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蒙冤千年,历史上他到底有多恐怖?看外国人咋评价他就知道了

大唐盛世,一直是中华民族心目中最引以为傲的时代。前有太宗的贞观之治,后有玄宗的开元盛世,中间有着杀伐决断的唯一一位女帝武则天,这实在让人很难把目光聚焦于夹于其中的唐高宗李治

提到李治位“捡大漏”的运气皇帝,人们总把他看做武则天那个窝囊的丈夫,“懦弱”成了他的代名词。

然而外国人却不这样称呼他, 他们把李治称为“黄祸”,认为李治是一位极具野心和侵略性的皇帝。经历过两位哥哥夺嫡之争,最终渔翁得利的高宗真的如传言般软弱无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坐山观虎斗,悄收渔翁利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第三子,排行第九。李治的大哥是打出生起就被当做储君培养的嫡长子李承乾。祖父李渊亲赐了“承乾”二字,无疑表达了对秦王这个长孙所寄予的厚望。

李世民自幼对这个儿子悉心培养和教导,日日带在身边,盼望有朝一日他能成长为能够继承大统的储君。即便成年后的儿子种种行为逐渐离谱,李世民也从未想过要废太子。

而李治的四哥,嫡次子李泰同样并非善茬。作为李世民一生最宠爱的儿子,李泰一出生就被祖父册封为宜都王,9岁时封地就已达22州之多。

其府中堪称“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二景皆因父亲的宠爱而得名。更了不起的是这位嫡次子还有着同这份宠爱相匹配的才华。

李泰不仅效仿父亲在府中开设文学馆,还主编了《括地志》,广征博引,成为了后世珍贵的历史资料。

前有两位优秀且深受父亲宠爱的嫡出哥哥,按说这皇位是很难轮到他这个弟弟身上的。

所以李治从小就表现的乖巧顺遂,不争不抢。正是他这种与世无争的性格为后来拿到太子之位做下了扎实的铺垫。

但无论如何,这个皇位的继承,还是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两位哥哥之间的争斗。

唐太宗稳持天下后,玄武门之变一直是他心头的一根倒刺。于是太宗极其避讳皇子之间的争斗,他不想同样的血案也发生在自己的下一代中。

可偏偏天不遂人愿,尽管李世民本身并无废立太子的打算,却还是引起了两个儿子之间的无端战争。恃宠而骄的李泰渐渐觉得自己距离储君之位只有自己的亲哥哥一个障碍,似乎只要扳倒了李承乾这个太子,自己就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

于是李泰两边煽风点火,一边跟父亲说大哥的不是,一边又跟李承乾透露父亲有意废太子。李承乾信以为真,决定先发制人,他先是企图暗杀自己的亲弟弟,而后又与汉王李元昌等人勾结意欲逼宫。

唐太宗听闻此事是何等的悲伤,自己悉心栽培的储君不仅残杀手足,竟然还企图逼自己让位,这如何对得起自己多年的期望?

可是他始终难以对爱子痛下杀手,最终废了太子将其贬为庶民。太子之位不可空,按照位份和宠爱,无疑李泰是最好的人选,李世民却没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得偿所愿的李泰在父皇面前大展忠心,称自己若是百年以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李世民听后先是大为感动,而后又很快从这个荒诞的承诺中清醒了过来。痛定思痛,李世民想到,只有乖巧憨厚的李治做了太子,自己才能保全这三个儿子。

于是李治作为最小也是唯一剩下的嫡子意外地登上了太子之位。可是,一切真的像看上去的这样顺风顺水吗?

事实上,能够轻易扳倒太子的李泰怎么会没有手腕对付年幼的弟弟李治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一直与世无争乖巧听话的弟弟可能令他放松了警惕,李泰并未把他当成未来的政敌。

另一方面,这其中自然也有李治“扮猪吃老虎”般地推波助澜。废太子之后,李治就大病一场,整日里精神也变得恍惚起来。

可每当李世民问起,李治只哆哆嗦嗦的强调“不关二哥哥的事”。这反倒让李世民对太子残害手足的始末起了疑心。

果然,狱中的李承乾不久也承认了自己铸下的大错是由于受到弟弟的威胁。

因此可以说,李治的推动为也为李世民最终敲定李泰难当大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果断收回政权,致力开疆拓土

李治登上太子之位不久之后李世民便病重,临死前,他将尚未成熟的小儿子托付给了国舅长孙无忌

公元649年,唐高宗继位。可没过多久,李治就发现了自己手中并无实权,自己这个皇帝不过是一个后宫里的皇帝。

出了后宫,朝堂上没有人会听自己的命令,自己倒像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皇帝。

原来,趁着李治熟悉政务之前,长孙无忌早就扳倒了政敌将重要的职务全部换成了自己的亲信。一时间,长孙无忌权倾朝野。

这样的权势滔天不仅李治自己看在眼里,皇家的众人自然也察觉到了威胁。例如李治的三哥李恪就曾公然在朝堂上与长孙无忌发生争吵,引得长孙无忌想借此机会把李恪发配边疆、远离朝堂

李治有心帮着自己的三哥从中调和,多次让长孙无忌就此罢了。然而长孙无忌并不想听这个黄口小儿的命令,竟让李治不用管这些。这无疑是挑战了李治作为皇帝的权威。

不仅如此,长孙无忌竟然还撺掇李治立李忠为太子,可李治心知肚明,他不过是想从自己的子孙里再培养一个傀儡皇帝,到时候李家政权焉存?

这样一来令一只忍耐的李治很难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他开始了一步步的夺权计划,第一步就是整饬后宫。

太宗在位之时,武则天还只是李世民的武才人,因为太宗病重时期的相处,武媚娘与李治逐渐相好。

李治将武则天接回宫中,借她之手除掉了王皇后,并力排众议立武则天为后。此举一出相当于直接削弱了长孙一党的一半势力。

而后一步一步的砍掉长孙无忌在朝中的诸多党羽,或杀或流放,以替换上自己信得过的人手。

可见李治是一个十分敢想敢为之人,他对于自己想达到的事情从不轻易放弃。

最后一步,就是找了个意图谋反的罪名,直接赐死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在朝堂上几十年布下的完美棋局被李治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一朝瓦解,最为直接的说明了李治的谋略和手腕。

李治全然没有念及过去的恩情而网开一面,他杀伐果断丝毫不亚于此后武则天的盛名。

有能力在尔虞我诈的朝堂之上迅速瓦解敌对的势力铺起自己的权力网,这样的人实在很难同“懦弱”、“无能”等字眼联系起来

稳定好自己的朝堂之后,李治开启了自己开疆拓土的宏图伟业。在这一方面,李治的神武并不逊于自己的父亲,李世民穷极一生只征讨了东突厥。

而李治不仅一举拿下西突厥,更是灭高句丽、灭百济,将高句丽成为了大唐的附属国。

其势力一度拓展到欧洲。不仅让欧洲人看到了这头挺拔的东方雄狮,更将其称之为“黄祸大帝”。

李治征战四方屡战屡胜,将疆域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后来引以为傲的唐朝巨大版图,多是在李治在位期间取得的。

除此之外,李治还重新修订了法律,他敏锐的看到了贞观之治之下的种种漏洞和现行法律的不公平之处。

于是在李治的重视之下,永徽三年《唐律疏议》横空出世。这令社会的法治效果有了空前的提升,一时间官吏各司其职,百姓安居乐业。最少的时候大理寺的监狱中只有50余名犯人,是为门不闭户的典例。

总结

外国人把李治评价为“黄祸大帝”并非无稽之谈,这场华夏大地上席卷而来的旋风被白种人视为黄种人带来的压迫,这个时期的大唐是真正令外国人闻风丧胆的大唐。

后人评价李治,大多跟武则天的贞观遗风所联系起来,认为他是被武则天篡权的懦弱丈夫。

可实际上,唐高宗的晚年缠绵病榻,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大不如前。然而朝堂的权力仍然被他掌握在自己手里,武则天这位皇后是依附于皇帝的。

也许是出于信任,也许是认为武则天并不足以对李家的江山构成威胁,他对武则天的种种小心思并没有加以阻止。

但这绝不能说明他是一个胆小怕事的皇帝。相反,如果没有高宗时期对于贞观之治的修正和延续,玄宗时期是很难出现开元盛世的盛况的。

作为贞观之治的继承者,唐高宗无疑是幸运的,但是对自己的帝王生涯来说,夹于父亲和妻子的耀眼光环之下的他也许是不幸的。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长孙   黄祸   大唐   贞观之治   皇位   太子   外国人   皇帝   弟弟   千年   儿子   父亲   评价   恐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