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旭东和“远东第一大厂”,开创中国化学工业的新纪元

“工业先导,功在中华”,二十世纪初,范旭东等中国化工先驱威武不屈,坚韧不拔,建立了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基础。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图强,创造新的时代篇章。

走遍千山万水 构建中国化学工业一体两翼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外生产的洋碱无法运输到中国来,经销洋碱的商店趁机哄抬物价,天津、上海等地用纯碱作原料的工厂纷纷停工甚至破产,中国化学工业岌岌可危。

此前,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厂的范旭东,下定决心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厂。在欧洲考察盐务的时候,范旭东着重考察了欧洲的制碱业,得知精盐可以制造纯碱,久大精盐厂的建立为中国的制碱业奠定了基础。1918年,范旭东在天津召开永利制碱公司创立会,取名为永利,希望碱厂乃至中国化学工业永远顺利。

塘沽永利碱厂

碱厂创立之初,范旭东便写信邀请刚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的侯德榜担任制碱工程师。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永利碱厂的发展较为稳定。但范旭东并不满足,他认为,中国有了纯碱、烧碱,还只能说有了“一只脚”,要等有了硫酸、硝酸,才算有了“两只脚”,中国化学工业才可以阔步前进。于是,1934年3月,范旭东在天津召开临时股东会,改组永利制碱公司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并着手筹建硫酸铔厂。

侯德榜(左)与范旭东(右)

初期准备阶段,除了筹措资金,范旭东还对厂址进行了认真考量,并派侯德榜前往多地调研,选址最终定在南京江北卸甲甸地区。

资金和厂址问题解决后,还有一项最为艰巨的任务——如何解决技术和设备问题。为此,范旭东让侯德榜出国学习制酸技术和购买设备。

“这次向世界各国订购设备,事情繁重。我们必须从质量、速度、价格三方面综合考虑,择优而行。但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已经三年,现在热河又陷入敌手,华北局势急剧变化,大敌当前,我们即使遇到优质、快速、廉价的日本货,也不应该要,不能贪小利而失了民族大义。”临近出发前,范旭东对侯德榜再三叮嘱。

出国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走遍千山万水,更要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面对当时的世界局势,范旭东及其同仁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

说尽千言万语 换来关键技术和设备

远赴重洋后,侯德榜先后与美国氮气工程公司、法国克劳特公司、意大利福赛尔公司、意大利卡塞尔公司进行商谈,经过多家比较,决定选择首先与美国氮气公司合作。美国氮气工程公司经理蒲柏曾来华表示愿为中国建厂出力,并坚持公司只代人设计,供给图纸,不出售机器,但负责帮助选购机器、主持装配、指导建厂等技术工作。虽然这与建厂初衷相吻合,不过最终要想与美国人达成一致协议,实属不易。

码头上正在接运建设永利铔厂的设备

经过多轮商谈,多次压价,美国氮气工程公司答应取消多种专利限制,并将设计费由原先的19万美元降低至10.2万美元。同时,美国氮气工程公司还答应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哈伯法”合成氨生产工艺引进给中国。由此,永利铔厂有了技术交底。后来,蒲柏评价这次商谈,称侯德榜是个立场坚定、不易交涉之人。

至于设备采购工作,永利铔厂同仁更是与多国交涉,说尽千言万语,换来了优质设备,如合成氨高压压缩机、循环机、水泵和铜洗设备,采用德国货;合成塔、冰机、造气炉、鼓风机,采用美国货;锅炉,采用英国货;不锈钢硝酸设备,采用瑞典货。这些优质机器设备为建成优质工程打下了基础,确保了技术的先进性。

在侯德榜于国外忙于设备采购之时,范旭东则在国内负责硫酸铔厂的基建工作。1934年7月,永利硫酸铵厂在长江畔卸甲甸开始兴建。1935年5月,国外订购的机器设备开始陆续运到施工工地;9月,两座大气柜在厂内矗立,双杆百吨起重机及驳船在江边建起;10月,百吨重的合成塔运到;到年底,七座贮铵桶,两座贮硫酸桶建成,铁工厂、翻砂厂也完工并投入生产。1936年12月,贮气柜、压缩部、合成部、精炼部、硝酸厂等工程全部完工。1937年1月,南京永利铔厂竣工。随后,硫酸厂、氨厂和硫酸铵厂相继一次开车成功,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硫酸铵,以此开创中国化肥生产的历史。

硫酸装置

竣工后的永利铔厂规模和人才都堪称一流,让中外瞩目。美国将其与杜邦公司媲美,视它为“远东第一大厂”。

至此,“远东第一大厂”的光辉历程徐徐拉开,“大厂”这一地名也步入历史舞台。

想尽千方百计 在战争中挽救民族工业

范旭东坚信“惟学术研究,始有前程;惟有向大自然界进展这事业,可久可大”。也正是如此,“永久黄”团体(指范旭东创建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久大精盐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一直秉持“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的相信科学,我们在事业上积极的发展实业,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四大信条。

四大信条

创业维艰,守成不易。中国是农业大国,对化肥(俗称“肥田粉”,主要成分是硫酸铵)的需求量很大,而永利铔厂生产硫酸铵,生产的“红三角”肥田粉畅销江苏、浙江等省,并出口东南亚,成为当时民族化工中的代表产品。之后,抗战全面爆发,永利铔厂接受军需任务,转产硝酸铵,日夜赶制炸药,送往南京金陵兵工厂。同时,永利铔厂还把一百多台最好的机床集中到厂外的山洞里,搭起芦苇席棚,加工飞机用的炸弹。

日本人深知范旭东所办工厂的军用、民用价值,通过各种渠道对其威逼利诱,想通过合作办厂的方式进行吞并,为战争服务。日本人对范旭东表示:只要合作,即可保全。可范旭东不为所动,坚定地指示天津永利碱厂李烛尘和南京永利铔厂侯德榜:“宁举丧,不受奠仪!”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天津形势告急,同年,永利碱厂被占领。同样,永利铔厂也未能逃脱厄运。面对困境,范旭东宣布,“凡是能带走的机器、零件、图样、模型全部西迁,那些搬不走的大型设备,拆下仪表,剩下的全部投入长江,不为敌人所掌握。”1937年11月21日,永利铔厂开始转移职工。

被炸后的硫酸生产设备和厂房

1938年初,西迁的“永久黄”团体成员共1000多人背井离乡,撤退到汉口。范旭东和他同仁想尽一切办法,恢复工业生产。范旭东鼓励众人道:“首先要打破逃难心理,善用此时机,为中国在华西创立一化工中心。虽节衣缩食,在所不惜。”

国难当前,民族化工事业遭受毁灭性打击、举步维艰的情况下,范旭东寻找新的出路,从头再来。1938年底,在四川乐山五通桥老龙坝这块险峻的土地上出现了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成千上万的人在这里凿石挖土,建房筑屋。范旭东计划带领大家在这里重建中国化工基地。

“国难突发,公司匆促西迁,只为不甘心为暴力所劫持,且承朝野热心同志之维护,始得在川重整旗鼓,其志至壮,其情堪悯!”时局艰难,范旭东和他的同仁想尽千方百计,尽最大努力,挽救民族化学工业。

吃尽千辛万苦 创造多个“化工之最”

从1937年建成投产至今,永利铔厂栉风沐雨,见证了我国化工工业从无到有、走向辉煌的发展历程。2018年,永利铔厂入选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的南化公司

历经千辛万苦,范旭东所创办的永利铔厂为中国化学工业缔造了多个“第一”,不仅是中国化学工业的摇篮,更是谱写精彩华章的“时代引领者”。

第一台高压容器制造者合影

1937年,永利铔厂下线国内第一包化肥——红三角牌肥田粉(硫酸铵);1956年,永利宁厂机械分厂自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多层包扎式高压容器;1958年,南京磷肥厂建成国内最大的湿法生产普通过磷酸钙装置;1983年,南化化机厂设计、制造国内第一台直径2.8米尿素合成塔;1987年,南化化机厂制成国内最大、直径3.6米纯碱煅烧炉;1996年,南化化机厂制造国内最大用于扬子巴斯夫EB/SM装置的乙苯/苯乙烯分离器;2022年,南化公司“兰花牌”橡胶防老剂产品6PPD和TMQ成为全球首例获得权威认证的橡胶防老剂碳中和产品。

范旭东广场

现在,我们走进南京江北新区大厂街道,走进南化公司,走进范旭东广场,依然可以感受到范旭东当年艰苦的创业精神和赤诚的爱国情怀。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创业艰难,正是像范旭东、侯德榜这样的爱国实业家和科学家怀揣民族大义,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坚韧不拔、威武不屈,于国家危亡之际,将自己的毕生奉献给了他们所忠于的信仰和事业,创造出“远东第一大厂”的奇迹,开创了中国化学工业的新纪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4

标签:肥田粉   化学工业   中国   远东   硫酸铵   氮气   南京   天津   新纪元   美国   硫酸   公司   范旭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