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洗马”是什么官职?真的是给太子洗马吗?有人连官名都叫错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也源远流长,因此,同一个汉字在古代和现代可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也造成了许多人在不了解古代常识时而闹出了许多笑话。也有许多人没有弄清古今同字的不同含义,在考试时就会错误理解古文的含义。

在这之中还包括一些古代的官名或地名容易让人误解它的含义,而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古今人们所处的环境和语言特点有所不同,进而在产生的理解上也会有所改变。比如我们在一些书中或影视剧中看到的“太子洗马”这个官职,就会从名字上误解他的作用。

太子洗马的演变

太子洗马原为“太子冼马”,在顾炎武的《日知录》第24卷中就有讲过“洗马”在秦朝的文卷中同“先马”音,但是“冼”字在古人眼中算是一个罕见字,极少被使用,因此,在后世流传中逐渐被误解成“洗马”。

而这个名称的由来,则要谈到“洗礼”一说。

古代贵族十分注重个人卫生,尤其是在出席重大的席面或宴会时,都会提前沐浴更衣。同样在洗手洗脸时也是如此,但是在宴会中,他们需要严格遵守等级制度,分出一位“领洗人”,此人往往是这群人中地位最高,身份最为尊贵的一个,而领洗人也将是获得最先清洗资格的一个人。

在《续汉书》中有记载:“太子出,则当直,一人在前导威仪,盖洗马之意也”。在秦朝时,太子洗马,作为太子的侍从,就类似于现代我们所说的警卫员和开路人。古人在出行前往往身边会附拥一堆仪仗队,而且按照官员职位的划分,仪仗队的规模也有所不同,而在仪仗队中,有一人负责领头开路,这个人就是“洗马”

汉朝时期洗马这个职位的官员奉禄并不算低,古书中有写“秩600石”,也即年收入为600石的粟米,换算到今天来看,就相当于每年有100斤小米的收成,绝对算得上是一个中上等官员。但汉朝时洗马所担任的职责已经不仅仅限于给太子开路,这其中还包括帮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

由于汉朝时选拔官员采用察举制,即从基层挑选有能力的人来担任中央的官员。西汉时期,官员要求品性贤良;东汉时期则更注重孝顺清廉。

这些被选拔来的人,还需要回答皇上指定的题目,并且在通过之后要再次进行抽签,直到能够成功回答上签上的问题,便可以得到任职机会。但是太子洗马通常并不遵循察举制来进行选择,这个职位往往由世家贵族的官员子弟中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来担任。

在太子身边任职时,不仅要辅佐太子处理日常政事,还要担当着秘书的职责,比如帮太子同下级官员谈话或传递一些意见。魏晋时期,太子洗马则身兼数职,不仅要辅佐太子,还要充当类似于讲师的职责。他需要掌握宫中各类典籍,还需要为其他人讲解经书。

南北朝时期,太子洗马被更名为典经坊洗马,在前期,太子洗马这一职位只从官家子弟中挑选,对于那些普通人即使其他条件完全符合,也没有被挑选的可能。但从梁武帝萧衍改革之后,他将这种世家继承的旧俗打破,广召天下寒士,搜罗各方人才,将民间许多优秀的学子都罗纳到朝中,使得他们也有发言的机会。

唐朝时期的太子洗马有些类似于太傅,尽管官职为五品官,但在很多人眼中都是不可以轻易开罪的对象。毕竟他不仅仅是太子身边的一个助理,而是负责教授太子文学和政治的讲师。太子洗马最后出现的一个朝代就是明代,到了清朝时期,这个官职被取消后就不再启用。

明孝宗时期的太子洗马为杨守陈,关于他这个职位的名称就曾闹出过一个笑话。据说他曾经因为要处理一些事情而告假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停经了一处驿站,古时的驿站来来往往的人各行各业的都有,驿站内人员混杂,根本无法区分来人究竟是何身份。

杨守陈来到驿站后,驿丞告诉他上等房只剩一间了,他只能住其他房间。本来以太子洗马五等官的身份,在这些人中算得上是一个高官,也住得起上等房。但由于议程不清楚太子洗马官职的具体身份,便误以为是他是一个专门洗马的仆人。甚至还笑着问他:“你一天最多能给太子洗多少马?”

杨守陈见状也没有多说什么,便以笑笑回答道:“有时候勤快一点就洗的多,懒一点自然就洗的少了”。驿丞听及此处就更加相信对方只是一个小喽罗,便将他安排到了最次的房间。可第二天,该县的州官就来拜访了杨守陈,二人刚一见面州官就跪了下来,站在一旁的驿丞,这时候才知道自己闹了个大笑话,便急急忙忙将上等房收拾出来,恭恭敬敬地将杨守丞请了进去。

任职太子洗马的官员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曾担任过太子洗马的名臣,我们所熟知的就有数位,首先就是西晋时期写下《陈情表》一文的李密。就连苏轼都曾说过,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足以见得李密的文笔中所透出来的孝心和他知道从何处打动晋武帝的侦查力。

了解此文背景的人都知道,《陈情表》表面上是阐述李密与祖母刘氏的深厚感情,来向君王表示自己难以上任的现实,实际上却是李密作为汉朝旧臣不愿接受西晋的应召。李密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十分复杂,蜀汉政权已经被司马氏取代,新帝继位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和新老臣子关系,此时必须要推出一个“榜样”来示范给众人看看。

晋武帝打的就是借着君臣孝道来笼络蜀汉旧臣,而李密曾经担任过蜀汉的太子洗马,他的名声名气早就遍布世间,无疑他就是那枚最好的棋子。晋武帝第一次下诏征李密为郎中,后几次又征召为洗马,但都被李密以祖母供养无主的理由遭到拒绝。对于晋武帝来说,那些不愿合作的名士,他也不会轻易让他活在世上,比如遭到杀害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

然而李密为官多年,自然也有应对的办法,因此在晋武帝第五次征召李密的时候,他就写下了《陈情表》,他优越的情商让他免于晋武帝的怀疑和杀心。在信中他先是诚恳的表达“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来表示自己的身份将会是晋武帝的臣子,也绝不会站错位置。之后再通过祖母的感情来解释自己为什么不能出仕的原因。

李密表达出“先孝后忠”这一说法,不仅堵住了他人的嘴巴,也堵住了晋武帝的嘴巴。毕竟司马氏的政权是依靠篡权而来的,要想维持住朝中大臣的稳定,就绝对要避开这个话题,也就更需要借着“孝”来发挥。李密恰恰是看透了这一点,才能够达到自己的想法。也能从这件事中看出李密为什么能名扬天下。

还有曾担任过太子洗马的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谏臣魏征作为一个和唐太宗相爱相杀的知名人物,他们之间的故事许多人也都知晓。其中最有名的便要数魏征劝谏唐太宗后,唐太宗说出的那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公元621年,李世民进攻王世充,异地称王的窦建德赶来营救,虽然最终营救失败,但刚被窦建德俘虏走的魏征却得以回到唐朝,并因此成为了太子李建成的幕下之宾。李建成非常恭敬的拜访了魏征,并将其升职到了太子洗马的官位。《旧唐书》中有记载到“隐太子闻其名,引直洗马,甚礼之”

做了太子底下的大臣,魏征自然也要办点实事。在李建成问及天下究竟属于嫡长子还是功劳更大的秦王李世民时,魏征也直言不讳的告诉他,“从秦王的功绩来看绝非池中之物,况且您与他之间的矛盾无可化解。只有先下手为强,才能免除祸患。”李建成听及此处大为吃惊,但最终还是低估了李世民的狠心,在玄武门之变中潦草下场。

解决掉太子李建成,首先要问罪的就是他底下的那些人,很显然魏征首当其冲,李世民派人将他压了上来,就问道“汝离间我兄弟,何也”,这明显是将锅甩到他的头上。而耿直的魏征更是直接说道:“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这一番话竟然直接镇住了李世民,想到前人的教训,李世民便决定留下魏征这样敢于进谏忠言的人。

易于混淆的古代职称

每个朝代都有数不清的官职,其中很多由于现代人并不熟识而经常造成误会,其中所包含的不仅仅只洗马这个称呼。说起“郎中”这个词语很多人都会想到古装剧中为人开药扎针的医生,但其实在古代,“郎中”也是一个不小的官职。

关于郎中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他们主要负责陪护帝王出行,并记录下他们的言行。在韩非子的书中就写过:“郎中不应则不得近主,故左右为之匿”。秦汉时期,他们甚至可以充当皇帝身边的近侍,有时也可以被派遣到前线,担任将领奋勇杀敌。不仅如此,在尚书台同时也设立了郎中负责文书诏策之类的编写和整理。

西汉时期的郎中被称为“光禄勋”;东汉时期,郎中则成为了尚书的下属,并且在每个户部中都设有郎中一职,在最开始担任时被称为郎中,一年之后晋升为尚书郎,三年之后则成为侍郎。晋朝时期,晋武帝对官职进行了改革,此时的郎中徒有虚名,并没有任何实权。

明清时期,六部的掌权人为尚书郎中,则为上书的下属,属于五品官。尽管郎中的官职被很多人认为不算太高,但他们手上掌握的实权却比很多地方巡抚还要大。对于利部郎中来说,每年全国官员的选拔及官员政绩考核都由他们负责,因此在官场上深受其他官员的尊敬和讨好。

除此之外,还有“祭酒”这个称呼易于被人误解。很多人仅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会认为这个职位的人负责祭祀活动酒的购买。实际上,古代祭酒最初指的并非是官职,而是指众人中年龄最长或者地位最高的人。

比如在《仪礼》中:“执爵兴,取肺坐祭,遂祭酒”,指的就是在大型宴会中推举一位最为尊贵的长辈举酒祭神,并以他为主位,而面对南方酹酒忌神的开席者,则被称为祭酒。而到汉朝时期,祭酒才成为官职的名称。古代博士与现代的含义也不同,其代指的也是官名,主要负责掌管典籍史书,这群人中领头人被称为博士祭酒,西汉时期则称为仆射。

而我们在古装剧中时常听到的国子监祭酒,自然也就不是负责祭祀礼酒的人。国子监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也是最大的一个教育机构。在北齐时期被改名为国子寺,隋末帝时期被命名为国子监。国子监统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在每个学校各设立有博士,负责总管博士的就是祭酒,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大学里的校长。

类似于这样,易于混淆古今含义的职称还有很多,比如,负责修撰国史,担任皇宫高级顾问的官员叫做“检讨”,在清朝是基层官员编制之一,主要的工作就是进行文书校注和相关规则的制定编修。

又比如“参军”原指丞相的军事参谋,比如杜甫就曾经出任过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诸如“总统”“刺史”等在古代都是具体的官名,正确了解这些官职,将能够帮助我们在阅读历史相关书籍时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

总结

只有正确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习俗,我们才能够正确的在文书表达或日常生活中进行引用。而且在了解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发现不同时代,甚至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格都有所差异,这些差异将帮助我们将古代的知识创新的运用到现代文学和生活中,发挥出中国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国子监   蜀汉   官职   太子   官名   祭酒   郎中   汉朝   官员   时期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