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异常态,苏轼捏造故事受赞扬,这是为何?

文/凡言

近期,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电科陈某拒绝加班并怒怼上司事件引发全民关注,就在广大网民一致声讨中国电科无情压榨员工、对陈某勇敢行为表示同情赞许之际,事情出现了惊天大逆转:中国电科表示并无陈某此人。经警方初查,陈某因向中国电科求职未被录用而心生不满,于是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捏造制作多张怒怼上司发泄情绪的聊天记录,4月5日,当地警方依法对陈某涉嫌发布不实信息一案立案调查并对其行政拘留。事情到此算是告一段落,还是印证了一句话,靠捏造故事吸人眼球、哗众取宠是要付出代价的。

然而,与陈某截然相反的是1000年前苏轼,他在考场上捏造故事,主考官欧阳修非但没有责备,反而表示赞许钦佩,这是为何?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欧阳修受命担任礼部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负责为国选材,他出了一道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策论题。在批改试卷时,发现有一篇区区六百字的科考试卷脱颖而出,在整个科场之中引起了不同凡响的震动,特别是文中引用的一个“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的典故, 这个”三杀,三不杀“的典故连博学多才的一代文宗欧阳修也不知道出处,很是纠结疑惑。

但是当考官们聚在一起讨论这个文章的时候,大家一致都认为这是一篇好文章。欧阳修心想这个文章看起来写得思想这么深刻,认为能写出这么好文章的人应该是自己门生曾巩,若是把门生曾巩定为第一名,放榜时别人会认为自己徇私舞弊,而且文中该典故出处不明、不好判定,思之再三,最后给此文第二名。当把文章解封后才发现该作者不是曾巩而是眉山的苏轼。

治学严谨的欧阳修认为此典故必有出处,只恨恨吾辈不能记,于是一直记着这个典故出处的事。按当时规矩,考完后考生们都要去拜谢自己的座师,凡是这次考中考生欧阳修都算是他们的座师。苏轼向欧阳修致谢的时候,欧阳修就问苏轼:皋陶和尧帝的“三杀”、“三不杀”这典故的出处在哪里?苏轼说你去看《三国志·孔融传》里边的注有记载。欧阳修仔细查看《三国志》,发现并没有关于这个典故的记载,苏轼说:老师,这个故事是我自己捏造的。《三国志》记载曹操当时灭了袁绍,就把袁绍的儿媳妇赐给了他的嫡长子曹丕。孔融听说这件事情气急败坏就去找曹操,说周武王伐纣的时候灭了商纣,就把纣的宠妃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操说我也是读书人,没听说过周武王把妲己赏给周公这事。孔融说从今天你的行为来判断当年周武王也会这么做。

然后苏轼又说尧、皋陶的事情,我认为也时这样的,以尧帝和皋陶的为人,皋陶在历史上他就是执法严峻,而尧帝是宽于用刑,从这个角度来来推断,他们应该就会这么做。

真相原来如此,苏轼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捏造了典故,博古通今的文宗欧阳修也当然没有见过。虽然苏轼犯了一些知识性的错误,但是他根据孔融的故事而再次编造的故事却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是活学活用知识的典范。通过该典故,文章思路变得更加清晰也更有说服力。

从此,欧阳修对对苏轼才华大为惊讶赞赏,苏轼也成为他的座上宾。在给友人的信中他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其爱才之情溢于言表。苏轼最终也没有辱没恩师的栽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文宗   眉山   故事   门生   主考官   典故   古今   文中   异常   出处   事情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