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说“齐” 09 - 在迁徙中寻找新机,适者生存与勇者无敌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要想突破常人思维,途径就是创新。

还是依靠种地的看家本领,后稷的儿子不窋跑到太康皇帝手下,也做了一名农官。

不过,这位太康皇帝还真是很糠,不光水平没能比他那位开启了王位世袭制的混不吝的老爹强到哪儿去,到最后居然折腾得老不窋连农官都做不成了。

于是,不窋只好带着一众族人逃到了戎狄地区的北豳。

怀揣梦想、希望、憧憬的逃亡,是想要面对一个新的开始

在北豳,不窋将祖传的本事进一步发扬光大,不仅很快解决了族人的生计问题,还帮着当地的土著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他在仔细勘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后,发明了窑洞,让族人不必住在阴暗潮湿的地穴里。他还带领族人修建起了不窋城,以保证部族的安全。

窑洞

一百多年间,戎狄很强大,族人尚弱小,彼此倒也相安无事,甚至称得上是其乐融融。

两个有交集的圈子,如果能够相安无事,只是暂时还没有大的利益冲突。

让戎狄万万没能想到的是,到了不窋的孙子公刘的时代,这个部族居然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由附属国直接跃升为竞争对手了。

这就让戎狄人的心里十分不爽了,接二连三地跑到北豳来找茬儿。可更让戎狄没能料到的是,人家公刘不仅本事挺大,脾气更是不小。

既然此处不容爷,那干脆另谋出路呗!小爷我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干得让你们暴跌眼球!你们就等着瞧吧!

往哪儿去才好呢?总得有个方向吧?

安土重迁,是农业民族的本性。

月是故乡明,人是老家亲。异地漂泊的游子,思乡总是难免的。

公刘就带着族人往邰地走,先是来到了豳地,但仍旧不时会受到戎狄人的侵扰。在豳地建设了十多年后,公刘又同儿子庆节一起带着族人继续迁移,最终到了南豳。

只要是真英雄,何愁没有用武之地?更何况公刘是“一技在手,天下好走”。在所经之处,公刘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族人的创新活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领袖与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

他带人开发郊外的荒原和低地,积极发展农耕事业;派人渡过渭水去采石头、砍木材,建房屋、造木船;他要求族人和奴隶学习狩猎和捕鱼技术,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操练武功;他还下令在高岗上驻扎军队,以保护城外的耕地不被戎狄人侵占。

生活中处处有宝藏,只是在等待有眼力和有能力的人去开采。哪个成功者背后没有大把的辛酸往事?英雄所以洒脱,是因为懂得取舍,早在心中做好了谋划。

公刘塑像

在迁往邰地的路上和开发驻地的过程中,公刘经常带头高唱《壮志在我胸》,鼓励族人坚持奋斗,明天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公刘的英明领导下,部族粮食满仓、家有积蓄、人口增多,周边部族的人纷纷前来归附。

后来,儿子庆节继续老爹公刘未尽的事业,在南豳创建了国家机构,选定了国都,盖起了议会大厅,还营造了许多宫室,正式建立了豳国。

对公刘的业绩,在后世史书和诗歌中,有很多称颂他为“人祖”的记载,夸赞他是中华民族定居农业的鼻祖,评价他为周朝事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功德和影响仅次于他的始祖姬弃。

如果公刘能活得长久一点,说不定中国的历史都要改写了呢!

三百多年后,到亶父担任部族首领时,豳国已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发展势头强劲的方国了。

高速发展总会伴生新的问题

首先是山林中的猎物和野产日渐稀少,其次是土地产出不再能满足人口遽增的需要,还有周边的戎狄和獯鬻部落也经常向族人勒索财物。

因为亶父自己娶的妻子是戎人姜氏之女,他又把自己的长女嫁给了赤乌氏国的国王为妻。所以,亶父不愿意跟戎狄和獯鬻部落发生争斗,每次都慷慨给予。可是,这帮坏蛋在尝到了甜头以后,却“人心不足蛇吞象”,又向亶父索取土地和人民。

斗米恩,担米仇

为了不让战争给族人带来刀兵之祸,亶父决定放弃豳国,带领族人再去开辟新大陆。

部族中的年轻人本就觉得外边的世界更精彩,他们也被亶父的侠肝义胆所打动,非常愿意追随他去另寻合适的迁移地。他们越过漆水、沮水和梁山,来到了渭河流域、岐山以南的平原,这里已经非常接近邰地了,部族相当于是从起点又回到了原点。

为了能和戎狄地区的山地羌人彻底区分开来,姬姓族人开始称自己为周人。自此,这个部族才有了“周”的概念。

在亶父的带领下,周人改革戎狄旧俗,将农业列为部族发展的命脉,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发展政策。他们盖起四合院,营建城郭,划分村落。由于亶父为人仗义、德行仁厚,周人都歌颂他、爱戴他,原来留在豳国的族人和其他部族的自由民,也纷纷举家归附。他们在周地新建了国都,设宗庙,立太社,构建中央机关,设官分职,定国号为“周”。

从此,周人进入了一种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周国也逐渐发展成为商朝西部一个比较强大的新兴势力。

文明的进化

每一个伟大人物的出现,都可能改写一段历史。但是,即使是个极其微小的人物,在历史的坐标轴上也会有自己的人生站位。

一个人,如果每天都能朝向既定的目标前进一点点,用踏实有效的行动创造哪怕一丁丁价值,整个人怎么不会变得很积极、更快乐呢?再说,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人类的进步

历史知识小链接

方国:或称方国部落,是指商朝时的诸侯部落或者国家。商朝晚期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的卜文中多以“某方”的形式称呼这些部落国家。多数方国规模较小,仅仅是一些原始的氏族部落,但也有少数方国规模较大,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国家机构,如土方、羌方、周方等大的方国,甚至达到了能与当时商朝平等抗衡的规模。目前,可辨别的方国有150余个。其中,与商朝敌对的方国名称多为贬称,而与商朝友好的方国名称多为中性名称。

#历史开讲##大有学问##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太康   国家机构   商朝   窑洞   国名   部族   适者生存   族人   勇者   新机   农业   部落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