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全真教道士王常月,道教改革中的教育思想,是怎样的呢?

王常月是全真教龙门派第七代律师,为龙门派的中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后人称为“中兴之祖”。他在长期的道教改革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教教育思想。

(一)公开传戒,因材施教

王常月在长期的宗教活动中形成了公开传戒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这可以说是其道教教育思想的一大特点。

全真道兴起后,七真中的丘处机创立全真教龙门派,门下赵道坚为龙门派第一代律师,赵道坚传张德纯,张德纯传陈微通,陈微通传周玄朴,周玄朴是发生有所变化,把戒法传于张静定,宗派传于沈静圆。此后,张静定一支依旧成为龙门律师,而沈静圆一支则成为宗师。

于是,龙门律宗分为两支。其中张静定传赵真篙,成为第六代律师。赵真篙传于王常月,成为第七代律师。这样代代都是“单传秘授”。

这种师徒授受,口口相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真教龙门派的发展。再加上明朝统治者的排斥等等,于是龙门派在当时是很萧条与沉寂的。

王常月为改变这种“玄风颓敝”的局面,改变单传秘授的传戒方式,实行公开传戒。在传戒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扩大了道徒数量,为振兴龙门派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1、公开传戒

赵复阳律师在传戒于王常月时说全真教一定会再度兴盛起来,而传戒之人就是王常月。王常月辞别赵复阳律师后,在华山隐居了很多年。顺治十二年年秋,王常月北上京师,挂单灵佑宫。而此时的北京白云观,由于明末战乱,已经荒芜。

白云观只有一个姓俞的居士在此居住,受其邀请,刁一居住在白云观,任方丈。顺治十三年年,王常月奉旨说戒于白云观,一时之间求戒者甚多,得到了顺治帝的封赐。

此后,又于顺治十五年年和顺治十六年年进行公开传戒。通过三次传戒度弟子千余人,据记载,白云观当时住观道士经常达二三百人,香火不断,成为全真教龙门派的中心所在地。

之后,王常月于康熙二年年率领弟子詹守春、邵守善等人南下,十月在南京碧苑登坛说戒。紧接着,又传戒于杭州、湖州一带,最后至湖北武当山,传戒于玉虚宫,一时归附受戒者很多,从而为龙门中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王常月还鼓励弟子开山授戒,在其授戒弟子中,许多人在各地建立道院,创立支派。此后,又有众多徒孙创立支派,其范围遍布华北、华东、华中,乃至甘肃、云南、辽宁等地,使龙门派势力大大增强。

据统计,清代龙门派传戒弟子多达一万余人。其中得到王常月衣钵的谭守诚后来住持京师白云观,成为白云堂上第八代嗣师。另外,还有不少弟子或隐居一地修炼,或云游四方传道,全真教龙门派从此流传各地,教徒遍天下。故有“龙门临济半天下”之说。

2、因材施教

王常月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他明确的提出来教育要因人而异,不可等同视之。否则,就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王常月所谓的的因材施教教学原则,这种教学原则针对性强,易于接受,在当时来说对传戒是非常重要的。故“从学者颇众”,使龙门教风大振。

(二)持戒为首

元朝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全真教发展迅速。元末时期出现贵盛,造成了不断腐化与堕落,再加上其它种种原因。所以导致了有明一朝的沉寂。

到全真教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时,他目击当时状况,认识到玄门大多不知全真有三坛大戒,因此他决心清整戒律,提出了持戒为首要功行的主张。

为什么把持戒放在首位呢?他认为戒在修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让道徒戒行精严,于是炮制出了一套恐吓道徒的理论,这样就使道教徒信服的拜倒的他所宣称的戒律之下。王常月把持戒作为学道的基础,入道的途径。

他的持戒是有层次的,由低到高为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需要逐次进阶,刁’能成就众生。

而且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撰写了《初真戒律》、《龙门心法》,并配以中极戒和天仙戒来进行讲学,这些书籍是对全真道是极具有影响力的,成为清代龙门教派的经典文献和持戒教学的教科书。

在传戒活动中其持戒为首要功行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从而使全真教教风为之一变,由偏重月一法清修转向以严持戒律为主。这不仅是全真教龙门派历史上一大演变,而且也是整个全真教的一大变化。同时也是王常月持戒为首要功行教育思想的一大成果。

(三)尊师重道

王常月在传戒活动中,提倡尊师重道。为什么如此呢?他认为师在传戒过程中有着无以伦比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尊师重道。尊师固然可敬,但是,尊师问道中,要认清真假。不能盲目拜师,要求真师。

道徒要拜真师,而师怎样授徒呢?在这里王常月认为有一个准则,那就是要“观弟子之诚信笃行”,观察是否尊师重道,并举“刘玄德三顾茅庐”和“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为例,说明何为真徒。这样才能“天机不密则漏泄于匪人”,否则,就会遭天谴。

因此,他这种尊师重道的教育思想,提高了师的地位,为其传播其戒律思想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知行合一

王常月知行合一教学方法是其教育思想的一大特点。这里所谓的“知行合一”与王阳明所说的截然不同,这里主要是指在传戒活动中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

王常月早年的求道经历中,搜览三教经典孜孜以求,勤苦攻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儒释道兼通的大家。博学多才,这就为他后来在传戒扫一下了基础。

其特点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是理论与实际能密切结合起来。在其著作《碧苑坛经》中体现了这一点,共有五处,分别在《舍绝爱缘》、《戒行精严》、《忍辱降心》、《求师问道》、《报恩消灾》篇中。

下面分别加以阐释,《舍绝爱缘》中来说明爱缘不除的危害性,以此告知要想修道证真,必须舍绝爱缘。《戒行精严》中借此来说明戒行精严的重要性和知过就改的可行性。《忍辱降心》中来说明持戒定力未固的道理和发愿大小不同造成的结果。

这五处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举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助于道徒的理解,便于他们接受。因此,这种传戒方式被大多人所接受,对于普及全真道龙门派的思想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壮大了全真教龙门的势力。

总而言之,他这种理论联系的教育思想对发展全真教来贡献是巨大的,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五)兼容并蓄

王常月的道教教育思想中明显的吸收了儒家和佛教思想。在《碧苑坛经》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在饭依三宝这篇论述中,无处不流露出兼容并蓄的思想。他说要饭依道经师三宝,但是要版依“真三宝”即自己的身、心、意。

他认为“身”,可以眼视耳听、手动足行、口说舌尝。

怎样慑服狂心呢?王常月认为定是极其重要的。”

“意”,比心难制,千变万化,不可捉摸。制身、制心、制意,就可“成仙成佛成圣成贤”,在王常月在这里体现的非常明显。另外,他认为修道就是修妙明真性,但是它在三教中有不同的别名“在释谓之妙明真心,在儒谓之明德至善,在道谓之圆明道姥,又谓之祖羔。那许多别名,说不可尽。”

此外,“报恩消灾”“出世之法”等,都渗透着三教兼蓄的浓厚色彩。他所宣传的戒律,也充分说明了他的兼容并蓄的教育思想,其表现不可胜数,现举一例加以阐释:王常月所宣扬的修道是有层次的,即先受初真戒,然后是中极戒,最后是天仙大戒。

而这三者分别有着不同的功能,“初真是个戒字,中极是个定字,天仙戒是个慧字”,因此,认为戒定慧是降伏身心意的功夫,除此之外,别无它法,这显然是借鉴了佛教中的戒定慧学说。

王常月为什么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呢?这主要是当时的环境和自身条件所决定的。明清时期,理学和心学的地位被统治者愈抬愈高。

王常月博采众长,兼容并蓄,顺应了时代潮流,适应了社会需要。另外,与他早期“搜览三教经书,孜孜不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正是因为这样,他对儒释道三教皆有较深的造诣。这就为他在后来的传戒中兼容并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传道教学中他对三教运用自如。

王常月的道教教育思想符合清统治者的需求,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主要表现就是奉旨三次在白云观开坛说戒,并受到顺治帝的紫衣之赐。据一记载,康熙帝也曾受方便戒版依于他的门下。而且清政府两次救修白云观,并废除了明朝实行的僧道度煤制度,从而使全真教获得了巨大发展。

总的来说,王常月的道教改革思想是极具特色的,符合当时全真教衰落重新发展的趋势,其影响深远,不仅中兴了全真教龙门派,而且对整个道教的发展来说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道教   白云观   道徒   尊师重道   思想   兼容并蓄   明末清初   因材施教   戒律   道士   龙门   弟子   常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