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高桥:780个义务工背后的……

红网时刻通讯员 章勇 报道

“参加村民集体经济建设30次,投入义务工780多个。”——在慈利县高桥镇枧潭村村支部书记莫正瑛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村里近2年来干部群众共同参加村集体经济务工情况。

枧潭村是慈利县高桥镇辖区面积最大的村居,但经济条件却极为落后。自2021年换届以来,在新当选村支部书记莫正瑛的带领下,村支两委身体力行,带动全村干部群众抱团发展、甘于奉献,描绘了新时代贫困山区推进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脚踏实地付出 转变乡亲认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自从当上村支部书记,莫正瑛就立下规矩:不管何时何地,村干部都要以群众利益为重。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上任后,莫正瑛历时3个月,完成15个小组251户的登门走访。看到代竹山等6个组道路状况欠佳,她带领班子从镇里到县里,风里来雨里去,不知跑了多少路,于2021年彻底解决了“晴通雨阻”出行难问题。之后又努力争取高标准农村改造项目,完成抛荒治理400多亩,极大改善了全村坡地、旱地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2022年,带领乡亲利用开垦的荒地配套种植玉米和黄豆约30多亩,玉米产量1万多斤,黄豆500多斤,实现村集体经济新突破。

2022年,枧潭和南方其他地区一样,遇百年未有之大旱。在她的带领下,全村硬是挺过来了,没有一家因缺水而影响生活。但背后又是她怎样的付出呢?她说,当时3组组长陈圣勇和2组组长陈明雄找到水源后,向她提出支持几袋水泥的要求。其实当时也很为难,但看到乡亲自发寻找水源、自发修建水池、有的还自发捐出物资。感动之余,她厚着脸皮找到了经境内道路向桃源运送散装水泥的老板,圆满解决了缺少水泥的问题。

村干部王华斌说:“莫书记就是个工作狂,每日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她的身影。”其实,他们几名村干部何尝不是一样呢。就是这样的付出,让乡亲看到了发展的希望,看到了枧潭的未来。

莫正瑛自己说:“刚担任村支书记时,心里没底,也很彷徨。我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思想很朴实,他鼓励我说,只要你把村里的事当作自家的事,努力干、拼命干,大伙儿一定会认可你的,少说多做,勤勤恳恳,不会让自己吃亏。现在看来,我们这届村支两委的工作乡里乡亲还是认可的,自己也感到很欣慰。但对于枧潭的发展来说,万里长征这还只是第一步。”

播撒爱的种子 种进乡亲心里

枧潭村地理位置偏僻,没有产业、没有企业,土地贫乏,单靠种庄稼仅能过日子,要想过上富裕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和其他村居没有区别,每年春节过后,年轻的劳力大多怀揣美好的憧憬奔向了沿海发达地区,留守老人、孩子便成了他们儿女的痛,也成了他们难以割舍的牵挂。

2021年,新班子在当地成功人士的支持下,决定每年重阳节举办一次百岁宴,邀请全村老年人参加,并精心准备了文艺节目,同时还为他们奉上一份礼品,对于年龄大行动不便不能到会的,村干部亲自将礼品送上门,得到了乡亲的一致好评。

85岁的老奶奶鲁雪林说:“要不是村里举办百岁宴,我们这些老人哪能齐聚一堂,说说笑笑啊!感谢他们!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啊!”

“这届村干部真的好,他们就像自家的孩子一样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不寂寞、不担心。” 80岁的杨雪翠逢人便夸赞。

为更好地照顾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父母、孩子,该村还建立了关爱留守老人儿童台账,村支两委和志愿者组成关爱老幼服务队。至今开展志愿服务30余次。记得2022年镇医院对老年人进行体检,有老人做尿检准备搞不好,莫正瑛就端着医用小杯给老年人接尿。莫正瑛住在镇上,每天早晨到村里去的时候,她总会带点新鲜蔬菜或豆腐什么的,送给村里的留守老人。同时还不定期举办留守儿童活动,为孩子们时刻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特别是三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党员干部和志愿队就像保姆照顾孩子一样,把关爱送进留守老人、留守孩子心里,外出的乡亲把这份爱也深深地记在了自己的心里。记得去年12月,国家宣布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后,正值返乡人员增多,很多人出现咳嗽、乏力、发烧等症状。莫正瑛带领村干部、志愿者一边宣传政策,一边联合高桥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加班加点进行处方调配、汤剂煎煮、封口打包,及时将一袋袋温热的中药汤剂送到了全村老人手中。喝着汤剂,有的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坚持乡村治理和文明建设两手抓 淳化乡风民风

曾经有乡亲说,现在的枧潭除外出打工的,在家的只有玩牌的了。虽有调侃之意,但在某种程度上也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现状。民之所呼,政之所向。新班子到任后,便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媳等评选活动,成立了民事调解委员会、文明建设理事会和志愿服务队,全村30名党员下沉到各村民小组,“头雁效应”逐渐显现。自新班子履职以来,该村连续2年实现“零上访”,连续3年被镇党委评为“人居环境整治先进村”“意识形态先进村”,从往年垫底村跃进全镇先进村。

忙时为农,闲时起舞,生活的文化味儿越来越足,乡亲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为了把当地群众从牌桌上拉扯出来,村支两委带头履行村规民约,并先后组建了军鼓队、打硪队、围鼓队、广场舞表演队,还把一名能歌善舞的女同志补充到村支两委,闲暇之余,带领乡亲唱起来、跳起来、舞起来,不仅活跃了气氛,融洽了关系,还增进了团结、凝聚了人心、赢得了民心。以前喜欢打牌的也慢慢地喜欢上了蹦蹦跳跳,说说唱唱。2021年,枧潭村参加全市“润技杯”打硪比赛荣获三等奖,不仅争了名次,还为家乡添了光彩。时至今日,谈起此事仍然是眉色飞扬。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2022年,玉米和黄豆到了丰收季节。组长、村民、志愿者一起共有60人参与集体劳动,从收割到入库,一连干了5天,没有一个人提出要报酬。甚至有人说:“村里给报酬的话,我就不来了。”疫情防控交通卡点值守期间,枧潭村里设有卡点,有乡亲找到莫正瑛,问她现在防疫值守是不是不要我们这些人群,怎么不要我们值班了。今年3月份,莫正瑛带领 8名乡亲正义务为集体油菜喷洒农药,得知消息的朱良国等人给她打来电话,质问对他们是不是有看法,施药怎么不喊他们。对此,莫正瑛也只能委婉解释。

就是这样的义务劳动,莫正瑛一一记录在小手册上。近2年来,共组织党员、组长、乡亲参加村民集体经济建设30次,投入义务工780多个。她说,常常睡觉前翻开手机相册,看到在田间、在地头、在晒谷场劳动的场景,想到780多个义务工,眼泪会情不自禁的流下来。

66岁的陈圣勇说:“以前闲着在家总感觉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作用,现在看到村里发展越来越好,能为村里做点事情感到很高兴。”

走访过程中,说起村里事,老党员张立忠脸上挂满了笑容,一连说了三个了不起。“莫书记了不起!这届几个年轻人了不起!共产党的领导了不起!”

谈到未来发展,莫正瑛说,枧潭甘溪沟旅游资源丰富,是夏日休闲最好去处。我们要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把游客带进来,把地方特产卖出去,以此壮大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只有村里有钱了,我们才能为乡亲干更多的实事、好事。枧潭村“干群和谐、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村容整洁”的梦想才一定会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慈利县   慈利   村规民约   汤剂   义务   集体经济   全村   黄豆   疫情   乡亲   班子   村里   了不起   集体   老人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