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史人的感悟(三)朱元璋现象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出生于安徽凤阳,贫农,幼年时期家乡旱灾,加之官府腐败催逼税粮,人口大量死亡,又引发疫情,全家人除自己和侄子外均死亡。先出家当和尚以托庇寺庙,不致饿死。后来寺庙竟然也不能养活他。他被迫流浪各地,游方化缘,竟也走投无路,遂投奔红巾军。因为作战勇敢,独立成军,攻占了南京,成为一方军事势力。在此期间,他折节下士,延请谋士,吞并周边小股军事力量,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南方割据政权。最后北伐,驱逐蒙古人返回草原,由此统一中国核心区,建立了明朝。

开国后,朱元璋殚精竭虑,日夜操劳,其目的就是集中权力,打造铁桶江山,一劳永逸保护子孙万代坐享江山。除了大杀功臣分封儿子们外,他还制定了诸如《大诰》、《大明律》等宪法性文件,要求子孙遵从他所设计好了的建国方略。 儿时的悲惨经历让朱元璋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严刑峻法惩治腐败,也让官场震慑颤抖。政治上,朱元璋时期,君主专制主义达到一个新的顶峰,政治气氛令人窒息,唐宋时期君臣和谐共商共治国家的氛围不复存在。

朱元璋的经济、社会方面的政策,无不体现了他的小农意识,其所产生的影响,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倒退的重要原因。 税种单一,明朝中后期国家财政日渐陷入危机,埋下了灭亡的种子。朱元璋规定了税收是田赋和丁税,现代社会中的商业税、增值税、关税等税种,明朝都没有。土地兼并的严重,官员和士绅又享有免税特权,中央的税源逐渐枯竭。万历三大征消耗了朝廷二百年积蓄,尽管万历派出太监开矿,但仍不能解决财政困窘的局面,反而引发了社会的不满情绪。天启年间,阉党与东林党残酷斗争的原因之一就是阉党欲在江浙地区开征商业税、增值税,代表东南士绅利益的东林党坚决反对开征税源,且拒绝与魏忠贤阉党合作,魏忠贤才以皇帝之名予以镇压。没有天启皇帝的支持,魏忠贤不可能做到这些事。我们不要被史书的表象所迷惑,如东林党如何如何道德模范,看看史书是谁写的就知道了。因为制度是朱元璋早就制定好了的,后世的皇帝不敢改变祖宗成例。到了崇祯皇帝,面对内忧外患,财政破产,崇祯只能不断加派“辽饷”、“剿饷”、“练饷”、捐纳,只是在田赋上动脑袋,也不敢开征新税源。税率不断提高,自耕农无力负担而逃亡,沦为流民,但仍不能满足国家需求,财政逐步陷入破产困局,国家也日益陷入死局。但民间商业却异常繁荣,东南地区甚至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墨西哥和日本白银大量流入,这种倒挂现象很能说明问题之所在。

二是闭关锁国,贸易上内部循环。朱元璋认为,农民吃饱饭,农业发展了,国家就好了。建国之初,大量土地因战乱而成为无主之地,农民有土地耕种,加之轻徭薄赋,农业恢复,农民休养,国家逐步恢复了元气。如果外出,需要路引(通行证),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朱元璋又发布海禁政策,外贸仅限沿海的几个点。特殊的外贸--朝贡制度,有了面子丟了里子,纯粹是赔钱的买卖。明朝没有了唐宋时期那种繁荣的进出口贸易,国家经济的活跃度大幅下降,财政收入也丢了大块蛋糕。国家变成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国家。

三是重拾了历史证明为垃圾的封邦建国制度,留下了国家分裂的隐患,供养朱元璋子孙成为国家财政沉重负担。也许由于早年的悲惨经历,朱元璋的家庭观念非常强烈,观其对马皇后的情深,对子孙的呵护,令人感动。这本无可厚非,但一旦个人感情与国家治理混为一谈,就不甚妥当了。他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各地,并配备了军队、官属,给了他们一定的军权、治权,这给大一统王朝留下动乱分裂的隐患,靖乱之役就是明证。他给子孙们封王封候,不准他们从事生产经营、科举做官,不能参加军事行动子孙们只能无所事事,坐吃国家供养的钱粮,唯一可做的是生孩子。明未,他的子孙已有上百万之多,国家财政供养负担非常沉重。由于无力供养远支宗族,有些朱家子孙陷入贫困。在明朝灭亡时,朱元璋子孙大多毫无反抗之力而遭屠灭。

综而言之,朱元璋建国之初的设计,后世皇帝不敢因改变祖宗成法而招致非议。墨守成规,保守内敛是明朝的一大特色。惟一的亮点就是张居正改革,也不过是征税方式由实物改为货币,官员考核注重业绩而已。当内外部环境改变,明朝不能及时改变以适应新形势新时代时,其灭亡也就不可避免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崇祯   东林党   阉党   明朝   税源   子孙   皇帝   现象   财政   农民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