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千年传承的韩江农耕文明

远在距今3000多年的浮滨文化时期,韩江流域已初现原始农耕迹象。今天的夜读,来自广东省韩江流域管理局的陈钰仪,将带大家走进韩江农耕文明。


延续千年传承的韩江农耕文明


韩江三角洲位于潮汕平原,以汕头、潮州所辖区域为主。


潮汕民间有句俗谚:“耕田如绣花。”说的是地不广、人不稀的韩江三角洲因地制宜的耕种方式。绿油油的农田精致又整齐,韩江在此穿针引线,细细地描,密密地绣,直到水土血脉相通,粮食沉沉压满枝头。


浮滨文化石器


远在距今3000多年的浮滨文化时期,韩江流域已初现原始农耕迹象。几千年后,从该文化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锛等器具重见天日。透过静置钝化的文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斧起锛落的耕种场景。当他们为种下第一粒粮食种子而刨开第一个土坑时,他们还不知道,同时刨开的还有这片流域的耕种文明。


从此,人与江依偎而生,粮食成为他们缔结命运共同体的最初产物。但那时韩江能够为流域的子民浇育出多少粮食、养活多少人,带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即便是一州之长的韩愈,为耕种丰收所能做的最为隆重的事情也只是祭祀祈祷,并听天由命。


至宋代,随着中原王朝重心的逐日南迁,韩江三角洲迎来南迁而下的移民。唐末天复元年,潮汕地区的人口密度还为每平方公里5.5人,到宋末咸淳六年已是50.6人,一跃成为岭南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


为养活更多的人口,人们在三角洲南部开辟出更多的耕地,并开始大规模兴修水利,以保障农业生产。他们在山地丘陵地带修筑陂塘,以蓄水抗旱;在三角洲平原兴建堤围并辅以水关涵闸和堤内沟渠,以供灌溉和排涝。


《潮州府志》中关于三利溪的记载


韩江流域的第一条人工运河便是筑于北宋年间,它将韩江水引入潮汕揭交汇腹地,勾连起韩江流域与榕江流域,因惠及海阳、潮阳、揭阳三地而被称为“三利溪”。水利的兴建助力了农业的发展。至此,韩江流域已创造出双季稻,实现了一年两熟,甚至引入了北方的大小麦,实现了两年三熟的耕作制,粮食之丰产,在全国首屈一指。


到明代中叶,整个潮州府基本处于安定状态,人口数量持续良性增长,带动了农业经济与水利兴修的并驾齐驱。韩江穿的“针”更多,引的“线”更长,农业经营从粗放走向集约,韩江三角洲正式进入“耕田如绣花”的时代。陂塘、堤防、涵闸、渠道等水利设施逐步完善,与水旱灾害抗衡的能力提高,粮食亩产量比当时南方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要高出10%。史书评曰:“平原沃野,高下别壤,宜稻宜黍。”此时,韩江三角洲的粮食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有大量的余存可供售出,于是农业商品经济兴起。


可惜,朝代更迭的起起伏伏,伴随着安稳与动荡。宋元之际的兵祸,明代海盗的肆虐、倭寇的滋扰,反复摧毁着潮人辛辛苦苦织就的锦绣山河。清政府为消除郑成功等反清力量施行坚壁清野,暴力要求沿海五省的居民“迁界”。韩江三角洲沿海的潮人不得已放弃苦心经营多年的家园,以一界之隔,眼睁睁看着农田荒废,灌渠淤塞,庐舍坍圮。复界后,清政府意识到潮汕地区海盗猖獗,多为耕地不足、无营生之计所致,于是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垦荒、减免赋税的政策,由此,韩江三角洲的可耕面积得到扩大。


但垦荒的同时也导致大片原始森林被伐,上游水土流失加剧,于是人们只得再次掀起兴修水利的热潮,疏通淤堵的江水,增筑老化的堤围,继续努力调整、适应与这条江相处的方式。


引韩灌溉的农田


自古农、水、人休憩相关,韩江从古流淌至今,即使进入现代化水利阶段,依然没有改变滋养大地、哺育生命的原始使命。眼下,韩江三角洲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春耕,这片土地上耕作着新的粮食,哺养着新的子孙。但不变的是那条古老的江,在这三千多年间,在我们的祖先与我们身体里流动循环,这大概就是血脉相承的方式。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统筹、责编丨邓婉颖

美术设计丨王子月

供稿丨广东省韩江流域管理局

校对丨王子月


收听《水之物语》故事,请关注“中国水事”微信公众号,从菜单栏—主题栏目—夜读获取更多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农耕   潮汕   堤围   陂塘   涵闸   潮州   广东省   农田   流域   平原   粮食   水利   原始   千年   更多   文化   韩江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