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38)

编‬者‬按‬:水利部近日公布了“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包含东华陂、红旗渠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白鹤滩水电站等117项,以集中展示在1921年至2021年一百年间不同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治水兴水的生动实践、伟大成就。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林县位于河南安阳市,在其西面是太行山脉,三面环山,中间有两条河流穿过。按理说这个地方应该不缺水,但是特殊的地理环境让林县留不住水,浊漳河的河床非常低,水位距离两岸的农田有两米的落差。河床全部由砂岩构成,河水渗透不到地下,地下水极深。雨季时这里洪水泛滥,一到旱季就严重缺水,土地像是被火烤一样。

在红旗渠没有开通以前,林县这个地方十年九旱,翻开地方县志,几乎每一页都记载着大旱、凶旱,后面跟着的往往是饥荒。

道光十年,林县县志记载,因为旱灾导致的饥荒,让老百姓卖儿卖女,很多人以野菜树皮充饥,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剧。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

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前排中)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提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计划。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引漳入林”工程。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

千军万马上太行 魏德忠摄

住在山崖 魏德忠摄

凌空除险 魏德忠摄

修渠工人合影


通水

三百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用八个月时间顺利凿通隧洞,“青年洞”因此得名


红旗渠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工程历时十年,总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沿途修建了12408个水利建筑,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干渠和支渠总长度加起来有1500公里。红旗渠的修建完成,彻底解决了林县的吃水问题,54万亩荒地变成了良田,林县的百姓再也不用逃荒要饭了。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修建水渠的十年时间里,总共牺牲了81位建设人员,这81位英雄的名字被刻在了红旗渠的山碑之上。

1971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实地跟拍10年制作的纪实影片《红旗渠》发行上映。

20世纪70年代,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红旗渠   支渠   太行   漳河   隧洞   水渠   县志   功绩   水利工程   工程项目   水库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