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高峰期!一文解答甲流相关问题!

“甲流”是什么?得了流感会有哪些症状?要做哪些检测?应该怎么治疗?哪些人优先接种疫苗?一文解答甲流相关问题







“甲流”是什么?

怎么传播?

“甲流”是甲型流感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按其核心蛋白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在人群中呈季节性流行的流感病毒是甲型(甲型H1N1亚型和甲型H3N2亚型)和乙型(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流感病毒。相较于乙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宿主众多,更易发生突变或重配,造成其在人群中快速传播,历史上多次大规模暴发的流感都与甲型流感病毒有关。近期我国多地出现的流感活动水平上升就是由甲型流感病毒中的甲型H1N1亚型所致。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





得了流感会有哪些症状?

流感起病急,大多为自限性。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


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







怀疑得了甲流,

要做哪些检测?

针对流感的检查,主要有三种:









得了流感,应该怎么治疗?

一般患者在出现症状后,建议居家休息,保持房间通风。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以避免传染。治疗重点是缓解发烧、咳嗽等流感样症状,应密切患者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诊。

5岁以下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或肥胖者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应尽快就医、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对流感病毒无效。





流感来袭,如何科学预防?

1

做好个人防护

日常注意保持手卫生和咳嗽礼仪等良好卫生习惯。


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如必须接触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若出现呼吸道症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不带病上班、上课;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家庭成员,如须接触时应配戴口罩;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减少疾病传播。前往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需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2

保持环境卫生

保持居所清洁通风,对门把手、扶手等重点部位定期清洁与消毒。


3

加强集体单位健康监测

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加强校内晨午检和全日观察。出现流感样病例时,患者应居家休息,减少疾病传播。


如发生聚集性疫情,应配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4

尽快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流感季来临前是接种的最佳时期。对于尚未接种流感疫苗的孕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低龄儿童等高风险人群,在流感疫苗可及的情况下尽快进行接种,仍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保护作用。


这 5 类重点人群

优先推荐接种


如果没有接种禁忌, ≥ 6 月龄者都可以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以下人群优先接种:


1. 医务人员:如临床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和卫生检疫人员;


2. 大型活动参加人员和保障人员;


3. 人群聚集场所的脆弱人群及员工:如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


4. 重点场所人群:如托幼机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监狱看守所人员等;


5. 其他高风险人群:如 60 岁及以上者、6 月龄~5 岁儿童、慢性病患者、6 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部分机构不建议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接种流感疫苗,建议先与以当地机构做核实沟通)。


End


来源:国家疾控局、河南疾控、丁香医生、深圳市儿童医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月龄   托幼   抗原   核酸   季节性   呼吸道   高峰期   流感   孕妇   症状   患者   流感疫苗   人群   病毒   人员   机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