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那些长大后渐渐明白的道理,你明白几个?

很喜欢一句话:“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岁月在变迁,我们在成长。

同样的话,同样的事,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与体会。

少时看似浅薄无知的道理,现在却让你受益无穷;以前觉得不以为意的事,现实却让你撞了南墙。

长大后才明白,不是道理太现实,而是生活太真实。

今天,向你分享《人民日报》推荐的9个小道理,希望你走好自己的路,过好自己的生活。

只是想想并不能解决问题,行动才是解决焦虑的最好办法。

李尚龙说:“打败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做那些让你焦虑的事情。”

其实,很多事情本身并不困难,大多数的焦虑都是败在自己的想象中。

想做又怕做不好,想开始又担心会失败,渐渐地开始变得烦躁焦虑,整日忧心忡忡。

却不知,焦虑的天敌是行动,成功的关键是开始。

曾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大学里,举行过一场特殊的演讲。

演讲者开口便说:“我的生母是个聋子,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第一份工作是在棉花田里做事。

“但是,若要改变眼前的不幸,唯有行动,才有改变。”

你想成为读书博主,就从每天读一行字开始;你想成为健身达人,就从第一个俯卧撑开始;你想成为写作高手,就从每天写下第一行字开始。

很多事情,不是因为完美才去做,而是因为做了才完美。

与其思前想后,不如开始行动,从0到1的路途并不远,提升行动力,便是最好的加速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会只从“有没有用”这样功利的角度,去看待读书这件事情。

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学生时代读书是为了升学考试,工作时读书是为了升职加薪,好像每一时期的读书,都带着一定的目的性。

渐渐地,每当拿起一本书,都要想一想能从书中得到什么?

为了完成读书而读书,不但会失去读书的本意,还会让人倍感疲惫和压力。

就像罗翔教授说:“只有非功利性的阅读,才能不断地丰富你的内心,让你抵御外界的浮华,外界的虚荣。”

有用之书虽能让我们学有所得,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带着目的性,就像背着枷锁,捆绑着我们前行。

而无用之书,就像黑暗中的明灯,在困惑迷茫时带来光亮,在身陷泥沼中给予力量。

如果你总是在情绪中不能自拔,在内耗中无法抽身,那么,读无用之书,便是最好的选择。

身在低谷,只有坚持自我调整,不轻言放弃,就不会被困在原地。

曼德拉曾说:“生命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能够再度升起。”

人生起起伏伏,繁华有时,落魄亦有时,但大多数人,都把低谷当作人生的结束。

有人颓废沮丧,整日浑浑噩噩;有人暴躁易怒,任由脾气肆意妄为;有人无所事事,在家坐以待毙。

不管是哪一种状态,可以纵容自己放肆一回,但不能一直放肆。

能够把你困在原地的,只有你自己,你要学会在黑暗中穿行,找到照亮自己的那束光。

可以看历史名著,可以锻炼身体,可以思考复盘,可以培养个人爱好……

在那些无人问津的日子里,不放弃,不抱怨,默默耕耘,耐心蛰伏,才能穿破黑暗,迎来曙光。

你要知道,每一次的低谷,都是向上的拐点,每一次的落魄,都是成长的开始。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拍拍尘土,咬咬牙,撑下去,熬过去。

余生很贵,用来陪伴家人,从来都不是浪费。

网上有个视频:

一位父亲一边喂儿子吃饭,一边低头看手机,勺子里的饭始终没有喂到孩子嘴里。

而当父亲抬头时,孩子已经长大,已经学会自己吃饭,只剩下父亲吃惊的表情。

在生活中,这些事你有多久没做了?

你有多久没有和爱人一起手拉手散步了?你有多久没有带孩子做亲子游戏了?你又有多久没有和父母好好说话了?

总觉得余生很长,孩子尚小,父母还很年轻,还有大把的时间来陪伴他们。

没承想,我们的时间,从不属于家人,工作应酬,好友聚会,手机娱乐……

每一项的分量,都比家人重,每一个的陪伴,都比家人多。

却不知,余生很贵,陪伴家人从不浪费。

听着他们闲话家常的唠嗑,看着他们喜笑颜开的打闹,生活中的纷纷扰扰,在这一刻,荡然无存。

余生不长,把有限的时间,留给值得的人;把多余的精力,陪伴最亲的人,这才是世上最浪漫的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必刻意讨好迎合所有人,珍惜那些真正懂你的朋友。

前几天,有网友在张颂文的评论区留言:

“宿舍低气压,感觉活不下去了。”

张颂文暖心回复道:“你不用去讨好宿舍里任何人,自己听音乐,看电影,去吃饭,去图书馆,自己爱自己,有缘的人都会和你做朋友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委曲求全的人:

对别人的需求,不管是否合理,都无条件的满足。

和别人聊天时,写了又删,生怕说错话惹人生气。

总以为成全别人,自己也会得到善待。

谁承想,把别人放在心里,别人却不把自己放在眼里。

最后,终于明白毕淑敏说的那句:“我们的生命,不是因为讨别人喜欢而存在。”

不是所有的掏心掏肺,都能求得圆满,太容易的得到,最容易被辜负。

与其费力讨好,努力迎合别人,不如先学会爱自己。

懂得取悦自己,懂得接纳自己,才会被他人珍惜,得到他人的认可。

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与其仰望别人,不如过好自己。

莫言曾说:“我们都是远视眼,总是活在对别人的仰视里。”

人生万象,各有悲欢,而大多数人的不幸,不过是仰起头羡慕别人太久。

从没想过,他人掌声的背后,无一不是遍体鳞伤,你的不如意中,也有着别人的期许。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人想扬名立万,有人只想做无名小花,而你,无需与任何人比较,自己就是最美的风景。

所以,与其仰望别人的浩瀚星辰,不如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不要担心别人站得比你高,看得比你远,你只要好过昨天的自己就够了。

终有一天,明月会装饰你的窗子,而你也会装饰别人的梦。

成长是一场与自己的比赛,你只需努力奔跑,在时间的加持下,一切自会有惊喜。

真诚是最简单智慧的处世法则,生活会给你最好的回馈。

人有千面,真假难辨。

有人当面花言巧语,有人背后恶言恶语。

虚伪的人,处处都是套路,真诚的人,没有演技,全靠真心。

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你用真诚换真心,别人也会敞开心扉,对你坦诚相待。

沈从文第一次上台讲课,看着座无虚席的台下,紧张得把一小时的课,在十分钟内讲完。

看到同学们纳闷的神情,他抬笔认真地在黑板上写道:“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

瞬间,台下响起了一阵善意的欢笑和掌声。

与人相处,多一分真情,少一分精明,用心暖心,才能收获人心。

坚持以诚待人,不虚伪,不失信,总有一天,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回馈于你。

不依附于任何人,学会独立,你才是自己最坚实的依靠。

常言道:“靠山山倒,靠人人跑。”

人活于世,永远不要依附任何人。

靠别人,只能换来一时的依靠,靠自己,才能拥有一世的安宁。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没有人会是你永远的后盾,除了你自己。

宁愿做一棵参天大树,努力生长,也不要做一朵攀附他人的凌霄花。

等着别人给自己打伞,不如强大自己,自己去买把伞。

等着别人来照顾自己,不如学会独立,做自己的港湾。

越长大越明白,真正的安全感,都是自己给的。

降低对别人的依赖与期许,这样当别人离开时,自己也能潇洒转身。

就像路遥说的那句:“靠自己生活,灵魂都是安宁的。”

时时有内省之心,有了错误就能及时发现,就有改正的可能。

著名画家林风眠,特地自己准备了一个反省本。

本子上记录的都是父亲和导师给自己提的意见,比如:画色搭配不当、对比过于浑浊、比例安排不协调……

在这一条条的记录中,他不断地纠正自己,不断地进步,最终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了一席之地。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犯错,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错误中成长。

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总结;有错误不丢脸,丢脸的是不反省。

很多时候,让我们屡屡碰壁的,不是生活的南墙,而是不能三省吾身。

无能的人,总喜欢紧盯别人的过失,推卸自己的责任。

明智的人,凡事都从自身找原因,及时改正,不断突破。

行有不得时,当应求诸己。

善于自省,是一个人成长最便捷的方式。

懂得自省,才能认清自己,从而向内归因,向上生长,遇见更好的自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俗话说:“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了。”

人生本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以前不能明白的道理,也许是被生活捶打得不够深刻。

只有亲身体验和经历之后,才懂得从理想到现实的距离。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愿你在历经世间百态,明白了更多道理后,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仍然能够过好这一生。

作者:明月玉心,生命不息,笔耕不辍,用心写文,以笔写心,每一篇的成文,都是我的初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道理   人民日报   余生   低谷   中国   焦虑   多久   家人   父亲   时间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