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打得过、偏偏要求和-澶渊之盟对大宋军人荣誉感的伤害


澶渊之盟示意图

有人认为澶渊之盟是有一定正面意义的。但这一点,很多人想必是不同意的!

因为正是这一个“宋军敢打、而君王不敢打”的澶渊之盟,让北宋河北禁军泡在了花钱买来的太平之中,从此文恬武嬉、骨软筋酥,再不堪战。最后在女真骑兵一击之下,犹如摧枯拉朽般地、一溃千里,河北丢失,敌军几度兵临汴梁城下,终酿成靖康之耻。

两位皇帝成了俘虏,这对于中原王朝史来说,那真是千古奇耻、莫过于此。

自有战争史以来,打不过或者没法打而被迫求和、以争取喘息后东山再起,这是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是策略。

但是明明打得过,却偏偏要求和,想用钱财去买来太平的事,这是严重挫伤军民士气的事,那真是很少见的。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多年来,也只有宋朝才干得出来这种事。

至于澶渊之前时期,宋军的士气如何,敢不敢战,能不能打?

答案是:那时候的宋军将士们,大多数很能打,军中士兵也不怕打。

下面举个真实事例。

澶渊之盟前,宋朝军队基层将士们的高昂士气。

宋真宗咸平二年、即公元 999年。

这时候,离公元1005年1月发生的宋辽澶渊之盟,还有六年。

这一日,北宋镇州、定州、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的衙门驻地,一队队披甲执兵的健卒,在他们的指挥与都头带领下,纷纷走出军营,云集在校场上。这些人,都是诸军中骁勇善战之土,他们一个个长得身躯雄伟、膀阔腰圆,人人脸带骄傲、眼神如火。还全都披上了铠甲,手里拿着自备的铁鞭、铁锏与铁骨朵。这些全副武装的精兵劲卒们要干什么,要造反闹事吗?

不!他们是来要求上前线打仗的。

是因为辽军再次南下侵宋,而他们这些往日里以武艺称雄的军中悍卒们,这一次就是来向担任行营都部署的将军傅潜请命、要求上阵出战、沙场杀敌的!

北宋的军士最初是敢战的!

在早期时,北宋军中还多有汉唐、五代劲兵的余烈,精兵悍将们平日苦练武艺,为的就是等战争来临时,阵前杀敌立功,搏一个建功封爵,荫及子孙的前程。所以,那时侯的北宋普通士兵们,并不畏惧打仗,也从来没有什么“辽兵骁勇、不可力敌”的概念。

敌军只要敢来打,那就与他一刀一枪地干一场就是了!故而,军中求战情绪高昂,军心士气着实可用。

然而,让这些骁勇善战的基层将士们万万没料想到的是,世道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使他们的一腔热血斗志,被当头一盆冷水泼下,直浇了一个透心凉!

因为,这些求战请命的士卒,遭到了他们的指挥官——都部署将军傅潜的严厉训斥。

将军有令:“辽军势大,难于力敌。尔等休得喧哗,各自回营,坚壁固守,严禁擅自出战,违令者斩。”

北宋镇州、定州、高阳关三路行营,一共驻扎有八万禁军步骑精锐,这些军队器械精良,部伍严整,训练有素且士气高昂。

但是,严禁与辽军交战的军令,让这些大宋的精兵悍卒们一下就像被泄了气的皮球,一个个垂头丧气的回到了营中。

而三路都部置将军傅潜,本是太宗亲兵出身的禁卫军宿将,此人年轻时,也是凭着骁勇而从亲兵一步步升迁为高级将领,可以说,那也是打出来的。

然而,在敌军来犯时,为何他要刻意地压制麾下军将们的战意?

这是因为久居帝王身侧的傅潜大概已经敏锐的嗅觉到了,大宋的全方位抑制武臣与削弱军人地位的政策,正在逐日推行。

在这个背景下,“敢战将士”,这个香了二千年的词,在大宋马上就要不香了。由此,他还拼什么命?能不打,尽量不打吧!

后来,傅潜因畏战而被问罪。

畏战,是军人之耻,这比打败仗更严重,在历朝历代,打败仗尚情有可原,临敌畏战向来都是要问斩的。然而宋真宗对傅潜的处置,却只是削职而已。由此看傅潜,宁可背个“畏战”之名,也要压制住那些一听得打仗就要嗷嗷叫的悍卒,这个做法还真的很符合大宋的总方针的。

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的八万宋军踊跃请战,结果遭到他们的主将痛斥,使得军中士气遭到严重挫伤这件事,见于史书中,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这说明了,那时期的宋军基层将士们,是斗志昂扬的,并没有畏战避战,害怕辽国的心思。然而由于朝廷要压制武臣的政策已逐渐明朗化,军中高级将领们的消极避战之风,已开始有了苗头。

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而这种避战情绪到了澶渊之盟后,就成了燎原之火,在军中蔓延开了,待到宋徽宗时,河北禁军已经烂透,再不堪一击。

宋朝为什么要在打得过的情况下,还要求和?

澶州之战,宋军用八牛床弩射杀辽国大将萧挞凛,开创了世界战争史上远程狙杀的先河。然而,正当大宋军队的坚甲利兵让辽军上下都在暗自为之胆战心惊时,宋朝却要求和了,并愿意每年向辽国进贡岁币,以换取宋辽和平。由此,辽国惊喜,而宋军将士们,则一个个都惊呆了。

无独有偶,再百几十年后,岳家军威震河朔,正当金军为之惶恐不安时,南宋也要向金求和了。南宋的求和,比它祖宗更牛,竟然不惜为之杀岳飞自毁长城。于是,天下英雄丧志。再百十年后,蒙古铁骑南下,南宋再没有了当年岳家军式的部队与岳飞式的将领。因为出英雄与壮士的土壤被彻底铲除了。

那么宋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有人说,宋朝缺骑兵,宋真宗怕打仗。

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北宋真宗时,宋军不缺骑兵!大宋人口充足,钱粮充足,武器先进。宋军的铠甲强弩天下无敌,这是战斗力的重要标志!而且宋军中精兵骁将一抓一大把,将士们非但都不怕打仗,而且还在盼望打仗立功升官。

真宗皇帝并不是个糊涂皇帝,他岂能不明白上面这些对大宋极为有利的因素?

事实是,北宋的军力与国力,还有生产力,都足以碾压辽国。无论是守城、攻城,或者野战对决,北宋真宗时的宋军战斗力实质远在辽军之上。

宋真宗根术没必要害怕辽国,更没必要害怕打仗。

那么,一不怕辽国,二不怕打仗,三则各方面都比辽国强,那为何还要给辽国岁币乞和?

真正的原因是,大宋在害怕自家的骁将与悍卒!

比如镇、定、高阳三路行营的八万禁军,一听有仗打,将卒们便群情汹涌,持刀叩盾、披甲执兵的出来请战,这种气势,完全就是汉唐、五代那些雄兵们的做派,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再强悍,那也绝不是大宋想要的军队。

所以,傅潜冒着贻误战机的罪名,压制了这些骄兵悍将,宋真宗表面上将傅潜下狱问罪,但是板子高高举起,却轻轻放下了,这里面,是大有玄机的。

与辽国的连年战争,在河朔边防线上打出了一大批勇将与悍卒,军队正在越打越强。而要命的是,那时候大宋文臣统兵的制度还没有完善成熟,边将们的军队,文官们还无法插入手去。

这是犯了宋朝忌讳的大事!

所以,宋真宗迫切需要与辽国停战,不惜上贡岁币,也要求和停战。争取几十年和平时间来,才好把大宋的骄兵悍将们彻底的改造一下。

最后,大宋对军队的改造,十分的成功。澶渊之盟以后,大宋以后就再也没有了一听有仗打,士兵们就会出营请战的军队了!

因为到了那时候,军人阶层已经真正的成了贱业,军人荣誉感,自尊心,彻底消失了。当然就再也不会有主动请战的怪事了。

别不信,宋朝就是这样干的!

宋太祖是武人篡位而得到的江山,所以终宋一朝,朝廷的一切制度设计,都是为了防止武臣坐大,再出一个威望卓著的“太祖式”名将。

由此,宋朝宁可求和,花些钱财,失些土地,哄得敌人心满意足而退就行了。

如果与辽国打到底,那么就算把辽国打出了幽云,可万一打出一个比与太祖更厉害的大将来,那岂不就是比辽国还危险的敌人了?

中国文化对“求和”实际是持策略性包容态度的。

中国文化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说法。所以我如果打不过,形势不允许再打下去了,打下去或要有亡国之危了,那就只有求和。

从这个意义上讲,求和是一种手段,也是君王对本国军民的负责,以暂时求和赢得休养生息,获得发展时间,等到实力恢复,再把丢掉的面子打回来就是了。

这样的求和,历史上多的是,非但没有受到讥讽谴责,反而还被后人传为美谈,成为了励志典范。

比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吞吴,杀吴王夫差。

汉高祖遭遇白登之围,被迫求和,最后西汉历文景之治,国力军力暴涨,武帝一雪前耻,扫荡匈奴。

唐太宗也有渭水之盟,暂时乞和于突厥,只为了赢得时间。没几年后,已从内战中恢复过来的大唐甲骑就横扫突厥,扬威绝域。

中国古人是善于斗争的,也是深谙兵不厌诈之道的,形势不利时用求和迷惑敌人,等完成了力量积蓄之后,再干掉敌人。这样的求和,无可厚非,仍然名垂青史。

然而,实事求是的讲,澶渊之盟却是令中原王朝蒙羞的,遗臭万年的。

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这一次的求和,是打得过,总体实力远强于对手的情况下,而大宋君王却匪夷所思、一肚子小算盘地要避战求和。由此,对大宋有志之士、以及敢战之心强劲的北宋边地军民们来讲,澶渊之盟对他们的士气所带来的伤害,是具有前所未有之摧毁性的。

本文为风去了无痕D谈史论兵原创,首发于今日头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澶渊   真宗   行营   禁军   精兵   荣誉感   宋朝   北宋   军中   士气   军人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