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于春秋末年鲁国昌平乡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因为父母曾经为了生子而在尼丘山祈祷,因此名丘,字仲尼。

孔子的先祖是宋国的贵族。父亲名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母亲颜氏,出身贫寒。孔子从小跟随母亲过活,由于家境穷困和出身微贱,很被人瞧不起。为了谋生,他不得不早早踏上社会,先后给人放牧、看守粮草、管理粮仓和牧场,甚至当过替人办丧事的吹鼓手。这些“卑贱”的经历,使他老人家直到晚年谈起来还时常有些脸红,后来孔子回忆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在孔子的少年时代,对他人生成长发生了重大影响的有两个因素:一是特殊家庭造就的坎坷经历,二是鲁国特殊的礼乐文化环境。

“礼”就是“周礼”。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吸取殷商灭亡的教训,推行“以德治国,重视人事”的方针,建立了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到士的等级制度。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其子、弟弟、功臣、降族等都会被分封到各地建邦为诸侯,诸侯也以同样的方法在自己的国内进行分派,从而在全国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体系。维护这一体系构建的政治伦理秩序,就是通常所说的“周礼”。

鲁国是保留“周礼”最好的地方,孔子自小受到周朝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各种敬天祭礼的典礼仪式,尤其感兴趣。他虽然好学,但在当时,像他这样身份的人是不能进“泮(pàn)宫(春秋时期鲁国修的学校)”参加正规学习的,于是只好走自学的路。15岁以后,他一面谋生,一面到处向人求教。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17岁孔子遇了人生又一大不幸,含辛茹苦养大自己的母亲去世了,他成了凄苦无依的孤儿。

同年,鲁国执政的季孙氏准备宴请“士”人。季孙氏在鲁国位高权重,几乎掌握了鲁国一半的百姓、土地。孔子这时还很年轻,认为自己读书这么多年,也算“士人”行列,便在没有接到正式邀请的情况下贸然前去参加了。结果,现实是残酷的,孔子刚迈入宴会的场地,季孙氏的一位家臣看见他就不客气地说道:“在场的都是季氏邀请的贵族,你还是趁早离开吧!”

宴会上的羞辱让年轻的孔子深刻地体会到了世态的炎凉,也让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要想跻身贵族,他还必须更加勤奋。奋斗的念头支撑他不断地努力,从二十岁到三十岁,孔子将主要精力都用来读书学习,广泛阅读了鲁国的大量典籍,与此同时,他还下了很大的功夫学琴、学“武”,据说他射箭的水平非常高超。

孔子发愤自学的目的,原本是想挤进统治阶层,当官从政。但那时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孔子虽然有学问,但出身低贱,做官自然也无份。所以,他决定走“曲线从”道路,先办学,收徒讲学,扩大社会影响,开始了教育家的生涯。

孔子主张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所有人都应一视同仁等等。他最初办学,学生非常少,但在鲁国却是件新事,特别是对那些无处求学的平民来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纷纷前来做他的弟子。他教的内容不少是当时做官必须懂得的礼制,便引起了一些贵族的注意和支持,连鲁国的贵族孟僖子和南宫敬叔也来拜他为师。这下,孔子顿时身价大增。不久,他就受到鲁昭公的格外照顾,允许他与南宫敬叔一起官费赴东周王都洛阳“问礼”,孔子大出了一次风头,回来以后,名气更大了,学生也渐渐地多了起来。

公元前517年,鲁国内乱,掌握鲁国实权的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赶走了鲁昭公。鲁昭公被迫流亡到齐国,鲁国的大夫们不顾礼乐制度的约束,各行其是,鲁定公就天天和乐女们在一起唱歌跳舞,也不上朝了。三十五岁的孔子对弟子们说:“鲁定公不是做大事的人,我们还是走吧!"

孔子来到齐国,齐景公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方法,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王要像君王,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齐景公再问具体怎样治理,孔子说:“政在节俭。”齐景公对孔子大为赞赏,想把一块土地封给孔子,但是齐国的相国晏子则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就劝阻了齐景公。

孔子五十一岁时,鲁定公和执政的季桓子见他名气越来越大,便想利用他一下,让他当了中都宰(邑长)。也许是“时来运转”,此后孔子便接连升迁,一年之内,由中都宰而司空(工程长官)而大司寇(治安司法长官)。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与此同时,他还当过鲁国的代理相国,在齐鲁两国国君夹谷的盟会上表现出了外交才干。这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得意的时期。

不过好景不长。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了打击鲁国大贵族手下日益跋扈的家族势力,发起了“堕三都”行动,即拆除季孙、叔孙、孟孙三大家族的采邑中心邱、费、成三个城堡,由于贵族内部的猜忌和矛盾,这次行动不仅未取得成功,反而使孔子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失掉了季桓子的信任,在一次祭礼后,季桓子连祭肉也不按规矩给他送去。孔子见自己受到如此冷遇,便带着学生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流亡生活。

从55岁开始,孔子与他的弟子们风尘仆仆,奔走于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之间,到处游说诸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孔子周游列国。孔子的目的是希望得到诸侯的重用,推行“周礼”以维护旧的统治秩序。但是,当时的诸侯都忙于争霸,小国都面临着被吞并的危险,根本不会有国君听从他的说教。孔子无奈在68岁那年,怀着失望的心情返回了鲁国。

回到鲁国的孔子,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私学教育上。他将鲁国史官记录的《春秋》加以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还整理了《诗经》《周易》等古籍。相传,孔子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由于读的次数太多,竟使编连《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后人根据这个事,引申出“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形容人读书刻苦勤奋。

孔子的学生遍天下,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的说法。学生里,著名的有颜回、子路、子贡、冉求、子夏、曾参等人。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贵贱贫富,都可进行教育,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权利,促进了文化知识的相对普及,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在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培养出既能关怀国家发展又有真才实学的学生;在教育方法上,他要求教师具有“诲人不倦”的态度,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对于学生则提倡“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和学思结合的学习精神。这些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479 年,孔子病重不治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葬在鲁城北的泗水岸边。他的众多弟子继续传授他的主张和思想,逐渐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也就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学生的谈话语录后来被整理为《论语》一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孔子   周礼   国君   南宫   周易   儒家   齐国   学派   公元前   诸侯   创始人   贵族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