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清末官二代、名人二代,他二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龚自珍出生于官宦世家,是晚清著名思想家、诗人。道光九年,龚自珍考中进士,后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主事等官职。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御外敌侵略,并且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这在当时社会非常具有积极意义,龚自珍是妥妥的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进步人士,柳亚子先生赞誉他“三百年来第一流,飞仙剑客古无俦”。

龚自珍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却有一个不成器的的儿子-龚橙。

龚橙是龚自珍的长子,号半伦。中国古代讲究伦理纲常,有所谓“五伦”一说,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可龚橙自称其无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道,只爱一个小妾,五伦去了四伦半,故号半伦。

龚半伦

龚半伦正逢清末动乱时期,当时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中国处于百年屈辱的时代。龚半伦没有继承父亲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反而堕落成国贼、汉奸。

据《孽海花闲话》、《圆明园残毁考》所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龚半伦将辫发盘到头顶,戴洋帽,穿白色西装,出入洋兵营盘,狐假虎威,十分得意,带领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成为中国历史早期带路党。

后来龚半伦又做英国公使的翻译,代表英国和恭亲王谈判,对恭亲王百般刁难。恭王无奈而怒道:“你等世受国恩,却为虎作伥甘做汉奸!”

老爹龚自珍何等英雄了得,儿子龚半伦何等龌龊无耻。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名父之子多败德。

说完龚家父子,再来说说清末戊戌变法著名的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

谭嗣同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在变法失败后,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得知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营救失败后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几日后谭在浏阳会馆被捕,又过四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临刑前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此文不朽!

此公不朽!

可是昌黎碣石山不禁想问这么一个问题。

谭嗣同必须死么?不是,他很有机会逃离,就像康有为、梁启超一样。在当时的情形下离开是非之地并不可耻,而且好像显得更明智,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还有个问题,谭嗣同为什么跟随康梁参与戊戌变法?以现代的观点,这有些说不通,因为谭嗣同是个妥妥的官二代-他有一个做总督的父亲。

其父谭继洵,字子实,号敬甫,道光二十九年考中举人,咸丰中十年进士。官至光禄大夫、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也就是当谭嗣同正积极投身变法维新运动时,他的父亲正在地方做封疆大吏。

谭继洵

读者扪心自问,如果你有一个当省长的爹,你会积极参与政治体制变革么?

从现在普遍的观点来看,谭嗣同在当时是妥妥的既得利益者。如果谭变法维新是为个人前途,那就完全没有必要从事那么危险的运动,更何况他在能安全离开的情况下,为警醒后人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其人格何其伟大,其志向何其坚定。

上文谈到四个人、两父子,龚半伦、谭嗣同样是官二代、名人二代,一个成为国贼、汉奸,一个为国家昌盛富强不惜舍生取义,他俩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难于抵御西方列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新形势的出现对中国人的思想造成很大的冲击,原来那一整套运行良好的思想体系崩溃,新思想层出不穷,但鱼龙混杂。

进步的、积极的那些人能够发现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愿意学习西方的进步的思想与制度,变法维新图强。为这个志向,这些人往往愿意做出牺牲。谭嗣同就是其中最典型代表。

无论戊戌变法,还是同时代的实业救国,或者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纷争,在那个时代都具有一定时代进步性。

还有一些人他们在于西方列强接触的过程中,在强大的近代西方文明面前妄自菲薄,丧失文化方面的自信,认为中国难以赶超对方。这批人多有沦为西方势力的附庸,做了汉奸,比如龚半伦等。

同样是官二代、名人二代,龚半伦与谭嗣同相比,真是云泥之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英法   圆明园   变法维新   戊戌变法   国贼   列强   清末   汉奸   中国   父子   差距   名人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