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豪杰多铎

少年旗主

爱新觉罗·多铎,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月(1614年4月2日),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与英王阿济格、睿亲王多尔衮同为乌喇纳喇氏所生。因为这种与生俱来显赫的特殊身份,多铎被封为贝勒,领有后金八旗中正黄、镶黄两旗所属的十五牛录。

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八旗制度后,亲领正黄、镶黄二旗,而将其余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六旗悉付诸儿孙、八旗旗主掌握军事、行政和组织生产大权,位尊职显。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努儿哈赤因患毒疸去世。十三岁的多铎以贝勒身份,参与议立四贝勒皇太极为汗的国家大计,并以幼子之故,继承了努儿哈赤所遗的十五牛录。从此,多铎领有整旗。皇太极继位后,两黄旗与两白旗互换旗纛,多铎成为正白旗的主旗贝勒。正白旗在满洲八旗中,属于实力最强的旗分之一。此时,多铎虽在少年,却已是堂堂一旗旗主,参议国事,地位日隆。

此后,作为正白旗的主旗贝勒,多铎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十五岁,随清太宗皇太极攻袭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这是多铎初次从征,因功受“額尔克楚呼尔”赐号。

十六岁,与三贝勒莽古尔泰、九贝勒多尔衮从皇太极入掠明境,在蓟州(今河北蓟县)等地屡立战功。

十八岁,参加围困明军的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县)战役。在小凌河遭遇战中,失足坠马,几乎命丧锦州城外。

十九岁,随大军远征察哈尔蒙古林丹汗。

天聪九年(1635年)五月,为配合九贝勒多尔衮招抚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牵制关外明军,二十二岁的多铎奉诏挂帅,率精兵强将进攻宁(远)锦(州)。明朝大将祖大寿合锦州(今属辽宁)松山(今辽宁锦县西南)明兵三千五百人,屯驻在大凌河西。多铎率所部与祖大寿军激战,斩明军副将刘应选,歼其兵五百人,并分道追击明溃兵至锦州和松山。师还,皇太极亲率诸贝勒在盛京五里外郊迎,称赞多铎初次独挡一面,“能出奇取胜,可嘉也”。

第二年,皇太极改元崇德,建国号大清,叙兄弟子侄功,多铎被封为和硕豫亲王。

黜降贝勒

多铎年少性顽,成年后又狂放不拘。他与清太宗皇太极虽是一父所生,但皇太极较多铎年长十二岁。性格与年龄的差异,使俩人渐生隔阂。

当时,满清与明朝接触日深,多铎由此渐染汉俗,皇太极对此颇有微词。天聪六年在随军远征察哈尔蒙古时,多铎主张早日回师,皇太极意付多铎此举乃是迷恋妓女,丧失斗志,因此深感不悦。更令皇太极恼火的是,每与诸贝勒商议大事时,多铎经常提出违忤他的异议。天长日久,俩人之间的不和越来越深。

崇德三年(1638年)九月,清太宗皇太极遣奉命大将军睿亲王多尔衮、克勒郡王岳托二路掠明,并派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与和硕豫亲王多铎在宁锦一带策应,牵制关外明军。睿亲王多尔衮为主力,先期出发,皇太极亲自郊送。多铎以避痘为辞,携妓女管弦歌舞,未与送行。皇太极闻后恼怒异常。十一月,多铎攻克大兴堡后,奉诏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会师。在途经中后所(今辽宁绥中)时,明大将祖大寿率部袭击多铎部后路,伤清军九人,使多铎部失马三十余匹。败绩传至盛京(今辽宁沈阳市),皇太极决心借此机会,惩戒多铎。第二年五月,清室王公大臣聚会崇政殿,共议多铎之罪,最后决定,夺多铎正白旗牛录的三分之一(满洲十牛录、蒙古四牛录、汉二牛录),平分给阿济格和多尔衮。多铎由和硕亲王降为多罗郡王。

东山再起

多铎爵降贝勒后,受命管摄兵部,但重大的部事无权决断,甚至日常政务的审理也常常不得与闻。兵部与其他部院一样,政务听断于清太宗皇太极。

不久,明清爆发松锦战役,多铎随军出征。

松锦战役之初,皇太极以睿亲王多尔衮为帅,围攻山海关外重镇锦州。锦州明军守将祖大寿顽强坚守,清军连连失利。为加强攻势,崇德六年四月,皇太极遣郑亲王济尔哈朗、武英郡王阿济格和多罗贝勒多铎往代多尔衮,指挥围攻锦州的清军。济尔哈朗、阿济格和多铎率八旗大军,并携带多门攻城大炮,很快到达锦州外围。

守卫锦州外城的部队是蒙古兵。清军大队展开凌厉的攻势,以火炮轰击城墙,八旗兵轮番进攻,迫使蒙古兵不支而降。清军占领了锦州外城。锦州明军守将祖大寿急告关内,请求支援。

七月,明朝派遣十三万大军,以洪承畴为主帅,出山海关往解锦州之围,在锦州城南十八里的松山西北,挫败了济尔哈朗的右翼八旗兵,并夺得部分清军营地。清军急报救援。清太宗皇太极闻报,亲率大军由盛京兼程赶赴锦州战场。松锦战役进入决战阶段。

皇太极调度八旗大军,首先击败了塔山护粮明军,截获明军笔架山粮草,致使洪承畴部军心不稳。又中途设伏,击溃了由乳峰山撤向松山的明军,只有总兵吴三桂、王仆等少数人突围至杏山。皇太极知杏山明军必奔往宁远(今辽宁兴城县),令多铎半路设伏,截杀明军。多铎率精兵设伏于杏山与松山之间的高桥。不久,杏山明军果然南奔宁远,路经高桥,中多铎部的埋伏,全军履灭。吴三桂、王仆仅以身免。多铎所部高桥伏击战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松锦战役的局势。随后,多铎与和硕肃亲王豪格挥师直趋松山,将洪承畴一万余人围困在松山城内,长达六个月。其间,洪承畴先后组织五次突围,均为多铎、豪格等围城清军击回。崇德七年三月,松山城内粮尽援绝,明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至清营求降,并以其子作为人质,约为内应。清军于夜半设梯登城,俘获洪承畴及巡抚邱民仰等明朝将官。

松山失守,久被围困的锦州明军精疲力竭,孤立无援。守将祖大寿战守计穷,举城投降。明清松锦战役以清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从此,山海关外,明朝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京城门户失去屏蔽。

多铎积极参加了此役的锦州围城、高桥设伏、松山破袭,战功卓著。以此由多罗贝勒进封为豫郡王。东山再起后的多铎,正逐渐恢复自己在满清皇室中的地位及八旗军中的影响。

□入关作战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因患脑溢血猝然去世,清室诸王及大臣为议立嗣君事,各自拉帮结派,形成火拼之势。多铎与英王阿济格跪劝其兄睿亲王多尔衮继承大统,而其时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也谋求自立,并得到两黄旗及正蓝旗的拥戴,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多尔衮感到势单力薄,在权衡利弊后,提议立皇太极第九子六岁的福临为帝,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左右辅政。建议得到各方认可。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在盛京继帝位,次年改元顺治。

不久,多尔衮排挤政敌济尔哈朗,以摄政王之尊掌握了朝中大权。多铎曾谋立多尔衮为君。并且俩人是同母所生。因此,多尔衮将多铎视为羽翼,委以重任,或带同作战,或任为主帅。五、六年后,多铎声名显赫,成为明清之际的风云人物。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日,多铎和阿济格随同多尔衮率领满、蒙兵力的三分之二及汉军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各部,由盛京出发,向山海关进军,准备进取中原。大军抵达辽河时,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遣其副将杨坤至清军营乞兵请降,并带来了李自成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多尔衮即令多铎与阿济格率军兼程赶赴山海关。四月二十一日黄昏,清军在距离山海关十五里外驻营休息。

同时,李自成亲率大军二十万抵达山海关,从三面包围了关内城镇一山海城,并遣两万骑兵截断了吴三桂与关外的通道。吴三桂自知不敌,频频告急多尔衮,请求出兵。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商议后,于二十六日进距山海关外十里,在一片石处击溃大顺军唐通部。吴三桂乘机炮轰李自成大顺军包围圈,率将十余员、兵数百骑间道驰至清营,拜见多尔衮,剃发称臣。随后,吴三桂为前锋引导,英王阿济格率领万骑为左翼,豫王多铎率领万骑为右翼,摄政王多尔衮自率重兵居后,三路清军相继入关。

清军与吴三桂部合流后,已拥有精兵十八万,并占据雄关之险。大军入关后,即以吴三桂为右翼,出关先攻李自成大顺军,而清军则在关内蓄锐以待。双方均全力以赴,殊死酣战,半日后吴三桂军渐见不支。忽闻吹角声起,多铎与阿济格率铁骑数万,从吴三桂军阵右掠出,直扑李自成大顺军。是时狂风大作,尘埃弥漫,大顺军事先不知清兵已入关,见带甲而辫发的多铎与阿济格人马冲至阵前,始知山海关已易入清军之手。混战之中,大顺军将领刘宗敏负伤,部众自相蹂践,死者数万人。当夜,李自成被迫率大顺军撤出战场,败走永平(今河北卢龙县),收残部撤回北京。

清吴联军在山海关击溃大顺军后,多铎、阿济格奉多尔衮之命以吴三桂军为先锋,乘胜追击。四月二十九日,退回北京的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即位典礼。典礼完毕,即率大顺军西撤。三十日晚,清军大队进抵蓟县,得悉李自成大顺军撤出北京的消息。多尔衮即令多铎、阿济格率八旗精锐绕过北京,尾随追击大顺军,而自己则带一部清兵赶赴北京。

多铎与阿济格率军追击大顺军至固关(今山西阳泉市东北)始还京。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一日,顺治帝福临在北京行定鼎登基大典。多铎晋为亲王,受封定国大将军,统领清军将士南征。

潼关战役

顺治元年十月,清廷调兵遣将,准备一举摧毁西安的大顺政权和南京弘光政权。英亲王阿济格、吴三桂和尚可喜统率的一路清军,十月十九日从北京出发,目标是先攻陕北,尔后南下西安。而豫亲王多铎则带孔有德、耿仲明等明朝降将,统另一路大军进军南京,平定东南。

正当二路大军相继离开北京时,大顺军两万余人东渡黄河,连下济源,孟县(今属河南)等地,并围攻河南怀庆府城沁阳(今属河南)。清卫辉总兵祖可法火速赶入沁阳组织城守,河南巡抚罗绣锦则飞章告急清廷,请求派兵解围。摄政王多尔衮接报,即令多铎改变预定计划,先救怀庆,然后攻取潼关,与阿济格会师西安。

多铎率大军立即进抵怀庆外围,大顺军兵力不敌,主动撤退。十二月,多铎师至孟津(今属河南)渡过黄河,大顺军退保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在灵宝(今属河南)城外,多铎大军击破大顺军张有曾部,于二十二日进抵潼关二十里外立营。

当时,大顺军主力已北调陕北,迎战英亲王阿济格一路清军。多铎部突然改变南下路线,迅速推进到潼关附近,使大顺军在战略上陷于被动。十二月二十五日,李自成、刘宗敏带增援部队,从西安匆忙赶赴潼关,阻击多铎大军,拉开了潼关战役的帷幕。

从十二月二十九日至翌年正月初八日,大顺军先后遣刘宗敏、刘芳亮等大将统兵出战,均遭挫折。李自成亲率马步兵拒战,也被多铎部八旗兵击败,损失惨重。初九日,清军红衣大炮运至军营,多铎即令部队推进至潼关口,而大顺军则“凿重壕,立坚壁”阻击。十一日,清军发起总攻,先以红衣大炮轰击大顺军关防,再以马步兵轮番冲击。大顺军派出三百骑横冲清阵,被贝勒尼堪、贝子尚善击败。又分兵袭击清军阵后,未获成功。李自成见败局已定,被迫退回西安。十二日,镇守潼关的大顺军将领巫山伯马世耀率七千人伪降,多铎部遂占领潼关。同日,马世耀致信李自成,信使为清兵擒获,伪降之事败露。多铎遂设计擒马世耀,其部下七千余大顺军将士统统遇难。

潼关失守,多铎部旦夕且至西安。英亲王阿济格、平南王吴三桂所率另一路清军也从陕北南下,将抵西安。在清军南北二路夹击下,李自成知守住陕西已是无望,乃于正月十三日率同大顺政权中央机构放弃西安,向河南、湖北一带转移。十八日,多铎率清军进入西安。

顺治二年二月,潼关大捷和攻克西安的捷报传到北京,多尔衮即令英亲王阿济格绥理关中,并负责追剿李自成,而令豫亲王多铎率其部兵锋南指,完成平定江南的大任。

扬州十日

顺治二年二月十四日,多铎奉命率大军回师东征,进抵河南。三月初九日,多铎大军出虎牢关,并分兵由龙门、南阳三路合围归德(今河南商丘),明归德总兵王之纳在清军兵临城下时,引兵南走。巡按御史凌炯坚守归德,城破被俘。多铎屡次劝凌炯归顺清朝,凌炯誓死不从,后与其子自缢身亡。多铎攻陷归德后,率其八旗大军横扫河南大半地区,河南诸州县皆为其收降。在所降州县,多铎委任效忠清廷的官吏治理,并请中央速铸各官印信,分赐州县官。河南战场,多铎大军捷报频传。清廷获悉中原已定,诏褒多铎功,赐嵌球佩刀,镀金鞋带,以示嘉奖。

四月,清军在归德分兵二路,继续向江南推进。一路目标砀山徐州,明镇守徐州总兵李成栋闻风弃城别走,清兵不费吹灰之力,于五月四日占领该军事重镇。另一路大军则由多铎亲领,直奔亳州(今安徽毫县),攻破盱眙(今属江苏),逼近准安(今属江苏)和泗州:(今安徽泗县)。南明弘光朝大学士史可法正“督师准上”,阻止清军南下。但此时弘光朝内党争愈演愈烈,镇守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率水陆大军顺江东下九江,直逼南京。阉党马士英惧怕左良玉进京,于己不利,急调史可法人卫南京。当史可法行至浦口时,左良玉已病死九江。南京暂保无虞。

淮安、泗州明军被调走后,防御力量空虚,多铎立即抓住战机,一举破之。史可法在浦口闻讯,率师昼夜兼行,冒雨返救时,多铎已指挥清军渡过准河,兵锋直指扬州,江北陷入混乱。史可法知夺回淮安、泗州已是无望,乃退据扬州。四月十五日,清军到达扬州城下。多铎致书史可法,晓以利害,劝史纳城投降。史可法坚拒多铎,向南京血疏告急,请求派兵增援。在这关键时刻,左右弘光朝政局的阉党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依然将九江左良玉之子左梦庚视为心腹大患,而置扬州危急形势于不顾。在外无援军、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史可法坚守扬州孤城。至四月二十五日,多铎调红衣大炮轰城,炸毁城西北角,清军蜂拥而入。史可法见大势已去,悲苦之中举刀自刎,未死,为清兵擒获。多铎劝降史可法,许以高官厚禄,终未动心。知其志不可夺,乃令杀之。

多铎怒扬州军民抗战不降,为扬威解恨,下令屠城,十日后封刀。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八十万军民断送了性命。浩劫之后,昔日繁华的商业都会,处处断墙残壁,尸横遍地。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屠城之后,多铎指挥大军继续南进,于五月初五日饮马长江。

攻陷南京

多铎陈兵江北,南明镇海伯郑鸿透等以水师分守瓜州(今江苏扬州市南)、仪征(今属江苏),两军隔江相持。多铎令造船二百余艘,积极准备渡江战斗。南明弘光朝内人心大乱。五月初八夜晚,长江江面大雾弥漫,多铎留左翼兵驻江北岸,遣舟师悄悄南渡过江,列于江西,在距瓜州十五里处驻营。次日天明,清军战舰蔽江而下,南明防江的将吏操江提督刘孔昭,佥事杨文聪等东奔苏州,镇海伯镇江总兵郑鸿逵和郑彩则率舟师由海路逃奔福建。清军遂占镇江。

消息传至南京,弘光朝头面人物一哄而散,各找出路去了。弘光帝在宦官的簇拥下,弃南京逃奔安徽太平府(今当涂)黄得功军营中,马士英护卫太后东走浙江杭州。守卫南京的二、三十万明军,望风披靡。

多铎率大军未受阻挡,于五月十六日进入南京。南京朝臣仅刑部尚书高倬、礼部主事高端伯等几人死节。忻诚伯赵之龙、大学士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留在南京的弘光朝文武官员数百人,冒滂沱大雨,于道旁跪迎多铎入城。时江南百姓视清军为敌寇,怨其滥杀无率。为抚辑明朝遗民,多铎以定国大将军豫王令旨遍谕各处,斥责弘光旁僭称帝号,终日沉缅酒色,昏聩无能。朝内文臣弄权,武将专横,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宣称清军平定东南,乃是“奉天伐罪,救民水火”,为清军出兵江南冠以堂皇之名,以消除江南百姓亡国之恨。张榜示谕臣民,严禁胡服辫发,规定大军所到之处,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以避免伤害南方汉人的民族感情。左都御史李乔等人辫发胡服,向清廷献媚,多铎斥其无耻。于扬州立史可法祠,表彰史可法的忠节。又拜谒明孝陵,对“明太子”礼遇甚恭,以此博得江南士民的好感。作为南征主帅,多铎此类言行,均有利于清军在江南的进军及长治久安。

同时,多铎又告诫南明官民,若抗拒不降,扬州屠城便是前车之鉴。派出八旗军和降清汉军,以武力和武力威胁镇压江南各地的抗清斗争。

多铎遣贝勒尼堪、贝子屯济等率军追击弘光帝于太平。弘光帝复西奔芜湖,准备渡江。清将佟图赖在江口阻击,明靖国公黄得功护驾迎战。降将刘良佐与总兵田雄等人合谋,缚弘光帝及其妃投清营,黄得功中流矢身亡。不久,弘光帝乘无幔小轿,首蒙包头,身着蓝布衣,以油扇掩面,被解进南京。多铎将弘光帝及伪太子一并解往北京,斩于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摄政王多尔衮特遣侍卫南下赴多铎军营慰劳,谕嘉其功。

六月初,多铎又遣贝勒博洛等趋杭州,败大学士马士英,降潞王朱常。准王朱常清亦自绍兴来降。至此,浙东浙西全部为清军控制。

江浙平定,多铎即承制改南京为江南省,并疏请授江宁、安庆巡抚以下官三百七十三人,建立了完整的官僚体系,对江南实行有效的控制。同时,以南京为中心,各重镇要道派驻八旗重兵,雄视赣、闽、湘、粤、桂等省,随时准备继续南下,扫荡各地的抗清武装和明朝残余势力。

跃马大漠

清军在江南立足既稳,顺治二年七月,清廷以多罗贝勒勒克德浑、固山额真叶臣等往江南代多铎。十月,多铎凯旋回京,顺治帝亲迎于南苑,行郊劳礼,晋封多铎为和硕德豫亲王,并有丰厚赏赐。

顺治三年,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腾机特等叛奔喀尔喀,反出清廷。五月,顺治帝命多铎为扬威大将军,偕同承泽郡王硕塞,于克鲁伦河集外藩蒙古兵,追剿苏尼特部。七月初,行至盈阿尔察克山,闻腾机思在衮噶噜台,于是星夜疾进三日,在谔特克山追及叛军,大破之,斩台吉茂海。再渡图拉河追击,于布尔哈图山击溃腾机思军,斩腾机特子二、腾机思孙三及喀尔喀台吉十三人,尽获其家口、辎重。七月十三日,多铎大军进剿至扎济布喇克,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两子以兵二万、硕雷汗之子以兵三万,两路迎战。多铎指挥大军结阵奋战,先后击败土谢图汗军和硕雷汗师,追逐三十余里。共斩首级数千,俘获千余人,获驼、马、牛、羊数以万计。

十月,多铎大军班师回朝,顺治帝出安定门亲迎慰劳,并设宴款待。所获牲畜,全部赐从征将士。

多铎在清廷入关与平定南方过程中,屡膺重任,战功显赫。同时,他又握有八旗重兵,因而在顺治朝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摄政王多尔衮为拉拢胞弟多铎,排挤政敌济尔哈朗,于顺治四年七月,晋封多铎为辅政叔德豫亲王,而罢郑亲王济尔哈朗哄听政务。晋封册文中称多铎“定鼎中原以来,所建功勋,卓越等伦”,赐金千两,银万两,鞍马二。

顺治六年三月十八日,多铎因患痘症,不治病故,年仅三十六岁。摄政王多尔衮闻讯,率师从前线返京,为其举行隆重葬礼,立牌纪功。

顺治七年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济尔哈朗等评告多尔衮谋篡皇位,致多尔衮身后削爵,多铎因是其同母弟之故,连累追降为郡王。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追谥豫郡王为“通”。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昭雪多尔衮,同时命复多铎亲王及封号,配享太庙,八月,入祀盛京贤王祠。

多铎的一生,正处在明清之际风云动荡的历史时期。他率军入关作战,平定东南,辅助摄政王多尔衮定鼎中原,虽有“扬州十日”等杀人过多的地方,但综观而论,仍不失为满族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和硕   贝勒   潼关   大顺   松山   满族   锦州   太极   亲王   南京   豪杰   大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