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天一阁

(天一阁 月湖公园)

  2019年5月8日这一天,终于与因“书藏古今”而著称的宁波天一阁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也算是到宁波不虚此行了。

在时间不长的几个小时内,虽然是近距离的接触,其实也基本属于走马观花,但仍然勾引起了一种特别的感觉,或者说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的敬畏之情。

行程结束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天一阁却还是不时地闪现在脑海里。回味起来,对天一阁的几个想不到也更清晰起来,而且还将留下更多的思考。

(天一阁博物馆)

想不到,天一阁会比想象中的“小器”

尽管也曾通过其他各类途径对天一阁粗略地了解,但都仅是留在概念上,读了余秋雨《风雨天一阁》中那种有点做作与抬高自己的文字之后,也只是对天一阁的某些历史细节多了一点了解,但仍然还是停留在“别人说”的认知上。

记得那一天一大清早,我没有惊动随行的朋友,而是想一个人先去打打前仗,况且入住的酒店从百度地图看也用不了半个小时的路程,恰好又在月湖边。在我曾经的认知里,总是认为这个号称江南第一藏书楼,形象不仅古朴,而且一定是高大上的,至少不会比南昌的榺王阁更逊色。

然而当我跟随导航到达天一阁博物馆附近时,却怎么也找不到我想像中的“高阁”,还以为是自己走错了道。可当我顺着路标,从一个窄窄的小巷(天一街)看到博物馆的北门时,才发现我没有走错,就是一片看起来一点也不起眼的带有古朴风格的院落。



(天一池)



待上午天一阁开馆时,当我真正进入这个神秘的名扬四海的藏书楼时,眼见的现实仍然告诉我:天一阁太低调,太“小器”,与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一点也不相协调。天一阁的主体建筑大多为两层的建筑,与旁边的秦氏宗祠、状元坊相比也稍显逊色。

只有当得知这座看似“小器”的藏书楼却是中国现存最 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存最早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馆之一时;当得知一个家族为了保存民族文脉而不懈为之坚守数百年而历尽艰难、初心不 变时;当一个私家藏书楼竟然成为那个特定年代藏书楼建设的范式,更因为一座民间藏书楼能获得空前的殊荣时,我们才会在震撼之余会进一步认识到其“小器”背 后的“大器”。

想不到,天一阁会有这么多的“故事”

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由时任朝廷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占地2.6万平方米。书阁为木构的二层硬山顶建筑,通高8.5米。底层面阔、进深各六间,前后有廊。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据文献载,在范钦去世之时,阁内藏书已达7万余卷,现在是近30万卷,尤其是以明代地方地和科举录最为珍贵。

四百多年历史的藏书名楼,自然是有不少故事的。但天一阁的故事不只是一个家族、一座藏书楼这么单纯,在很多时候,这些故事往往与一个时代的风云和一个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是故事里的“故事”。

一座具有文化地标意义的藏书楼,不是鸿儒名宿所建, 而是出自一个兵部右侍郎,即便是范钦文武双全,而且又是体制中人,他玩的这把“跨界”也有点大,而且一玩就“玩”出了个世界级的。这恐怕就是作为第一个 “外人”特许进入藏书楼的大儒黄宗羲也没有这样的“运气”或“福气”。而且明朝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军事人物或是血战沙场的壮烈者都是文人,如于 谦、袁崇焕、史可法,也包括戚继光,但范钦走的就是“弃戎从文”,所以他的住所才会仍然叫司马第。

(范钦像)

当我进入天一阁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范钦的塑像,整个藏书楼的一切故事都是从他开始的,以至于今日也还是讲着他的传奇故事。

在藏书楼旁边有一栋建筑,上有一幅楹联,上书“天一遗型源长垂远,南垒深意藏久臧难”,这联说的就是范家子孙数百年坚守护书藏书的精神写照。

据说当年范钦在临终前,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天一阁"及其藏书,一份是一万两银子,让两个儿子挑选。长子范大冲挑选了"天一阁"及藏书,并遵照父亲"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立有许多规矩。正是因为这样,范家世代均以护书为己任,护着祖宗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期间有不少故事可以说是可歌可泣。

还有把书视为生命的故事也在天一阁广为流传。据载, 嘉庆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求得登阁读书的机会,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偿了,但万万没想到,已成了范家媳妇的她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阁,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终,遗命夫君将她葬于阁边,愿 以芳魂与书作伴,了却她另一种“青灯黄卷”的夙愿……这一悲剧足以说明禁约的严格,同时也是特定年代里的另一种文化。

想不到,天一阁会有如此高的“地位”

在古代,用天来命名某种建筑的名字是有较高风险的,除了皇家,因为皇帝是天子。但天一阁是例外,而且获得了私家藏书楼的最高殊荣。

(天一阁藏书楼)

从史料记载看,天一阁取名“天一”比较认同的理由 是:藏书最怕的火烧、水湿、虫蛀等问题,因此对藏书楼的保护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范钦返乡建藏书楼时,最早叫“东明草堂”,为了防火也开凿了东明池(后叫天 一池)。一次,范钦在翻阅碑帖时,看到揭傒斯书写的《龙虎山天一池记》,该帖上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句,范钦从中得到启发,决定按照源自《易经•系辞》的这句话的含义建造新藏书楼,并将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寓为“天一生水”和五行中的水克火。

后来,根据这一理念在新藏书楼的设计上独具匠心,把 藏书楼建成砖木结构六开间的二层楼房,楼下六间,楼上合而为一。下层供阅览读书和收藏石刻用,上层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藏书。藏书楼在南北两面开窗, 空气对流,通风防潮,东西两山墙采用封火山墙,以免邻屋火患蔓延书阁。这种下六上一的建筑格局,正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不仅如此,其房间的高 低深广,以及书橱的尺寸也都暗含“六”数。

就是这样一种“个性设计”,也许长眠百余年后的范钦怎么也不会想到,他这一灵感一动的设计,日后竟然成了皇帝钦定的国家级藏书楼的建筑范式,堪称空前绝后。

(天一阁藏书)

事情是这样的:1773年,乾隆帝诏修《四库全书》时,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进呈天一阁珍本641种,数量上名列全国第二,但质量一流,包含大量珍本、善本。所呈藏书中,七分之五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六分之一全本抄入,但所有藏书未归还,使得天一阁藏书下降到4819部。 乾隆三十九年六月,乾隆皇帝特颁谕旨,恩赏天一阁《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嘉奖,且派遣杭州织造寅著前往天一阁了解建筑格局,并下旨仿天一阁建造文渊阁 等“内廷四阁”,“阁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阁”,希望借鉴天一阁的设计使得《四库全书》能够安全保存。乾隆四十四年六月,还赐范家郎世宁刻《平定回部得胜图》 十六幅。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再赐《平定两金川战图》十二幅。这种殊荣当然是非同小可,一个私家藏书楼玩得真的有点大,一不小心成了国家级的。

(藏书楼正厅)

“天章特奖图书富,世泽长期子孙贤。”这副至今悬挂在天一阁正厅的对楹联就是范氏家族引以自豪的心理写照。而后闻名全国的“南北七阁”(文渊阁、文源阁等)藏书楼均以天一阁为范本,此后当我在西湖边参观文澜阁时,里面的对文澜阁的文字介绍也印证了这一点。

如今,宁波作为中国发达的城市,其城市形象宣传也以 “书藏古今”作为城市的第一名片,也把天一阁作为最引以自豪的文化地标。放眼世界都市也恐怕也很难找到(伦敦的大英帝国博物馆、北京故宫都是综合类的博物 馆),天一阁的地位之高可见一斑。或许,这就是天一阁作为一座私家藏书楼留给后人们无尽思考的缘故吧,或许是这座藏书楼有了足够丰富的文化内涵吧。

想不到,天一阁会有这么多的“遗憾”

天一阁已不仅仅是它本身了,它成了一种象征,一种标志。但在天一阁的所见所闻,透过其400多年的荣耀与沧桑中,心底里突然也冒出一股莫名的遗憾甚至酸楚之感。

我们不只是为钱绮云酷爱书却终了也未能闻到她梦寐于求的书香而过早地离开人世,带着满满的遗憾;不只为诸多学子因特别的条规而无缘读到那些藏书;而是这座由范氏家族呕心沥血建立起来的江南第一藏书楼经历过的一场场毁灭性的浩劫。

在天一阁静静地一室,我观看了介绍天一阁的历史记录片,片中在数说其辉煌历史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其辉煌背后的悲壮与甚至毁灭,其中有这样一幕幕: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宁波府城陷落。英国占领军掠夺《大明一统志》等舆地书数十种。至1847年,天一阁中仅存书籍2223部。

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 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 1940 年,阁内的藏书仅存 1591 部,共 13038 卷。

1861年,太平军攻陷宁波,盗贼乘乱盗取天一阁藏书出售,后部分书籍被范钦十世孙范邦绥尽力购回。据薛福成命人所编《天一阁见存书目》,至1884年,天一阁存有原藏书2152部,共17382卷,《古今图书集成》8462卷。

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14年,大盗薛继渭潜入天一阁,与楼外盗贼里应外合,将盗走的天一阁书籍运往上海,在书店中出售,后被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巨资赎回一部分,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但在抗日战争中由于东方图书馆被炸而焚毁。这一事件使得天一阁藏书损失千部。

1931年,在经历了一场台风之后,天一阁东墙倒塌,范氏后人连如此小的一项维修工程也无力维护。

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 1940 年,阁内的藏书仅存 1591 部,共 13038 卷。

这期间的劫数有自然灾害、有无情的战火,但也有丧心病狂的“人祸”,尤其是竟然把珍贵藏书卖给洋人和造纸厂的民族败类,这才是一座藏书楼令人遗憾及酸处的地方。看过天一阁之后,总觉得有点类似于看了圆明园遗址的那种感觉,五味杂陈……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 3000 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 8 万多卷。今天,天一阁与月湖一起成了5A级景区,1982年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也把天一阁附近区域整合为一个文化保护区,使天一阁得以再次重回人们的视野,同时也让人们能更真切地得以读懂这座文化地标的辉煌与沧桑……

“历年二百无书恙,天下储藏独此家。为爱墨香常绕屋,祇怜带草花未开。”离开天一阁时,突然想到了清代著名文学家全祖望的《久不登天一阁偶过有感》中的诗句,仿佛一切如昨,真是岁月如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乾隆   小器   生水   宁波   藏书楼   藏书   想不到   建筑   故事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