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长安,西罗马,它们同步扩张,在西汉时期先后进入文明全盛阶段

公元前4世纪

秦的都城已经在今西安、咸阳一带。当时秦国版图如下:

罗马共和国开始了由城邦国家向领土国家的扩张。版图大致如下:

公元前3世纪

建都在今西咸地区的秦朝统一。但秦朝速亡,刘邦建汉,都城择咸阳废墟之侧,实则是继承秦朝的基本盘,版图如下:

罗马共和国统一意大利半岛,开始四面向整个地中海沿岸扩张,版图如下:

公元前2世纪

汉武帝时,向开拓河西走廊,将丝绸之路上千公里归入版图,牢牢控制住丝路贸易的主导权,并开始经略蚕食西域,在西域插入汉朝据点,汉武帝时版图如下:

罗马共和国征服迦太基与希腊,后来的帝国版图框架雏形初现:

公元前1世纪

汉宣帝在汉武帝打下的基础上,继续经略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向中亚通商并军事维护,广控丝路,最终将汉朝的版图推向全盛,如下:

凯撒征服外高卢,成为罗马鼎盛版图的奠基人。其养子屋大维将埃及纳为罗马行省,并取代共和国,建立了罗马帝国,开启了罗马乃至西方文明最具强盛代表性的辉煌时代:

公元1世纪

经历两汉之交的乱世,汉朝版图一度分崩离析。长安失去都城地位,东汉的建立与统一,将汉朝版图重新恢复至全盛时期,但也没有余地再超越西汉,没能拓展更大的疆土。因为这已是唐代以前汉人所能控制的极限。

罗马版图补全了毛里塔尼亚与小亚细亚的缺口,地中海成为内海,另外吞并了南不列颠,达到全盛:

罗马成为帝国,是在扩张已经进入到末期,即埃及已经被吞并后。中国成为帝国,是在扩张进行的初期,即秦国刚刚统一周文明圈。长安政权的西进和罗马政权的东扩,是同时发生在纪元前3个世纪里,亚欧大陆两端两个国家所掀起的扩张风暴,是当时世界最波澜壮阔的文明格局之变。

二者扩张恰恰是时间上重合,帝国建立阶段上,却刚好相反。

中国早在周朝确立礼乐文化,德化伦理的时候,普天之下的文化心理就已经被统一了。秦朝所进行的,是打破疆域心理的版图统一。

罗马恰好相反,罗马的文化心理,文明逻辑,始终源自罗马城。所以罗马是通过并吞的方式,将自己的文化心理施加给沿地中海四周板块的不同国族与文化心理的人民。当然,这种维系较华夏的族群认同来讲,更为脆弱,是靠罗马城的势力维持,离心力更强,所以罗马最后分崩离析无法再合一。而文化心理高度认同的华夏,则反复统一。

所以,长安城与罗马城,恰恰是跨越了王朝划分、国号划分,更适用于划分那个时期最庞大的两个国家,所重合的文明阶段的鲜明历史标识。即长安政权与罗马政权都是为国家开疆拓土的两个政权。

《从长安到罗马》从历史和现实的穿越中讲述了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部百集微纪录片将制作成中文、英文、意大利文等多语种版本,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有新媒体平台、国内主要视频网站、意大利国家电视台网站和Youtube平台上线,并在中国、意大利、英国、南非、阿联酋等各国电视台播映。

据一些西方学者论证,凯撒遇刺身亡时,身上所裹披风就是中国所产的丝绸。那时候罗马还是共和国,中国还是西汉。

关于两座城市并称的一些资料:

相关书籍:

相关影视:

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丝绸之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成员单位:《从长安到罗马》

中央电视台:《城市一对一:西安VS罗马

相关论文:

...

长安与罗马两座城市作为两大帝国文明源起之都,同步进行扩张的历史:

公元前753年

公元前509年

公元前227年

公元前202年

公元前126年

公元前121年

公元前87年

公元前68年

公元前60年

公元前49年

公元前44年

公元前27年

公元25年

公元1世纪

公元3世纪上半叶

公元4世纪上半叶

公元4世纪下半叶

公元476年

公元589年

公元679年

公元1453年

罗马共和国灭亡,罗马帝国正式建立,是公元前27年。西汉是公元8年灭亡,长安失都是在莽新灭亡的公元23年,或长安的玄汉灭亡,东汉定都洛阳的公元25年。罗马帝国与西汉交集仅有50年左右。但是长安对应的罗马,主要是罗马共和国。建都西安的政权,与建都罗马的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开国君主时期,正是中国与罗马同时井喷式成长扩张的时期。长安城(栎阳城、咸阳城)与罗马城分别是两大统一国家的执政起点。

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南讨百越,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西征河西,公元前1世纪汉宣帝设府西域。罗马共和国在公元前3世纪征服迦太基,公元前2世纪征服希腊,公元前1世纪征服高卢与埃及。可以说两大国家的形成与急速扩张期,基本是同时进行的。区别仅仅是,当时的秦汉是帝国制,当时的罗马是共和制。

后来的罗马帝国是更换了国家制度,但其中按照皇帝血缘也可以划分诸多王朝,后来也曾分封分治,也曾改过国号国名,也曾版图迁都分裂。这个国家早已不存在。而中国历史绵延至今,我们所说的秦朝、西汉、东汉,仅仅是我们国家以血缘划分的王朝。所以朝代标准,其实不适用于汉与罗马。前者是朝,后者是国。因此,跨越血缘与文献划分的朝代角度,而从文明角度看,中国的战国秦汉帝国时期,恰恰是统一国家成型,扩张的初生时期,与罗马重合。二者最鲜明的标志,就是都城方位的连贯。秦(西)汉并论才有意义,只是秦都咸阳和秦汉故都栎阳,当时尚未改名叫长安。

从时间上说,秦朝商鞅变法是发生在秦都栎阳城,即今天的西安。不久又迁都到咸阳,和后来的汉长安是重合的。刘邦成为汉王,汉国国都仅在南郑几个月,就又迁移到栎阳。建立汉朝后,刘邦都城定在长安。所以秦汉的都城其实就是长安,只是不同时期的名字不同。而罗马城,作为一个城邦型国家的扩张,城市名字没有改过。而当时的罗马共和国的名字其实是SPQR,“元老院与罗马人民”。所以,长安与罗马是对应在同步扩张期得两大帝国文明的都城,是城市的名称。而罗马共和国与后来罗马帝国在当时的真正名字不叫罗马。所以,东长安西罗马,对应的是罗马这个城市,而不是罗马帝国这个国家。

长安与罗马是因文明扩张成型的代表符号而齐名: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但这个阶段中国出现了一个意外,就是秦亡汉兴,换了朝代与国号。但汉朝新的都城与秦朝旧的都城,仍在同一个县内,只是改了名。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世纪,以西安(栎阳、咸阳、长安)为都城的政权(秦国、秦朝、西汉),和以罗马(罗马城)为都城的政权(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几乎是同步扩张,一个向西,一个向东。两者的区别仅仅是:

1、帝国制确立时间差

秦国的本源是王国制,刚刚统一六国,就确立了帝国制。比罗马早了两个世纪。

罗马的本源是共和制,即将统一地中海,才确立了帝国制。比中国晚了两个世纪。

2、国名的变动

中国的秦国变秦朝。实际上类似于罗马的共和变帝国。如果不是秦没能稳定住统一局面而速亡,它们的同样的历史节点意义会更明显。我们看秦王国和秦帝国的感觉,会更类似看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感觉。但是秦汉更替,国号的不统一,以及中国人的朝代观确立,让中国人多了一种战国-秦-汉是三个不同时代的历史观感。实际上从文明意义上讲,秦汉帝国是有极强延续意义的。而罗马因为采用共和制,没有以血缘作为执政基础,后来建立帝国,也没有过多以血统标准划分西方历史整体构架,所以变更了国号的秦汉帝国,与没有变更国号的两罗马,观感整体性是不一致的。

3、都城名称的变动

由于朝代的更替,都城的名称变动也同样。从秦国的栎阳,到秦朝的咸阳,再到汉国的栎阳,汉朝的长安,它们都在今天大西安都会区范围内,秦咸阳县与汉长安县实际是同县不同名。实际上它们是同一都城地区方位,不同城池建筑而已。莽新之后,全国政治中心东移,这种都城的一脉性也随即被打破。

但是罗马不同,罗马城一直是没有变更位置,没有变更名字的城址。这让人们对两者历史观感又产生了错觉,认为长安与罗马的存续是不重合的。实际上,以统一文明的诞生形成为视角,西安与罗马的作用时期几乎是重叠的。其实,西安这个名字出现虽然晚,但它是当下进行时状态,而且范围能够涵盖秦栎阳、秦咸阳、汉栎阳、汉长安,整个这时期的都城历史,讲西安也无不妥。但是长安名盛,所以著作多以长安与罗马并称。

4、版图达到鼎盛期的时间差

秦汉达成鼎盛版图,是在公元前1世纪。罗马达成鼎盛版图,是在公元1世纪。二者相差一百多年。

5、都城最终迁徙的时间差

中国的都城迁徙,发生在公元1世纪,秦汉时期的栎阳城-咸阳城-长安城的一脉性,被汉魏晋时期的洛阳城所取代。

罗马的都城迁徙,发生在公元4世纪,罗马国家的经济重心东移至地中海东岸,罗马城的一脉性,才被最后三个罗马统一王朝与东罗马的君士坦丁堡所取代。

所以各类著作讨论的基础都在于文明成长视角,不是什么长安的使者有没有到罗马,罗马的使者有没有到长安...这完全是偷换概念麽,谁说东长安西罗马非要是俩城市来往才能并称?东汉有罗马来使的记载,但西方史料里没有记载,那站在意大利的角度,还并不并称呢?非要有使者过去或过来才能并称,是个什么诡异逻辑...

西罗马,东长安,说的也是城市,不是国家,更不是朝代...所以非要罗马帝国建立,才能把都城进行并称又是什么诡异逻辑...人家罗马的国家文明形成主要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完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罗马   长安   都城   西域   帝国   共和国   西汉   版图   公元前   中国   时期   阶段   世纪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