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精神叫“可可托海”

可可托海,是一个叫海却没有海的地方。它位于中国的大西北,坐落于新疆富蕴县境内,是一座因矿而生的小镇。

这里冬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51摄氏度;这里的四季是风景秀美的“香格里拉”;这里蕴藏着80多种矿产资源;这里曾经被列为“国家一级机密”;这里的人们曾经与世隔绝;这里封存着让中国人站起来的奋斗史诗。

重镇崛起,历史中仰望走来!

1950年,可可托海诞生了新中国与前苏联合营的公司——新疆有色公司阿山矿管处;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铍来自可可托海;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锂来自可可托海;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所使用的铯来自可可托海……在共和国稳步向前的发展道路上,可可托海始终贡献着一份力量。20世纪30年代,可可托海还是一片原始牧区,当地哈萨克族牧民将采集到的彩色宝石镶嵌到帽子和腰带上做装饰,却不曾想这宝石下孕育着巨大的宝藏。

1935年,一个巨大的“礼帽”状大型稀有金属矿床终于浮出水面。仅可可托海矿床3号矿脉一个矿坑,就蕴藏着锂、铍、钽、铌、铯等世界86种稀有矿物,占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可可托海从此有了“天然地质博物馆”的美誉。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是合作采矿,大批前苏联专家和各地采矿工人来到可可托海。1955年1月起,矿区全部企业由我国独自经营,直属中央管理。持续升温的“采矿热”让小镇快速红火了起来,那个年代不常见的自行车、各种小商品在可可托海都是寻常事物,由此获得“西部小上海”之称,可可托海迎来了首次崛起。

1958年,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发布产品代号及厂矿代字命令,这里被代号“111”矿代替。一批批工作人员从内地大中专院校、部队、有色企业厂矿、地方单位会聚到这个西北边陲小镇,可可托海进入自力更生发展的阶段。在矿区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稀有金属铍、锂、钽、铌等矿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可可托海采掘运出。1960年,为偿还前苏联债务,可可托海矿区展开“保出口大会战”。

正逢3年困难时期,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各族职工以马拉爬犁、毛驴背驮、人背肩扛的方式,将矿石一袋又一袋地运了出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可可托海人怀揣一颗爱国之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终于实现了再次崛起。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市场需求、资源储量的变化,可可托海矿务局连年亏损,大批干部工人南迁到新疆阜康、昌吉、乌鲁木齐等地,曾经的边塞“小上海”人口锐减到八九千人,矿区学校也先后关闭。

2013年,可可托海矿区被国家确定为首批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试点,总投资30多亿元的矿区综合治理工作开始启动。危旧住房改造、尾矿堆覆土和植被恢复,隧道公路建设……重焕生机的可可托海小镇,正以一个历史文化名镇、旅游生态小镇的新形象实现着再一次的突飞猛进。

筑牢初心,赤子忠心永不忘!

在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里,一幅照片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就是一个典型。安桂槐同志的照片在其中一个展厅显得十分耀眼,他作为时任可可托海矿务局党委书记、局长,身上的点点滴滴映射出的就是共产党员忠心报国、一心为民的形象。

1958年至1964年,安桂槐担任可可托海矿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领导全矿干部工人完成了艰巨的工作任务。在新中国最困难的那几年,可可托海扛起了为国家偿还债务的重任。可可托海是中国最寒冷的地区之一,冬天气温最低时可达零下50多摄氏度。

就是在这样极为恶劣的环境中,全矿干部职工肩挑背扛,用一篓一篓矿石为国家背起了1/3以上的外债。安桂槐带领党员干部下矿井、矿坑带头干。

当时,全国都缺衣少粮,安桂槐要求党员干部每天定量,先保证工人的定额。安桂槐10岁的儿子饿得受不了,跑到矿区职工食堂后面的垃圾箱,翻腾能吃的东西。

食堂大师傅不忍心,给了孩子一个馍。孩子想到妈妈也很饿,便拿着馍回家想和妈妈一起吃。到家后却被安桂槐看见了,他从儿子嘴边夺下这个馍,问是哪来的,儿子如实说了。

安桂槐一手拉起儿子,让他把馍还回去。儿子强忍着饥饿和委屈的眼泪,跟着“不通情理”的父亲回到食堂。

安桂槐见到食堂大师傅责备道:“你怎么能因为他是我儿子,就私自多给他一个馍呢?你知不知道多少工人都还吃不饱呢?”那位大师傅听罢,理直气壮地反问:“安局长,我看到孩子饿得在垃圾箱里捡吃的,心里受不了,这跟是不是你儿子有啥关系?这个馍是我的定量,我愿意给孩子吃!”

这个场面,令在场的人十分感动。“安桂槐经常说党员干部不能和工人们争粮食、争利益……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安桂槐一样的党员干部,才让我们觉得在那些艰苦的年代,我们的精神都很振奋,经常热血沸腾,吃的是苦,心里是甜。”可可托海第一代老矿工艾达尔汗·恰勒哈尔拜说。

在可可托海小镇上,随便一家人都能讲出几个有关安桂槐的故事,他被称为“可可托海的焦裕禄”。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里,收藏着许许多多像安桂槐一样的“无名英雄”的故事。可可托海的干部职工默默奉献,为新中国走向强大奋斗了一生;他们更用一生坚守的信仰,在西北边陲铸就了一座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位于地下136米花岗岩深处的可可托海水电站,建于1956年,因为施工难度极大,整整用了20年时间才建成,成为中国垂直最深、设计最全、施工难度最大的水电站之一。

为了这座水电站的建设,国家抽调了国内众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骨干,在机械极度匮乏、生产条件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在花岗岩山体上筑起了一座坝,打穿了一条洞,挖空了一座山,靠人力搬运了8000多万立方米的岩石、10万多吨水泥钢材、炸药等物资,数千名建设者为此献出了青春,50多名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大山里。

被誉为“英雄矿”“功勋矿”的三号矿脉,垂直350米,南北长达150米,因为其中富含铍、锂、钽、铌等86种稀有金属,被亲切地称作“中华聚宝盆”。

曾在这里工作了10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传尧深情地说:“当年为了中国的振兴,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科技人员在国家特别困难的时期,创造性地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体现了知识分子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忧国家之所忧的深厚家国情怀。

正是这种情怀,才成为一代代可可托海人的精神支柱,成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写照。”无论是走进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可可托海水电站还是三号矿脉,它们曾经的辉煌如今还依稀可见。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付出,是初心使命在金山大地上的生动写照,铸就了这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

接力奋斗,红色精神世代传!

在可可托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淬炼出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宝贵精神。

在精神传承的道路上,可可托海干部学院、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稀有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可可托海研学实践营地等扛起了把可可托海精神传承下去的大旗。

2017年10月9日,可可托海干部学院正式挂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让干部学院迅速成为新疆党性教育主阵地和全国党性教育特色基地之一。

可可托海干部学院不仅以现场情景教学、主题课、专题课为主要教学手段,将老一辈留下的那段难忘的历史功勋呈现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面前,更将丰富的历史遗迹变成“实境课堂”,让各级各族党员干部身临其境,实地学习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胸怀祖国、勇于担当的崇高境界,艰苦奋斗、踏实肯干的创业态度,崇尚科学、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带头围绕中心、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攻坚克难、担当作为。

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稀有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围绕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矿山公园景区建设,不断发展红色旅游、抢救式挖掘史料等,向全国各地游客呈现可可托海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润物细无声”中传递着可可托海精神。

可可托海研学实践营地不断开拓课堂内容、实践形式等,将可可托海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根植在青少年儿童的心中。

在可可托海精神传承的道路上,生活在可可托海的人都有着他们自己的理解。

买迪·纳斯依是可可托海的第一代老矿工,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哈萨克族产业工人,他回忆起他们那一代人常说的话,“苦我们也不能苦国家,卡我们也不能卡国家,难我们更不能难国家。”在买迪·纳斯依心中,记住历史上的每一个瞬间就是传承。“矿二代”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也是可可托海人的一位典型代表,他几乎收藏了有关可可托海历史的所有资料。

他说“收藏每一件物品都是在用心收割可可托海的一段历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辈还原一个更加清晰的可可托海,让全中国人都能记住这样一个曾经为国争光的宝地。”在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心中,收藏好每一个老物件就是传承。

谭胜利是可可托海典型的“矿三代“,对可可托海的感情很深,如今他已成为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经理,他说“我经常为游客讲解,但最能打动我内心的一句话就是窝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可可托海最宝贵的是海蓝宝石,比海蓝宝石更加宝贵的就是可可托海精神’。”在谭胜利心中,向每一位游客讲好可可托海的故事就是传承。(文/图 傅轩、丁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哈萨克族   海地   可可   矿脉   精神   稀有金属   矿区   新疆   中国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