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视评」云南“小院”凭什么引新华社关注

近两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镇曼拉村的这个“小院”出圈了,3月27日出版的《新华每日电讯》浓墨重彩刊文点赞。

这个“小院”凭什么引起国家通讯社的关注,事情还得从四年前说起。2019年1月10日,曼拉村99号院迎来一户特殊的“居民”,自此“小院”里就发生很多令村民感到新奇的事。

多年生稻是胡凤益团队多年攻关取得的一项科研成果,它颠覆了传统水稻“种一次割一茬”的种收方式,实现了一次栽种多次收获。而曼拉村这户特殊的居民正是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的师生,这99号小院也叫“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据悉,科技小院有试验田50余亩,常年有5-7名研究生和2-3名老师入驻,他们只干一件事:将农业科技研发与农科人才培养进行结合。

一开始,村民们对这个“小院”发生的新鲜事确实感到很好奇。“这些大学生不到大学里上课,整天就泡在田里?”“他们种的水稻像韭菜,割了长,长了割,种一年能管好几年!”可是,村民们不知道,“小院”里,胡凤益团队正在掀起水稻生产的又一次革命;村民们不知道,云南大学正在探索农学类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村民们也不知道,田野吐出稻花香,增产又增收正逐步成为现实;村民们更不知道,胡凤益团队创制的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去年入选《科学》杂志“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榜单,成为中国唯一入选成果,也是农业类唯一入选的科学突破。

目前,全国已有30余所涉农高校陆续建立了300多个科技小院,高校、科研团队把实验室搬到了田地里,扎根一线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如今,这些科技小院已成为促进农产品增收、农业增值的有力支撑,更成了各地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胡凤益教授也赞同,“云南大学借鉴我们的培养模式,又相继建立花卉、咖啡等10个科技小院,其中4个获得教育部立项支持建设。”

我们乐见更多科技小院在一个又一个乡村遍地开花,成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统筹:刘晓颖 锁华媛

策划:张 正 许芸翡

文案:许芸翡

出镜:许芸翡

拍摄剪辑:纳子胜

相关系列视评:

1.【彩云视评】去不了远方?在老地方探索新世界

2.【彩云视评】清洁、煮饭、炖汤、修家电、种菜、养禽……这个课可以有

3.【彩云视评】吃菌要审慎,出台新规更要审慎!

4.【彩云视评】国际茶日,致敬传奇!

5.【彩云视评】破解“毕业=失业”魔咒 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6.【彩云视评】高校就业“内卷”严重 毕业生如何求生存?

7.【彩云视评】高考未必“一锤定音”努力才能“逆袭”

8.【彩云视评】警惕“奇葩”卖房!吞噬信心外一无是处

9.【彩云视评】云南“网”事接连出彩启示:接地气才能有人气

10.【彩云视评】云南旅游,真的不一样了!

11.【彩云视评】民生福祉是作风革命“试金石”

12.【彩云视评】救火英雄,这次换我们守护你

13.【彩云视评】迟到的“开学季” 安全最重要

14.【彩云视评】好教育,不妨多些“烟火气”

15.【彩云视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背篓少年”!

16.【彩云视评】丰收节,祝你喜获丰收!

17.【彩云视评】点赞家乡新变化 就是这么“young”!

18.【彩云视评】观鸥喂鸥,就得这么文明!

19.【彩云视评】以人为本,让云南发展更有温度

20.【彩云视评】成风化人讲“好”故事

21.【彩云视评】两会“新” 中国兴 彩云涌

22.【彩云视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

23.【彩云视评】“象”往之地,人人可达的诗与远方

24.【彩云视评】预付消费,“卡”在诚信

25.【彩云视评】不能任由围挡“围所欲围”

26.【彩云视评】昆明动物园,搬不搬都是话题

27.【彩云视评】“从快从严”护好旅游金口碑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云南   小院   彩云   云南大学   傣族   收方   西双版纳   新华社   多年生   审慎   水稻   乡村   团队   高校   科学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