山东婆婆为10万元“带孙费”把儿媳告上法庭,法院只回了8个字…...

前几天,一条新闻引发争议。

山东泰安的一对小夫妻,2013年结婚,2021年离婚,两人育有一女。

8年婚姻生活,男方一直在外地工作,没法照顾家庭。女方也要上班,一个人照看不了小孩。

于是,两人商量着让婆婆来带娃。

8年间,几乎是孩子奶奶拉扯孩子长大。

如今小家庭散了,孩子奶奶把儿媳妇告上了法庭,以“自己没有抚养孩子的义务以及已经60周岁,常年抚养孙女应得到经济补偿”为由,要求儿媳妇支付10万元。

一时间,这笔“带孙费”激起千层浪。

评论区里,有不少骂老人的。

“你是奶奶,带自己孙子还要收钱?”

“真说得出口啊!”

法院很快也给了判决。

“虽然夫妻双方婚姻关系已不存在,但孩子与父母、祖辈的亲情仍在,不应该将长辈的纠葛加注在孩子身上。”

还写出了8字判词:“爱幼护幼,不予支持。”

老人的10万元“带孙费”诉求被驳回,很多网友大呼“爽快”,觉得这一次婆婆终于没占成儿媳妇的便宜。

但其实,账不是这么算的。

如果老人不帮忙,小家庭要么自己请保姆,花了钱还不放心;要么是一方辞职,失去的收入就是一大笔损失。

如今老人愿意牺牲自己的晚年生活,帮忙带小孩,还贴钱给小家,本来是件好事,却遭诟病......

就算是夫妻离婚,《民法典》也规定了家庭财产分配完,还有一个“家务劳动补偿”的概念。

夫妻一方在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方面付出了较多义务的,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

如果老人带孙子不能收钱,那妻子带孩子该不该收钱?“家务劳动补偿”又该怎么论?

图片来源:网络

我还刷到过一条微博:“老人帮忙带孩子,半年要价1.5万元,这个钱到底该不该给?”

最高赞的评论是:“让她帮忙带孩子她不带,老了要我照顾也别指望。”

乍一看,好像合情合理。

“因为你不帮我分担,所以也别指望我为你着想。”

可稍一揣摩,就不对味了。

赡养老人不再是子女的义务,而成了一种“交易条件”。

新闻里说,“依靠着父母的支持,城市里的许多年轻家庭用一种温情脉脉的方式,低成本地解决了家务劳动和幼儿看护问题”。

如果可以选择,有多少老人愿意背井离乡,忍受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把后半生都耗费在家务、带娃、买菜这些事情上呢?

那些选择帮孩子带娃的老人,不是没事做,而是明白:

他们不辛苦,他们的孩子就必须加倍辛苦。

他们不分担,就再没人帮他们的孩子去分担。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怕父母的付出是自愿的,作为子女也不应该视为理所应当,天经地义。

在中国,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往往呈现出一种倒挂现象。

大半生,不是儿女在孝敬父母,而是父母在补贴儿女。

而且,补贴完儿女,还要照顾儿女的儿女。

当我们看着贷款,摸着钱包,纠结着拿起工作就抱不起小孩时,心里清楚自己手里还有父母这一张王牌。

只要打出这张王牌,自己就轻松了。

父母心里也明白,所以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不用我们开口,他们往往主动去做贴钱的保姆。

很多次经过公司前面的天桥,都能看见四五岁的孩子在前面疯跑,老人们背着孩子的书包和水壶,步履蹒跚地在后面追。

有时候走得快了,还会被台阶绊得踉踉跄跄。

往往老人回家后,不会跟儿女提自己险些摔倒的事,而孩子的父母看到跑得满头大汗的孩子,还会责怪一句:

“妈,下次别让这样了,孩子着凉了怎么办!”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式父母,是天底下最能隐忍的人群。

我的一个朋友的母亲,从他媳妇坐月子开始,就住在小家庭里,帮衬了5年。

却没逃过被嫌弃的命运。

给孩子喂饭,给孩子穿太多衣服,给孩子看电视,任何一点小事都可能上升成两代人的育儿矛盾。

要是孩子磕了碰了,那更是天大的“罪孽”。

有次去他家做客,饭桌上,老人喂孩子喝鸡汤,小朋友一挥手打翻了老人手里的碗,整碗汤都倒在了孩子胸口。

朋友着急得一下子冲过去把孩子抱走,看也没看一眼母亲,厉声喊道:

“妈!你怎么搞的,烫着小孩了!”

穿着围裙的老人搓了搓被烫红的手,嘴巴嗫嚅着想说些什么,最后什么都没说。

后来,朋友妹妹生了小孩,妹夫开着车又把老人家接到了另一个城市。

给老大带了5年小孩,又得开始带老二家的。

她的人生没有自己,年轻时为孩子遮风挡雨,老了又为孩子的孩子做牛做马,还得小心翼翼。

在《法制日报》看到几位老人的自述。

有位老爷子,唯一的消遣是看电视剧。

但为了不打扰外孙学习,他从不敢放出声音,只看画面,“只看到晚上8点,怕第二天起不来耽误做早饭”。

进城带孙子的杨奶奶,每天接送孩子、做家务,后来中风卧床休息了近一个月,刚能下床就立刻去超市买菜做饭了。

她害怕看到子女嫌弃的眼神:“人老了,不中用了,不想成为累赘。”

从河南老家到北京做“老漂族”的王阿姨,不会说普通话,不懂扫码支付,说自己在人堆里像个傻子,默默忍受了11年没有朋友的孤独生活。

她说:“做梦都能梦到老家。”

越老越想落叶归根的老人家,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浮萍。

做父母的就是这样。

知道自己老了,挣不到钱了,给不了孩子更多,唯一还可以奉献的,就是这副尚且硬朗的身子骨,再替子女挡一挡扑向他们的风雨。

人人都有自己的艰辛和不易,但是父母,永远在分担我们的艰辛和不易。

我们讲诗和远方,他们只有家务和厨房。

看到有人这么比喻:

“父母,对于一个20多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挡风遮雨,给你温暖和安全。

“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

我们这些做晚辈的,有时候理所当然地觉得,“旧房子”就应该杵在那里,无条件地庇护我们,庇护我们的子女。

却很少想过,旧房子也有在风吹日晒中老化坍塌的那一天。

人生是一场轮回,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那所“旧房子”。

前半生为孩子忙碌,后半生被孩子的孩子绑住。

将心比心,我们不能一边依赖,一边忽视,甚至一边嫌弃。

趁岁月好,趁人还在,拼命往前跑时,别忘记抱一抱身后的他们。

作者: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孙子   小家庭   后半生   儿媳   山东   收钱   婆婆   家务   儿女   子女   奶奶   法院   小孩   老人   父母   夫妻   房子   孩子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