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刘晓平:童年记事

黄一骏/摄

童年记事

文/刘晓平

放牛的日子

在我两岁多的时候,大妹便出生了,我做了哥哥。我三岁就开始放牛,一直放到十二岁。最初放牛的时候,因为太小,我牵不动牛,常常是被牛牵着走,有时牛发脾气,一摆头就把我甩到了一边,还把我从高高的田埂上抛到下面的小沟里。如今,我还常常梦到被牛抛甩的情景。

在春天放牛是很辛苦的,牛叫唤着满山跑,常常是从这个山头跑到那个山头。我一路追赶着,边哭边喊,整个下午的时间,都是在惶恐中度过的。放牛时可以吹笛,也可以读书,那样的情景是让人怀念的,但那是稍微大一点时候的事情。再后来,放牛就不仅仅是放牛了,还要附带着割草、打柴。

放牛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回味起来也有趣味,那是城里的孩子根本无法体会到的生活。我和伙伴们也常在放牛时玩打野仗、捉迷藏、过家家的游戏,甚至开故事会,有时还会站在山腰,指点江山,放飞梦想。现在,我虽然奔波在异乡,但对故乡的情感愈加浓厚,对它的回忆越来越多。

拿棒子开门

我四岁的时候,爸爸去了很远的地方工作,很久才能回家一趟,家里就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弟弟一起生活。我是家中的长子,自然要帮妈妈做很多事情,那段日子很辛苦。

每天早上,妈妈帮妹妹弟弟收拾妥当后,天已大亮。因此,每天早晨开门、生火,就成了我的工作。我本来就瘦小,再加上长期营养不良,整个人很瘦小,四岁了还像个两三岁的孩子。早上起床开门,我够不着门闩,力气也不够大,因而打不开门,妈妈便为我准备了一根棒子和一个小板凳——站在板凳上用棒子一下一下地敲打门闩,直至把门打开。

打开门后,我便开始生火,烧水。妈妈把弟弟放进摇篮里,让稍大一点的妹妹帮忙看着,她便开始做饭,而我就去放牛。

拾枞叶

早上放完牛后,趁太阳没有开始“咬人”时,就得赶紧拾枞叶。一天内只有早饭后到午饭前的时间,可以用来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下午,又得去放牛。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学会了安排时间,常常在放牛的时候,就把枞叶拾好,这样可以把原来拾枞叶的时间,用来与伙伴们一起玩。

五岁时,村里比我大的伙伴都去上学了。看到他们读书,我很羡慕,便想何不也去读书,那样就可以不看弟弟了。于是,我带着弟弟来到婆婆家,扯谎说:“您帮我看一下弟弟,我早上拾的枞叶太多了没拿完,需要再跑一趟。”婆婆没有追问,我便一溜烟跑出了门。

窗台下的学生

那时候学生的入学年龄不像现在规定得这么死,想上学便可以去,但也得有父母陪同才能报名。我扯谎骗了婆婆才来到学校,自然不能堂而皇之地进教室听课。

看到小伙伴“毛狗”进了一间教室,我便站在那间教室的窗台下,当起了旁听生。第二堂课时,老师问:“上堂课学的是什么,同学们还记得吗?”这时,窗台下响起了我的回答。

老师叫孙世英,很温和,人也长得漂亮。她后来送我回家,还与我妈妈沟通,让我报名上学。当时她对我妈说:“孩子太小了,先学着吧,实在不行再想办法。”但正式入学后,我没有因为太小而被退学,反而因为学习好当上了学习委员。

就这样,孙老师成了我的启蒙老师。尽管很多年过去了,很多事我也记不清楚了,但在我的心里,孙老师的音容笑貌一直清晰。

写字的“左撇子”

正式上学后,其他方面都没问题,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均属上乘,但有一个问题,我是“左撇子”。老师一再提醒我,写字要用右手,一定得改正,但我一直改不过来。

没办法,她见“毛狗”与我同村,便安排他和我坐一起,叮嘱他一定要监督我改掉左手写字的习惯。“毛狗”虽然比我大,但他是留级生,学习能力远不如我,因而平时让我三分。这时候,他做了我的“监督员”,别提有多高兴了。他非常负责,一见我用左手写字便马上提醒我纠正,有时甚至抓着我的手写一阵子。就这样过了一个学期,我左手写字的习惯硬是被改变了。

赏析

童年是本书,是每个作家一生都阅读不完也回忆不尽的书。童年,也是很多作家都会涉猎的写作题材,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读者展示自己独一无二的童年时光。阅读这篇散文,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清晰的结构。通常来说,童年可写的事情很多,往往容易胡子眉毛一把抓,东扯西扯,如记流水账一般。本文从童年生活里精选出几件小事,采取并列式结构,每段紧紧围绕小标题来写,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同时,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几件小事的排列也颇为讲究。前面两段主要讲生活方面,第三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后面两段,开始写学校生活,过渡自然,安排巧妙。

质朴、自然的语言。作者没有用居高临下的态度,也没有刻意煽情,而是如朋友般娓娓道来,向大家讲述自己的童年往事。语言平实、流畅,没有过多的修饰,流露出一种真挚的情感,引人共鸣。

乐观、感恩的心态。放牛、拾枞叶,从小学着当家,为大人分担家务……虽然童年的生活艰苦,但是作者没有心存哀怨,而是展现出一种乐观的精神。同时作者也非常感染慈母一般的孙老师和他的伙伴“毛狗”。作者的乐观和感恩,透露在字里行间,让人感动,也给人很大的鼓舞和力量。

刘晓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湖南省散文学会荣誉副会长,湖南省诗歌学会荣誉副会长,现任张家界市文联荣誉主席,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主要创始人。现有《爱的小屋》《秋日诗语》《城市与乡村的寓言》《张家界情话》《奇山异水张家界》《一路风景》《拉宾》《魏源》等文学著作共计15部,著有中短篇小说《得月楼》《爱的滋味》《匪殇》《雪峰轶事》等。散文作品入选过几十种选本和新编九年义务制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三课,并有作品译介至美国、日本、越南等,是鲁迅文学院作家高研班第四届学员。其诗歌作品曾被中国诗歌学会原会长、《人民文学》原主编韩作荣誉为“城市与乡村的寓言”。获过国家级文学奖二十余次,2018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实力诗人”,2019年组诗获“中国第二届土家族文学奖”,是湖南省首届“德艺双馨” 艺术家获得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张家界   童年   门闩   湖南省   棒子   窗台   中国   婆婆   诗歌   散文   弟弟   荣誉   自然   妈妈   老师   时间   刘晓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