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成孔乙己

文|陈海洋


1924年1月12日,“副刊大王”孙伏园在《京报》的副刊上发表了题为《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其中提到一个小的细节:《呐喊》中,鲁迅自己最满意的一篇作品是《孔乙己》。


孔乙己


而就在前几天,央视网关于“孔乙己”的一通言论,引发了来自民间的巨大争论。向来以满满正能量形象示人的央视平台,突然就遭遇了大型翻车现场。终其一生都在为无人赏识而苦恼的孔老先生也终于在一百多年后火了一把,也算是得偿所愿了。


央视网如此评价孔乙己:“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意指当代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面临教育体制与现实状况的严重割裂,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原因是因为不愿意低头去干体力工作。并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要求各位“有志青年”要正视焦虑,放下架子,不要“被困在长衫中”。


结果大家自然是不买账——事实上,当代有志青年最大的问题是穷,不是蠢。各种“996”的“福报”压榨之下,大家挣不到几个子儿,还把自己的身体累垮了,这就无怪乎大学生们会去在“孔乙己文学”中寻求同调了。


用最高赞评论来概括,就是六个字:脱过了,没啥用。


1

鲁迅先生本人说过,他写《孔乙己》,本意只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结果到了央视这里,却被炮制成了一锅“年轻人如何调整自己心态”的鸡汤,看似升华,实则完全曲解了鲁迅的思想。


按这个神逻辑解读:潘冬子被胡汉三欺负,全怪他爹妈太穷;三毛到处流浪,是因为他自己没本事挣大钱;唐山女子被打全怪她自己太弱;苏州男子被妻子杀害碎尸,怪他自己眼光太差,看上了一个如此恶毒的女人。


这一代年轻人其实从未放弃过奋斗,只不过当我们面对的是高房贷、低收入、996、内卷......的时候,个人的努力往往显得微不足道,结果就被嘲讽成“不愿意脱掉长衫”、不愿弯下腰去干苦力,谁会服气?


网络上的评论


孔乙己的悲剧,根源不在于他身上的长衫,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体制。他连喝酒的钱都付不清、腿被人打断、还有周围人对他无休止的奚落、嘲弄甚至羞辱,岂能全是因为一身“长衫”?


我们并不是真如央视所说不肯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这只是大家在忙碌中偶然的调侃和自嘲而已,希望“丁举人”们能对“孔乙己”耐心一点。否则,不去思考社会制度问题,却让“长衫”来背锅,那就显然是与群众的实际生活脱节了,既完全不了解不何为民生疾苦,对当代年轻人所面临的残酷现实也是一无所知,只剩下“何不食肉糜”的尴尬。


2

3月22日,一段发生在云南嵩明县的视频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热议。


视频截图


视频中,一个7岁的小女孩把一个4岁的小男孩用力抱起,举过头顶扔进一口井里,然后淡定地转身离开。其过程令人毛骨悚然,甚至一度怀疑这画面不是来自于监控视频,而是某部恐怖片。


幸运的是:这口井位于人流量很大的村子路口,井里的水也不深,男孩落井后的哭叫声很快引起了过路人的注意,村民们迅速展开救援,一个青年跳入井里,把孩子救了上来。


据当地公安机关事后的通报:女孩和男孩是邻居关系,两家也并没有什么矛盾纠纷,之所以会发生这样骇人听闻的事,是女孩在“模仿电视剧里的情节”,现在两家在村委的调解下已经达成和解。


嵩明县公安局的情况通报


然后不出意外,舆论炸了:网上充斥着“又让电视剧背锅?”、“这种孩子就是天生的恶魔”、“7岁时能把小孩子往井里扔,27岁怕不是要杀人放火了”......之类的评论。


当然,我们不该随便以最阴暗的心理揣测一个人,何况还是个孩子。但从这个7岁女孩把男孩扔进井里的全过程来看——先是把男孩引诱到井边,注意到四下无人后立即把他推入井中,男孩扒着井沿求救时她不仅没有施救,反而狠狠把他的手掰开后摁进井里,之后迅速逃离现场......这怎么看都像是蓄谋已久的故意杀人,主观恶意极其明显。


好,就算她还只是个7岁的孩子,但这段视频中,女孩所表现出的极强的攻击性以及惊人的冷静,绝对是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


2021年2月17日,陕西勉县一6岁男童离家后失联,其遗体在半个月后被发现。经警方调查,行凶者竟是其年仅13岁的邻居杨某。杨某在完成诱骗、虐杀、藏尸这一系列“工作”后,竟还能如同没事一般继续淡定上学。


这个杨某就和那个7岁女孩一样:精心策划、处心积虑、手段恶毒,其心理素质更是过硬到远超其生理年龄,令人震惊。


虽然男孩除了受凉感冒之外并无大碍、虽然电视剧当了背锅侠、虽然双方已经和解......但这个看似“大团圆”的完美结局之下,却还有着很多隐忧。


我们希望那位女孩的父母,在教育女儿的同时,也能仔细思考一下某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一个才7岁的孩子,竟然能对他人下如此的毒手?行为可以模仿电视剧,但女孩在整起事件中体现出的冷酷和残忍,绝不是简单地看几集电视剧就能学得来的。


这次是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谁能保证不会有下一次呢?又有谁敢保证,下一次这个孩子不会变成勉县的那个杨某呢?


3

3月21日,湖南衡阳南华大学正式发布通告:宣布给予该校本科应届毕业生何某某开除学籍的处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日声明:取消何某某的推免生录取资格。


中科大的通告


这位何某某,PS女性的不雅照参加色情大赛,不仅从中牟利,甚至还打包贩卖女性朋友圈里的生活照,因而引发舆论关注,而南华大学也迅速给出了回应。于是何某某不仅失去了保研到中科大的资格,还被开除学籍,相当于上了四年大学,最后却只混到个高中文凭。


除了“恭喜”何同学“大学四年,归来仍是高中”之外,我们还是要多问一句:为什么这种恶意的“黄谣”总是在发生?造“黄谣”的代价,是不是太低了?


2023年3月,有人用AI软件的“一键脱衣”功能,把广州地铁上的一位女性P成裸照,冠以“广州地铁三号线惊现裸女”的香艳标题,在网上大肆传播;


2022年7月,被保送到华东师范大学读研的女孩郑灵华,被录取的第一时间就带着通知书去看望病床上的爷爷。谁知竟因为她染了粉色的头发遭到网暴,被恶毒谩骂“夜店舞女也能读研?”、“一个陪酒女怎么为人师表”。并因此患上了抑郁症,最终自杀;


郑灵华看望爷爷


2020年7月,杭州的谷女士在楼下取快递,不过几分钟时间,她取快递的过程就被别有用心的人偷拍下来,随后还附加了许多胡编乱造的内容传到网上,造谣“长期独自在家的年轻少妇出轨快递员”。让谷女士不仅受到无数人的攻击和骚扰,甚至因此丢了工作。


鲁迅曾经写过不少批判谣言的文字。在《谣言世家》一文中,先生尖锐指出:“笑里可以有刀,自称酷爱和平的人们也会有杀人不见血的武器,那就是谣言。”造黄谣的成本太低,一张嘴、几句模棱两可的话、再配几张模糊不清的照片和几段掐头去尾的视频就可以实现。但对他人却能造成实实在在的、无休止的羞辱和伤害。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不仅“去污名化”要经过极其漫长的取证和维权之路,在如今这个“人们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大环境下,受害者想要自证清白变得更加困难,甚至可能还会越描越黑。


造黄谣的何某某被退学,自然是罪有应得。但此事也提醒我们:面对恶毒的谣言,不必在那些烂人身上浪费时间,而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积极搜集证据为自己维权——很多时候,直接反抗就是对谣言最有力的回击,比“澄清”、“自证”快速有效得多。


该告就告,该抓就抓,该赔就赔,只有所有受害者都勇敢站出来垒高城墙,才能让造谣者不敢再那么肆无忌惮。


面对谣言,不能有任何的退让。


4

3月21日,西安一位姓刘的女士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视频,称自己的女儿在学校遭到老师的暴力殴打。


涉事学校周至县哑柏镇仰天小学


据刘女士称:事情发生于今年的2月23日。当天上午第二节课时,周至县仰天小学三年级教师李某(女)在检查学生作业时,由于刘女士女儿的作业错误太多,李老师竟然当场上演全武行,连续扇了小姑娘几十个耳光,之后似乎还觉得不解气,又抄起一把椅子给了孩子好几下,招式十分凶狠,马大师看了估计都要直呼武德充沛。


“老师”、“扇耳光”、“女生”、“数十记”,当这几个概念串在一起,无论视觉冲击力还是心里压迫力都直接拉满,震慑感极强,即使外面烈日当空也让人感到一种不寒而栗的凉意。

除视频外,刘女士还贴出了孩子被打得双颊淤青的照片,称此事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听到巴掌声就会哭闹不止,不断地揪头发,甚至胡言乱语,目前正在接受治疗。其受到的刺激之深,可见一斑。


刘女士的女儿被打得脸颊淤青


3月23日,周至县教育局对此事件正式作出了回应:涉事老师被行政拘留,校长免职处理。官方虽然给出了明确的处理结果,但网友们却普遍不希望此事就此为止。始作俑者被行拘和免职固然是大快人心,但真正需要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毕竟,“挨戒尺”、“罚跪”这些词汇,我们只能在一百多年前描写旧式私塾的文章里才能见到,而现在是2023年。


而且当年私塾的先生用戒尺教训学生,一般也都是象征性地打打手心或者屁股之类不易带来创伤的部位。而仰天小学的这位老师,似乎并没有这样的觉悟。


“打得收不住手”,听起来似乎只是控制不住的情绪爆发。但不知这位李老师之前是扇了孩子们多少个耳光,才能“慷慨激昂”到这种地步?面对小学生,居然能下得了如此的重手,想来李老师也绝非是出于一时的义愤,而极有可能是个体罚学生的“惯犯”。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明显有违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甚至可以以涉嫌故意伤害追究刑责,别说行拘,坐牢都不为过。


当然,作为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不过关,那是必须接受一定的惩罚的。老师批评教育学生,其实也是推动教学工作的必要手段。“戒尺教育”流传了几千年了,也绝不是毫无可取之处,毕竟跪着的老师没法教站着的学生。但是教育也要讲究方式和方法,教育部早就有明文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学生。老师对学生有“惩戒权”,其重点主要在“戒”而非“惩”。


只可惜,上面的规定看来还是没落实到位,很多老师对“惩戒权”的理解都是有偏差的。


周至县教育局的通报文件


老话说不打不成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师的体罚手段开始超出了社会承受范围,因此大家才开始对这种“棍棒教育”产生抵触。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也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一个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而非仗着自己“老师”、“长辈”的身份,做事极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甚至拿学生作为情绪的发泄口,体罚无度、肆意践踏学生的尊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老师对学生拳打脚踢之时,他的行为就不配被称为是“教育”,而是在打现行教育体制的脸。


我们希望,周至的这位李老师,只是“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群体中的个例。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嵩明县   周至县   戒尺   长衫   谣言   年少   老师   孩子   女孩   学生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