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讨论:为什么回回人在元朝变得越来越吃香?

#头条创作挑战赛#

在元明文献档案中,居于中国各地,分属不同种族但大多具有伊斯兰教信仰的中亚人众,被泛称为“回回人”。

这些初入中土的回回人,尽管大多身份卑微、地位低下。但在几十年后,他们不仅站稳了脚跟,还在科举、刑律、经商等环节,享受着非常高的待遇。

比如在元朝的中央机关内部,回回官员合计有17人,其中右丞相2人,左丞相3人,平章政事11人,参知政事1人。反观有过右、左丞相任职履历的汉族官员,只有史天泽(1202—1275)与贺惟一(1301—1363)二人;至于掌控实权的知枢密院事与同知枢密院事(知枢密院事的副职),终元一朝,居然无一汉人。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远道而来的“回回人”,为什么在元朝如此吃香?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电影《马可波罗》剧照

1)回回人的“悲惨史”

蒙古帝国首次西征的重点打击对象,正是涉嫌袭击蒙古商队的中亚强国——花剌子模。因为战争,以讹答刺、不花剌(布哈拉)、玉龙杰赤(库尼亚-乌尔根奇)、帖必力思(大不里士)、巴里黑为代表的历史名城,遭遇到了灭顶之灾。

位于玉龙杰赤古城的谢赫奈只木丁•库卜拉的陵墓

1)令人发指的屠城

根据伊斯兰史料记载,不花剌城于1210年失陷后,守城官兵与负隅顽抗的市民们被屠戮殆尽,即便是那些没有参与抵抗的百姓们,也遭到了“有条理的洗劫和虐待”;慑于蒙古军队声威的撒马尔罕城居民,选择主动投降。可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市民被残酷杀害。

1221年春,蒙古军队攻入呼罗珊地区。同年2月,拖雷率兵攻克了莫夫(马里)城。除了400名工匠外,城中的男女老幼全部被杀。据伊斯兰史料记载,拖雷本人“坐在自己的金椅上,目睹了整个过程。”

不久,拖雷的大军又攻克了另一座名城——尼沙普尔。为了给战死于此的妹夫脱合察儿“报仇”,这座城市被蒙古人彻底摧毁了。

城内居民被尽数诛杀,即便是城中的猫狗等动物也未能幸免;所有尸体都被砍头,首级按男、女、小孩分别被堆成了金字塔形。大军主力撤走后,仍留下一支400人的队伍,负责搜寻杀死所有逃脱屠城的居民。

细密画中的拖雷与王后唆鲁禾贴尼

2)人口的大洗劫

除了大肆屠戮之外,河中与呼罗珊地区,相继成为了蒙古军队掠劫人口的“重灾区”

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如是写道:“在讹答刺,那些刀下余生的庶民和工匠,蒙古人把他们掳掠而去,或者在军中服役,或者从事他们的手工艺,成吉思汗从不花刺进兵撤麻耳干,他们也向那里去。”

拉施特也在《史集》中指出:“那些从剑下赦免的人民和工匠,一部分被驱到不花刺、撒马尔罕等地充当‘哈沙儿’队(即人堆)。”

有学者推算,蒙古军队在呼罗珊地区掳掠的人口应在80—90万,在河中地区劫掠的人口超过了40万。除掉战争中的损失(按1/4计)后,他们从中亚掳掠的人口接近100万。他们跟随蒙古军队转战各地,其中就有很多人来到了元代中国境内。

“成吉思汗在布哈拉的星期五清真寺中发表讲话”

结合历史看,以回族为代表的多个居于我国西北境内的少数民族,多多少少都与“回回人”有着一定的渊源。

比如有学者指出,忽必烈在统一全国后,原本一直驻扎在青海同仁地区、以回回官兵为主的“探马赤军”,直接就地屯垦,在与当地各民族的女子通婚生子后,形成了今天的保安族(拓展阅读:一文简述:“回回人”的“中国化”历程和回族的形成)。

保安族刀匠正在打刀

2)为什么回回人如此“吃香”?

值得注意的是,蒙古军队在中亚大肆屠城的进程中,城内的回回工匠们,大多都能得到赦免。原因很简单,他们的精湛技艺,一直深受蒙古统治者们的青睐。在《世界征服者史》“合罕(窝阔台)言行录”中,就有这样一段记录:

一个戏班子从契丹(中国北方)来,演出前所未见的奇妙契丹戏。….当中是个有着长白胡子、头上围着头巾的老头,缚在马尾上给倒拖着走。合罕问这扮演的是谁。他们回答说,这表示一个叛乱的穆斯林….合罕命令停止演出,并叫他的仆从取出来自呼罗珊和两伊剌克等地的珍宝、织金料子、衣服和阿拉伯马以及来自不花剌和帖必力思的武器;又取出从契丹运来的东西——那是质量较差的衣服,瘦小的马匹和其他契丹产品。所有这些东西他命令并排放着,以致可以看出差别有多大。

合罕说:“最贫穷的穆斯林有很多契丹奴隶,而契丹大异密却连一个穆斯林驱奴也没有….据此,一个穆斯林的命价是四十巴里失,一个契丹人的命价是一头驴子….你们怎能拿伊斯兰百姓当笑料呢?你们犯的这个罪行应当受到惩罚,但我饶了你们的命….马上从我面前离开,不许再在这个地方出现”。

实际上,除了能工巧匠之外,回回人在军事、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等领域均颇有建树。入境中土的回回官员、商人和学者们,一度帮助元朝统治者们解决了不少棘手难题。

细密画中的接受加冕的窝阔台

1)军事:屡立战功

实际上,早在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草原的进程中,就有一些回回将领开始崭露头角。其中,札八儿火者就是典型的代表。

他不仅是“斑朱尼誓约”十九人中的一员、蒙古帝国的元老之一,还被授予为“黄河以北铁门以南天下都达鲁花赤”。他的儿子阿里罕、明里察,孙子哈只以及哈只的儿子养安等人,均在元廷内担任过要职。

结合史料看,札八儿火者一直以“武德充沛”著称。他曾独率亲军,夜袭金军,致使“中都大震,金人迁汴”。据说成吉思汗在考察中都(北京)山川形势时,曾“顾谓左右臣曰:朕之所以至此者,札八儿之功为多”。

(疑似)札八儿火者形象

除了回回武将之外,一些原本出身平平的回回工匠,也因其精湛的武器装备制造技术,实现了身份与地位的“逆袭”。其中的代表,非来自伊尔汗国、以“善造炮”著称的回回工匠亦思马因莫属。

1269年,蒙古军久攻襄阳不下。素知“西域回回炮威力甚大”的主帅阿里海牙(1227—1286),建议忽必烈“征西域(伊尔汗国)回回炮手”,前来助战。收到调令的阿八哈汗,旋即派遣亦思马因等回回炮手、工匠前去支援。回回炮手们“置炮于城东南隅”,“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南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

战事结束后,亦思马因不仅得到了250两的赏银,还被任命为回回炮手总管。他的儿子布伯、亦不剌金和孙子哈散等人,同样得到了世袭的高官厚爵,一时风头无二。

进攻襄阳的“回回炮”

2)经济:解决国家财政难题

众所周知,世代游牧的蒙古人,在入主中原之初,对于赋税与理财可谓一窍不通。尽管他们完成了中华版图的统一,但面对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的不利局面,元朝的统治者们彻底犯了难。

他们尝试将大部分外贸业务收归国有,由政府统筹运营。但问题是,蒙古人并没有从事商业活动的经验,因此改革效果并不明显。在经过一系列的慎重考量之后,他们决定将外贸业务“外包”给回回商人经营,政府从中抽利,以达成充盈国库的目标。

穆斯林商队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元廷选择回回商人做自己的“合伙人”?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回回商人有着极为强悍的“赚钱能力”。据史料记载,回回商人可以“朝无担石之信者,暮获千斤之利”,“一铤之本,辗转十年后其息一千二十四铤”,相当夸张。

实际上,早在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前,中国境内就已经出现了不少回回商人的身影。他们不仅财力雄厚,而且大多都站在了元廷这一边,给予了蒙古军队以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比如回回商人蒲寿庚(1205—1290),原是南宋福建安抚沿海都制。端宗入福建时,就曾非常依赖于他。后因少保张世杰(?—1279)"掠其舟并没其赀","掠蒲氏海船二千艘,没其货物",蒲寿庚"怒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全面倒向了元朝。

不久,他“进昭勇大将军,闽广都提举福建广东市舶事,改镇国上将军,参知政事。并行江西省事",地位更为显赫。

蒲寿庚

这些回回商人,有的单独经营海外贸易,有的与官府合伙经营,“官取其七,自得其三”,有的经营盐业,有的贩卖价格巨昂的珠宝。其“营利之术”之多,在当时令人叹为观止。他们销售的宝石、珍珠、毛布、金锦,蒸酒等产品,也深得海内外的一致好评。

用发展的眼光看,被“收编”的回回商人集团,没有辜负元廷的期望。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为国库积累了大量的钱财。

元朝的贸易经济,在当时是非常发达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有着理财天赋的回回人,不仅肩负起了外交官的使命,甚至还能进入元廷的中央管理机构。其中的代表,非“为人多智巧言,常常以功利成效自负,众咸称其能”的回回丞相阿合马(?—1282)莫属。

忽必烈在世时,就曾提出了出任丞相的“三要素”,即“明天道,察地理,尽人事”。在他看来,阿合马已经具备担任宰相的能力。不过,鉴于此君后期过于肆意妄为,最终落下了被“剖棺裂尸”的惨烈结局。

电影《马可波罗》中的阿合马

3)文化:科技水平高,对社会贡献较大

中世纪的西亚与中亚诸国,不仅生产力先进,文化也比较发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回回学者们在天文学、装备制造、医药、建筑以及音乐、文学、哲学、美术等领域,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

在数学领域,回回数学家们改进了数字系统,率先使用了“0”的符号与十进位法,确定了三角学中正弦、余弦和正切等概念,制定了求三次根、四次根和五次根的方法。

数学家阿尔·花剌子模(约780—847)将代数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12世纪后,他的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并传入欧洲,成为了欧洲各大学的代数教材。

阿尔·花剌子模纪念邮票

在天文学领域,回回天文学家们相继在巴格达、大马士革、开罗、撒马尔罕等地建立了天文台,昼夜观察天象,并创造出了天球仪、地球仪、观象仪等在当时最精密的天文仪器。

在医学领域,回回医生们不仅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消毒意识,还在外科手术、麻醉药的使用以及伤寒、霍乱、瘟疫和白内障等病症的诊治环节,积累了充足的临床经验。

著名医生阿维森那(980—1037)编撰的《医典》,在被译成拉丁文后,成为了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在15世纪最后30年内,这部《医典》用拉丁文出版过15次。

治病的回回医生

在中世纪前期,善于经商的回回商人集团,一直将东西方贸易的主动权掌控在自己的手里——他们东到中国,西达大西洋东岸,北到波罗的海,南抵非洲,无形中为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积累了丰富地理知识的回回学者们,撰写了大量的地理专著。其中,由易的里西编撰的《世界地理志》,在以后的几百年内,一直都是欧洲人研究地理学的重要资料与欧洲各大学的地理教材。

在元朝,可以看到很多“异样”的面孔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元朝统治者的自身文化程度比较有限,但他们十分敬重科学家,“不亚于塞尔柱人”。

忽必烈即位后,不仅将居于巴格达、开罗两城的伊斯兰科学家们编撰的天文学书籍引进中国,还邀请伊尔汗国的回回学者扎马鲁丁来到大都(北京),“进万年历,颁行全国”。

基于历史看,扎马鲁丁本人也没有辜负忽必烈的期望。他不仅在大都建立了观象台,还创制了天球仪等七种天文仪器,主持了我国的历法制订与《大元大一统志》的编撰工作,为元朝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拓展阅读:元朝天文学:中国与伊斯兰文明的奇妙碰撞)。

一言概之,一大批入境中国的高素质回回学者,以其卓越的学识,博得了元朝统治者们的青睐,为自己赢得了更为优越的地位。

扎马鲁丁雕像

3)“以回治汉”的小心思

在元朝初期,举国上下的蒙古官兵不过10万余人;迁至中原各地的蒙古人众,加起来也仅为40余万。以南京、镇江两大江南重镇为例

“集庆路民户凡二十二万五千四百二十四,其中蒙古户只有十四户,溧水、溧阳两县根本没有蒙古人;镇江路十万六十五户, 蒙古二十九户,录事司二十三户,丹徒一户,丹阳三户,金坛二户。”

人丁单薄、文化水平相对有限且不太“晓识世务”蒙古人,要想有效统治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古代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忽必烈在位期间,各地相继滋生了规模不一的起义和暴动事件。资料显示,仅在1283年,江南各地就爆发了二百余起规模较大的民变,到了1289年更增加至四百余起。

忽必烈:任重道远呐

为了实现对国家的有效管理,元朝的统治阶层决定“拉拢”文明程度较高的回回人,充当自己的“得力助手”。因此,元朝规定:“委付达鲁花赤,选拣蒙古人委付者,如果无蒙古人,拣选有根脚的色目人委付者”;“各道廉访司必择蒙古人为使,或缺,则以色目世臣子孙为之,其次参以色目、汉人。”

考虑到“色目号称三十一种,以回回的文化为最高”。 因此,回回官僚集团一直都是深受蒙古统治阶层信赖的“主心骨”。

关于这一点,马可·波罗如是评价道:“你们应当知道,契丹人都厌恶大汗的统治,因为他任命统治他们的大官吏都是鞑靼人,尤其是撒拉逊人(穆斯林)。这些人都依附于皇帝,并忠心耿耿替他服务,对契丹人来说,他们这些人都是异族人。”

电影《马可波罗》中的马可波罗与忽必烈

4)尾声

一言概之,回回人之所以在元朝变得“越来越吃香”,归根结底是因为有“一技之长”傍身的缘故。

他们要么善于经商,要么善于领兵打仗,要么善于理财,要么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尤其是回回学者们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深厚造诣,更让身为征服者的“野蛮”蒙古人大开眼界。鉴于此,元朝境内的回回人,即便一开始地位低下,但很快便实现了身份上的全面“逆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元朝   回回   马可波罗   契丹   穆斯林   伊斯兰   蒙古   蒙古人   工匠   吃香   商人   理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