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少有人知道长平之战后,廉、蔺二人是何下场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有无数的英雄豪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的事迹被史家写进青史之中,成为了后辈回望历史的桥梁,也留给了他们无数澎湃而灿烂的想象。

在春秋时期,就有这么一对英雄豪杰留下了他们的事迹,赵国的丞相蔺相如与大将军廉颇本有不和,可蔺相如却顾全大局己几番谦让,终于打动了廉颇,让他背着荆条上门请罪,两人重归于好。这就是后世人尽皆知的“负荆请罪”。

多年来,这个词语一直被作为人们知错就改的代名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位主角之后的遭遇。在决定照顾命运的长平之战后,这对赵国的文武顶梁柱是何下场呢?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国向韩国发动了进攻,战神白起挂帅出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韩国的上党之地。

韩国是七国之中最弱的小国,哪里能抵抗的了秦国这样的虎狼之势,但就这么失去这块领土,韩国国君也不甘心,他干脆祸水东引,找上了隔壁的赵国。

韩国上表要将上党之地送给赵国,年轻的赵王听后乐的心花怒放,白拿这么一块领土,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

“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此大利也。”

但是朝中有识之士纷纷表示反对。老丞相蔺相如更是直言不讳:“韩国这是要祸水东引,让赵国和秦国交战啊!”

可此时的赵王早已被开疆扩土的美好前景所诱惑,坚持派人发兵上党与秦军交战,好吞下新的领土。就这样,原来的秦韩之战变成了秦赵之战。

赵王虽然头脑发热,但也没有完全失去理智,武安君白起可是七国闻名的战神,一生少有败绩,赵国想要虎口夺食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深思熟虑之后,赵王派出了老将廉颇为帅,带领整整40万赵兵进攻上党。

廉颇久经沙场,深知白起与秦军的可怖之处,赵军想要硬拼的话是不可能取胜的。于是他就在长平筑起高墙,与秦军来了个持久战。

不得不说,这一招极为老辣,秦军出征在外,每天的补给堪称是天文数字,日子一长,白起不想退也得退。然而,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廉颇的万全之策,终究还是没能执行到最后。

壮志难酬

两军对峙日久,秦国的负担逐渐加大,白起深知再这样下去,秦军只会无功而返,于是又派使者重金贿赂了赵王的宠臣,日日在赵王耳边说廉颇的坏话:

“白起虚有其名,根本就不敢发动进攻,廉将军却始终不肯反击,看来是宝刀已老了!”

赵王年轻气盛,听了这话深觉有理——如今已是他们年轻一代的天下了,廉颇、蔺相如这样的老臣还是哪凉快哪待着去吧。就这样,他不顾满朝文武的劝阻,下旨将廉颇召回了邯郸,并提了个年轻人顶替他的位置——赵括。

赵括是名将马服君的儿子,自小精通论战,也算是家学渊源。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可他年纪轻轻,之前从来没有上过战场,哪能担任主将的职位?满朝文武都呜呼哀哉,可无论是赵王还是赵括都自信心十分良好,赵括更是当场立下军令状:“不获大胜,誓不回还!

结果可想而知,这位纸上谈兵的主人公上了战场之后,完全不顾当时的形势,悍然发动了进攻,白起佯装退败,他欣喜若狂,立刻率领大军狂追不舍,结果落入了秦军的包围圈,被打的七零八落惨不堪言,最终被活活困死。

这场长平之战,白起所率领的大军大获全胜,赵国的四十万军队全数投降,但秦国此时根本无法负担这么多俘虏的口粮,但就这样把他们放回赵国的话,无疑会增强赵国的战斗力。

深思熟虑之后,白起悍然下令,将这四十万赵军全数处死。四十万赵军埋骨他乡,赵国顿时处处哀声,父哭其子,子哭其父,弟哭其兄,妻哭其夫。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长平之战的战败让赵国失去了庞大的青壮年劳力,国力至此衰退。而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源于赵王赵括这对年轻人的轻狂与愚蠢。

对于这场惨败,老将军廉颇心痛至极,如果他没有被赵王换下来的话,赵国岂会沦落到如今的地步?他的老搭档蔺相如亦是如此,两人哀怀国家之痛,心如刀绞。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盼望着能够重现年轻时的辉煌,将衰落的赵国再次拉入顶峰。然而,古往今来,名臣良将总是壮志难酬者多,他们的愿望,注定是无法实现。

郁郁而终

赵王的错误决策致使了这场大败,也极大的损害了他本人的威望,六国无不嘲笑他临阵换将,如果能够遵循廉颇与蔺相如之言,赵国断不至于如此惨败。

话虽如此,但赵王哪里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心虚之下,他越发的不想起用廉颇与蔺相如这对老臣。

蔺相如原本就为自己没能阻止赵王而愧疚不安,如今赵王又斩断了他弥补错误的阶梯,建言不受重用,他心急如焚,只能眼睁睁看着赵王花天酒地,赵国山河日下。没过多久,他就受不了这样的心理折磨,抑郁而终。

廉颇的待遇比蔺相如稍好一点,赵国如今风雨飘摇,正需要他这样的大将四处征战,他被拜为丞相,奔波不休,总算是为赵国续了波命。

可赵悼襄王上位之后,生怕他功高震主,想方设法收缴了他的兵权,撤除了他的丞相之位,他无可奈何,只能逃往他国。虽然身处他国,但廉颇始终对赵国满怀忠心,多年来总希望能回到赵国为国效力。

之后赵国大战之时,赵悼襄王倒也想起用廉颇,特地派使者去探望廉颇。

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

可使者早就被奸臣贿赂,哪怕廉颇为了表现勇武亲自带刀上阵,他也依旧断言廉颇不可用:“老将军吃顿饭,上了三次厕所,这还怎么上阵杀敌?”

就这样,廉颇失去了最后一个为国效力的机会,自此之后,他终日郁郁,很快就客死异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无论是廉颇还是蔺相如,都是赵国不可或缺的顶梁柱。

然而,在最后他们都受到了昏君的猜忌,被逐出了朝堂,郁郁不得志,只能看着自己付出一生的国家走向衰落,这对他们而言是何等的锥心之痛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秦国   壮志   负荆请罪   悍然   老臣   英雄豪杰   顶梁柱   道长   丞相   韩国   战后   领土   少有   使者   下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