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爱你的人,赶不走;不爱你的人,留不住

提起张学良,大部分人总会想到赵四小姐,他们不离不弃的旷世之恋,似乎向世人展示了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然而,在他们身后,还有一个孤独的身影,那就是张学良的发妻于凤至。


她美丽,睿智,能力超群,却自甘将自己一生陷落于这段没有回应的爱情里。


即使张学良结婚没几年便流连于万花丛中,之后更是和赵四小姐携手半生,于凤至仍死心塌地,坚守着自己的爱情。


人们常说,爱情中最好的样子是长情陪伴,而对于凤至来说,却是“我爱你,与你何涉。”


她在爱情里的悲壮和决绝,令人唏嘘;她为爱一次次实现自我超越,更是令人钦佩。


现在,让我们走进《于凤至传:真爱无声》这本书,体会那份坚强、执着的爱。


因为爱,所以不愿捆绑对方


旧时代的女子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婚姻没有半点自己的主张。


1908年,张作霖主动向世交于文斗提出做儿女亲家,两家订下了张学良和于凤至的亲事。


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的于凤至,虽然才华横溢,却思想保守,对由父母安排姻缘这件事,从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当少女时期的于凤至得知自己未来的夫婿是将门虎子,内心十分欣喜。


然而,有着西方思想,崇尚婚姻自由的张学良,对这门亲事却充满了抵触。


1916年,张学良在父亲的敦促下,极不情愿地来到于凤至的家乡郑家屯“相亲”。


张于两家联姻,人尽皆知,张学良来郑家屯也倍受关注。


于凤至对这个未来夫婿的到来充满期待,满心欢喜。


可张学良到了后,并没有马上登门拜访,而是找一家旅馆住了下来,和一帮朋友四处乱逛,实在拖不过去了,才在第8天派人送去礼单应付了事。


张学良的行为使流言四起,无数人等着看于家的笑话,这让于凤至无端蒙羞。


洞悉张学良真实心意后,于凤至自作主张,将礼单原封不动退了回去,还大笔一挥,写下五言诗回绝这门婚事:“古来秦晋事,门第头一桩,礼重价连城,难动民女心。”


于凤至虽然满意这门亲事,却也不想让对方为难。这样的拒绝,既是维护少女的自尊,也是给彼此留有体面。


于凤至的拒绝,反倒让张学良刮目相看,次日便郑重登门拜访。


见梦想中的白马王子英姿勃勃地出现在面前,于凤至怦然心动,但她仍礼貌、客气,保持着疏远感。


在对感情的选择上,她悄无声息间,一直给张学良留着退路。


几次接触下来,张学良才发现,于凤至清新婉约,才高八斗,不禁为之倾倒。


见张学良真心喜欢上了自己,于凤至才和心爱的人互赠信物,将感情确定下来。


两人交往之后,收到张学良的求婚情诗,于凤至仍冷静地回复:“劝君休孟浪,三思订秦晋。”希望张学良深思熟虑后再做决定。


对于凤至而言,爱一个人,不是捆绑和束缚,而是尊重对方的选择。她不希望自己的婚姻是被约束的产物,而是彼此感情水到渠成的结果。



因为爱,所以努力成长为你的骄傲


俗话说,一个男人最大的底牌,是他的妻子。


于凤至聪明睿智,从容干炼,嫁入张家后,说话做事处处妥帖,连张作霖都不禁高看一眼。


大帅府人口繁杂,人际关系复杂,张作霖的五房姨太太各自为阵,彼此关系十分微妙。


识人精准而又温和宽厚的于凤至很快摸透了几个“婆婆”的性子,巧妙地周旋在她们之间,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使得五位太太都对她赞赏有加。


于凤至的得体举止,使大帅府上下都对她钦佩不已,张作霖更是将掌家大权直接交给了这位长媳。


然而,她并不满足于此。


张学良在一次次历炼中不断进步,成熟,加上他从小接受西方教育,思想进步,更因为全新的军事理念,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大将锋芒隐露。


这一切,于凤至都看在眼里。她深知要和丈夫无障碍沟通,光靠自己那点吟诗作赋的才学远远不够。


为了缩短彼此间的差距,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东北大学深造。


于凤至奔走于家和学校之间,国学知识、西方文化、军事技术,她都一一认真学习,努力消化,每天十分辛苦。


地位显赫的帅府大少奶奶不在家安享清福,却非要坐在简陋的课堂,很多人对此都不理解。


只有于凤至知道,她丈夫日后将会成为怎样的人,而她自己将会以何种姿态站在他身旁。


经过坚持不懈地学习,于凤至已经能和张学良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还能跟丈夫对当前局势做分析和讨论。


飞跃般的成长,让于凤至光芒四射,她不仅全面接手了大帅府的管理工作,还参与到张家贸易的运营中。因为颇具商业头脑,她负责的矿业经营很有起色。


有了财务自主权,她经常拿出私房钱资助张学良治理军队。


更难得的是,于凤至敏锐地感觉到,战乱时节,若一味发展军事和金融,而忽略教育,那么东北的未来勘忧。


她提出大力发展东北教育事业,由她开办的学校在东北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由于战乱,很多孩子交不起学费,于凤至便制定了“不收学费,免费入学”的办学方针。


除此之外,她还亲往军区医院慰问伤员,投入资金到军区医院的建设中。


于凤至的种种作为,使她被推举为奉天慈善会的董事长。这个有着巨大能量的女子,也成了张学良在外的名片与骄傲。


于凤至努力经营自己,这一切,都源于爱。


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越来越好,最好的结果是给对方一个优质的爱人。



因为爱,所以想成为你的依靠


张学良曾说过:“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于凤至从不是他的唯一。


那么为何于凤至仍死心塌地坚守这份感情,即使赵四小姐须弥陪伴在自己丈夫身边?


除了被传统思想左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张学良曾经对她的不离不弃。



在怀第四个孩子时,于凤至突患重病,生命垂危。


于母担心外孙们没了亲娘的护佑,会在张府生存艰难,于是便向张学良提出,想从自家给他挑选个继室过门。


张学良虽然花心成瘾,但是个有仁有义之人,他深知此时如果再娶,无疑是给妻子下了催命符。


他拒绝了岳母的建议,对于凤至寸步不离,竭尽心力照顾,直至妻子奇迹般痊愈,并顺利生下四子。


此事让于凤至感念甚深,对张学良生死相依。


当惊闻张学良被囚禁的消息,正在英国陪伴孩子读书的于凤至立即飞回来,陪伴在丈夫身边。


在于凤至的排解下,张学良渐渐从被软禁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她一边鼓励丈夫,一边多方奔走营救,多重压力下,她的健康逐渐出现问题。


1940年,43岁的于凤至被检查出乳腺癌,不得不离开张学良赴美国治病。临行前,她请求将赵四小姐接来,代替自己照顾丈夫。


谁知这一去,竟是永诀。


身在美国的于凤至坚信能等到张学良获释,她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


为了生存,也为了让张学良重获自由后生活能得到保障,于凤至闯入血雨腥风的股市,从早到晚分析着股票的涨停。


凭着过人的经济头脑,于凤至在股市和房地产中大获全胜,积累了丰厚的家产。


她在好莱坞山顶买了两处别墅,都按北京顺城王府家里的居住式样装饰起来,一处自己住,另一处留给张学良和赵四。


然而,等待半生的于凤至没有等到张学良,却等来了一纸离婚协议。


原来,张学良晚年入了基督教,按照教规,必须尊循一夫一妻制,为给陪伴半生的赵四一个交待,只好向于凤至提出离婚。


令人唏嘘的是,因为张学良那句“我们永远是我们”,就算被迫与张学良解除婚姻关系,于凤至对外仍坚称自己为“张夫人”,仍将自己所有的钱留着给张学良。


爱一个人,便竭尽所能,成为他一辈子的依靠。不管贫富贵贱,无论顺境逆境,都愿与其风雨同舟,努力为他点亮一盏心灯。这一点,于凤至做到了。



于凤至忠于爱情,一生一世至死不渝。


在临死前,她还给自己和张学良买了墓地,希望死同穴,可惜这个心愿并没有实现。


张学良其实并不懂爱,在晚年时,他曾这样评说自己的罗曼史:“赵四最好,蒋四最爱。”


陪伴他70年的赵四小姐,也没换来一个“爱”字。


对于苦等一生的于凤至,张学良除了惭愧,并没有评说一二,这里面想必有尊重,更有敬畏。


两情相悦是喜剧,一厢情愿是悲剧。


在这场爱情的悲剧里,于凤至像个唐·吉诃德一般的孤勇者,即使被当做笑话,仍百折不回。


有一首歌这样唱:“我爱你,不畏人海的拥挤,用尽余生的勇气。”


为自己活过,为所爱的人活过,她的一生虽有遗憾,却活得十分充实。


“我爱你,与你无关。”便是对于凤至悲壮爱情的最佳注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礼单   秦晋   亲事   夫婿   半生   丈夫   小姐   努力   思想   爱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