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路汉军从“固阳”出击彻底击败北匈奴

两路汉军从“固阳”出击彻底击败北匈奴

阴山古月

公元89年6月,东汉发动了北击匈奴的关键一战。汉军兵分三路出击,一路由南匈奴首领屯屠何统领,乃“出满夷谷”(今包头东河到固阳的忽鸡沟段),另一路由汉度辽将军邓鸿和南匈奴左贤王安国统领,系“出稒阳塞”(“稒阳塞”在今固阳县城北面的山地中)。第三路汉军由主帅车骑将军窦宪和副统帅征西将军、执金吾耿秉统领,兵出“鸡鹿塞”(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

击败北匈奴,迫使匈奴西遁直至消亡的这场战役为何两路汉军从固阳出兵,这是由固阳所处特殊的战略位置决定的。

从战国至明朝时期,阴山一带一直是烽火狼烟,民族矛盾交织的重要地段,先后有赵国与匈奴、秦汉与匈奴、北魏与柔然、隋唐与突厥、明与鞑靼的战争。正如历史学家翦伯赞的 《内蒙访古》所言: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更后契丹人,女真人,这些游牧民族一个跟着一个进入这个地区,走上历史舞台,又一个跟着一个从这个地区消逝,退出历史舞台。

从历史上来看,无论对中原王朝,还是对北方游牧民族,阴山山脉都是极其重要的战略地带。北方游牧民族要想进入中原,必须跨过阴山;中原王朝要想阻止来自北方的威胁,必须先守住阴山的众多隘口。

(阴山地形图)

我们国家虽然地大物博,但广义的山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东西向有燕山山脉,阴山山脉,秦岭山脉,南北向有太行山脉,吕梁山脉,西北——东南走向有大别山脉。在太行山与吕梁山之间有著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在燕山与大别山之间有五岳之首泰山。山有多高,谷有多深,如果我们有过自驾旅游到达五台山、泰山、野三坡等的经历,就会发现途经号称的一些九曲十八弯之处,不是高山,就是峡谷。

自公元前256年刘邦建立汉朝到汉武帝时期的一百多年里,汉室尽管不时采取“和亲”政策,但仍屡遭匈奴袭扰,根本原因是匈奴这支马背民族似乎更容易寻找到进退自如的地域,从而可以横冲直撞,他们“来如电去如风”的骑兵作战方式使得汉王朝很难实施“定位”式精准打击。

(汉匈对峙地形图)

备受屈辱的“白登山之围”和“李陵事件”是汉王朝不堪回首的。刘邦大军冒进被困白登山,本人差点失去性命。李陵带领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英勇杀敌,在救兵不至,箭尽粮绝的情况下被迫投降匈奴,司马迁因替李陵说话而遭受“宫刑”。这两个重大历史耻辱事件促使汉王朝清醒地认识到:北击匈奴必须要在找到进退自如地域的前提下,兼顾到大军行进和粮草供应,方才有取胜的把握。

假设东西向的阴山山脉、燕山山脉和秦岭山脉与南北向的太行山脉和吕梁山脉构成一个倾斜放置的长方体,秦汉王朝北击匈奴的路线有以下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从汉室掌控之地迂回穿越东西向的秦岭边缘地带进入纵贯燕赵大地的太行山脉,燕山山脉,追击匈奴;

第二种方案,从汉室掌控之地迂回穿越东西向的秦岭边缘地带,经吕梁山脉,进入燕山山脉,深入匈奴腹地;

以当时的交通和技术手段,这两种方案几乎没有实施的可能。

第三种方案,从秦地进入鄂尔多斯高原,翻越阴山山脉,追击盘踞在内蒙古高原漠北的匈奴。从陕西咸阳经鄂尔多斯高原到达阴山以北的色尔腾山脉,距离1000公里左右,其中有近三分之二路程经过的是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和北部地区,这里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黄河中上游夹带的泥沙流经而形成了冲积扇丘陵及少部分平原地带,平均海拔1100—1500米,地势平缓,坡度起伏不大,地势平缓的地区有芳草如茵的广袤草原,起伏不大的地区有开阔平坦的波浪式高原。在以上三种方案中,北击匈奴最可行的就是第三种方案。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军事实力增强的赵武灵王大军向西开疆拓土,把林胡、楼烦两个小国逐至鄂尔多斯西南,又把匈奴逐至位于固阳的色尔腾山脉以北地区。

(黄河几字湾)

我们再来看秦直道,秦始皇时期修建的秦直道是出于军事需要,纵观秦直道遗迹会发现,秦直道都是修建在相对平缓的平原及丘陵地带。秦直道以西是河套平原的边缘沼泽地带,不利于人和车马行走,往东是海拔渐次升高且纵横交错的群山沟壑,整个太行山以东,地形多是河流泛滥,水土流失造成的如刀劈斧砍般的宽梁巨壑。以当时的条件,根本不可能开发建设起直道来,唯有从阴山南北修建直道较为可行。

公元89年汉军大举北击匈奴路线的选择上应是几方面综合考量的结果:一是依托运送兵马粮草的“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秦直道如“箭”;二是有铜墙铁壁的秦汉长城,这条已被确认唯一秦始皇时期修筑的秦长城如“弦”,箭在弦上,互为依托;三是大兵所需要的水源和粮草,鄂尔多斯高原的黄河“几字湾”在西北角和东南角分别形成几十公里的两个湾,使得黄河流经这里时水流放缓,形成达拉特米粮川。也就是说,鄂尔多斯高原的黄河“几字湾”保证了水源,达拉特米粮川和色尔腾山脉的明安川又能解决大军粮草之需。

(秦直道)

作为北方的马背民族,匈奴人早期一直随着季节的变化逐水草而居,水草丰美的阴山南麓当然是匈奴人向往之地,阴山刚好位于我国季风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大部分处于干旱地区,这就不难理解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沿秦汉长城一线从战国时期就有的战争。因为气候干旱,干燥多风,缺水少草的年份,匈奴人要生存,就不得不越过阴山到中原地区掠夺食物,因此匈奴人对汉王室的袭扰之争一定程度上说是生存之争。

而不堪袭扰,更不能忍受匈奴人多次背信弃义的汉王朝在漠北追击匈奴,迫使北匈奴人拖着惊慌疲惫的身躯,一片哀嚎向西逃遁时,北匈奴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汉军出兵“稒阳塞”让北匈奴彻底消逝的战役竟然是汉室美人窦太后亲自决策的。兵出“稒阳塞”大败匈奴的战役确是窦太后正确决策的,历史得为窦太后正名。

红颜薄命,自古红颜多祸水,历史对美人似乎总是给以别样的评判,让人很是费解。正如鲁迅所言: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吴,杨贵妃乱唐,那些古老的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性是绝不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由男的负。但,向来男性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这是公元89年6月的某一天,汉朝车骑将军窦宪上书自己的亲妹妹窦太后:“自求击匈奴以赎死”。窦宪犯了什么重罪以致垂帘听政的亲妹妹所不容?

这一年汉章帝(汉光武帝刘秀之孙)去世时,美人窦皇后还不到30岁,悲痛之时心灵空虚自然需要身心抚慰,都乡侯刘畅乘虚而入,深讨窦太后欢心,两人在长乐宫如胶似漆,这让窦太后的亲哥哥窦宪很是不爽,本来窦太后对自己的哥哥非常倚重可谓言听计从,突然冒出个刘畅在妹妹枕边吹风,窦宪担心自己的权力会被削弱,于是痛下杀手派刺客暗杀了刘畅。

案件很快告破,窦太后怒火中烧,一个临朝称制的太后居然被自己的亲哥哥暗算。窦太后可不是一般女人,他亲自下令把窦宪关入牢笼声言要从重处罚,窦宪一看大事不妙妹妹要动起真格来搞不好要掉脑袋,如不及时将功补过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自求击匈奴以赎死”。

正在此时南匈奴首领屯屠何向朝廷提出趁匈奴内部分裂的时机北击匈奴。尽管红颜冲冠只为情人,可毕竟是称孤道寡的皇太后,朝廷本来有人反对她临朝称制,不少人只是表面顺从而已,窦宪毕竟是自己的亲哥哥,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既不是父子也不是兄弟,是兄妹也是个依靠呀,还得靠哥哥窦宪助力压制打击异己。相比较而言,刘畅不过是满足自己欲望的一个小白脸,情郎没了可换一个,亲哥哥没了去哪里再找,这个道理窦太后十分懂。于是窦太后充分施展手段,既要让天下人看到自己的大义灭亲,还要不至于让窦宪抵命,恰好此时南匈奴人屯屠何献计北伐,窦太后利用这个天赐良机,让窦宪戴罪立功。

公元89年6月,东汉发动了北击匈奴战役。汉军兵分三路出击,一路由主帅车骑将军窦宪和副统帅征西将军、执金吾耿秉统领,兵出“鸡鹿塞”(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

执金吾是个什么角色?汉光武帝刘秀年少时发出感叹;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与阴丽华的爱情故事千古传诵,这执金吾当然得说上一笔,执金吾是汉时保卫皇宫的官员,地位非同一般,能把保卫皇宫的官员调出征战,让“宫廷卫队”直接投入战斗,可见此役在窦太后心中是多么重要!

另一路由南匈奴单于屯屠何统领,乃“出满夷谷”(今包头东河到固阳的忽鸡沟段),还有一路由汉度辽将军邓鸿和南匈奴左贤王安国统领,系“出稒阳塞”(“稒阳塞”在今固阳县城北面的山地中,笔者之见)。

三路大军中的两翼皆出于固阳,固阳的战略地位不言自明。此番出征所走的“鸡鹿塞”位于阳山之南,“满夷谷”和“稒阳塞”位于阴山之北。因此三路大军同时跨过阳山和阴山剑指漠北蒙古高原,这不能不说是窦太后决策的聪明之处,因为如此大规模的行军若集中在一处要塞出发,后勤给养保障势必难以跟上,又容易遭受北匈奴机动灵活的战术打击,刘邦遭遇的“白登之围”就是教训,三路大军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既有利于分散搜索目标,又有利于集中兵力歼灭敌人。不难发现三路大军的西路由汉将窦宪统领,东路大军由汉将邓鸿统领,只有中路大军由南匈奴屯屠何率领被夹在两军中间,这也许是窦太后的精心布局,牵制南匈奴首领屯屠何“破北成南,并为一国”的潜在意图,万一屯屠何乘北伐之际生变,两路大军可调转箭头,打击变卦的屯屠何。此事说来话长,暂且不表。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公元89年的这次歼灭战运送兵马粮草首选之地当然就是这条秦直道,而秦直道的北端起点就在今固阳县的色尔腾山脉(笔者观点)。

两路大军皆出固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两路大军本来就重兵驻守于此,本人组织的一次秦汉史田野考察中,一行人在固阳县份塔子古城址发现了一个陶器残片。

(份塔子烽燧)

陶器残片印记文字推测为“千石”,陶器应为秦汉时期粮食器皿,“千石”为官职,说明秦汉时期驻守在这里的高官,他的俸禄是千石。

史料记载,李广,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军李广的俸禄是两千石,当时的一石等于120斤,一年就是24万斤。同时期汉文帝的武骑常侍(皇帝的近侍护卫),李广的堂弟李蔡的俸禄是八百石。据此推测,驻守在份塔子秦长城上的“千石”应是一名高管。这名高管的职级有多高,有人分析相当于今一省之长。可见当时这里的重要性,也可想见当时这里一定是重兵集结,精锐之师驻扎于此。

(秦汉时期的陶器)

在份塔子城址西面四面环河的山顶上建有烽燧。烽燧旁的石头墩叫“积薪垛”,平常士兵会在上面堆一些干草块,观望匈奴人冲过来,戍守士兵就将干草迅速点燃,驻扎在份塔子城址的将士根据点燃干草块的数量,推测匈奴人数的多少。

在秦汉长城沿线有很多烽燧,但有如此规模的烽燧绝无仅有,应称之为“墩台”或大的“烽火台”,在此处墩台上,有几处距离不远不近,地势不高不低的分散堆放的积薪遗迹。遗迹说明这几处备有薪草垛。那么为什么薪草垛要分散堆放呢?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旗卷马长嘶剑气如霜。狼烟四起,古代战乱时戍边先人用狼粪燃烧生烟以报警,想来古代狼群也不会比现在超很多倍吧,哪来那么多的狼粪,还是得用薪草。墩台上的哨兵发现敌情立即点燃薪草,否则现备薪草“黄瓜菜早凉了”。分处存放薪草就是为了有备无患,还有点燃时要根据敌情分别点燃,如果观察到来犯之敌为一百多人,则点燃一处烽火,超过二百人则点燃两处烽火,超过一千人则点燃三处烽火,然后逐级逐墩地传递军情,后方的准备要与来犯之敌的数量相适应。

在笔者沿固阳新筑长城多次徒步行走中,像份塔子城址边的土长城很少见,因为是黄土夯筑,如今只留下轮廓,这并不说明这段长城不重要,我反而认为,恰恰是这段低矮荒凉的土长城告示我们,两千多年前汉匈在这里进行过长期的拉锯战,地理位置的极端重要性使得仅靠一段长城根本起不到防御作用,必须靠大量的士兵集中于此,时刻准备着防御性进攻或战略主动性进攻,这也是我要论证的秦直道与秦长城就是交汇于这一带的论据之一。

三路大军出塞三千多里,俘获牲畜一百万余头,北匈奴八十一部共二十余万人投降。北单于率领残部遁走,此役随军出征的“战地记者”,东汉史学家班固写下了《封燕然山铭》,记载了此次战役的细节和汉军的功勋,班固勒石纪功,称赞此役“一劳而永逸,暂费而永宁。”

实际确也如此,经过这次战役北匈奴主力损失殆尽,再难以组织有效的抵抗,在漠北的统治已名存实亡,北单于在一片哀嚎中离开策马纵横300年之久的旷野大漠,走上了西迁的不归之路。

公元91年,汉军再次追击北匈奴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此时的北匈奴已是强弩之末一触即溃,此役汉军出塞五千多里,是历次汉匈战争出师最远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追击战,从此汉匈角逐争霸三百年的战争以汉王朝完胜而画上了句号。

窦宪北击匈奴这一仗可谓打得干净彻底酣畅淋漓,窦宪成功地将自己的命运借此扭转,被封“武阳候,食邑二万户”(《后汉书卷二窦宪传》),也为自己的亲妹妹争足了面子,窦太后如愿以偿展示了自己的治国和处理朝政的才能,在窦太后手握权柄地位尚不巩固之时这一仗当然要好好宣传,于是有了燕然刻石“宣明国威,致以诏赐”。

请记住“稒阳塞”(今固阳县城北),匈奴彻底败北之战在此拉开序幕,在历史的舞台上也由此谢幕,被打败的北匈奴人躲到哪里去了?学者们考证,有人分析指出:公元4世纪前后在咸海和里海被称为“匈人”的人就是北匈奴的后裔。

作者简介

阴山古月,原名胡明,内蒙古作协会员,数十年专注于秦汉史的田野考证。著有历史文化散文集《秦直道随想》,小说散文集《农缘》。小说、散文见于《小说林》、《海燕》、《小小说月刊》、《小小说选刊》、《天津文学》、《山西青年》、《民间故事选刊》、《渤海风》、《西南作家》、《散文选刊》、《鹿鸣》、《金融时报》、《中国城乡金融报》、《中国农村金融》等。

历史文化散文集《秦直道随想》获包头市文艺振兴奖,小小说数篇获奖并入选《中国小小说年度作品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固阳   汉军   匈奴   阴山   汉王   山脉   直道   长城   太后   大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