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修元史的时候也会夹带私货?浅论徐寿辉政权国名是否为天完

#头条创作挑战赛#

前言:在某本明朝历史的科普读物中,开篇第一章就讲到了一个看上去非常奇怪的国名: “天完”。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湖广罗田人徐寿辉率先称帝,改年号为治平,然而国号却是不伦不类的“天完”。该书作者不无嘲笑地指出: “我每次看到这个国号总觉得是过几天就完蛋的意思”

是啊,天完天完,到底是今天完蛋,还是明天完蛋呢?徐寿辉虽然是小商贩出身,可能没什么文化,但是反元复宋总听说过吧?你就把国号称为大宋,怎么着也比这个天完强不是?还是说,徐寿辉政权的国号根本就不是天完?有人在修纂史书的时候夹带了私货?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塑有徐寿辉真身像的重庆大佛寺

史书中的天完政权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下史书中的记载:

徐寿辉据蕲水为都,国号天完,僭称皇帝,改元治平,以邹普胜为太师。—《元史卷四十二 ·本纪第四十二》

虽然《元史》有前后重复,失于剪裁”的问题,但仍然是了解和研究元代历史的珍贵文献,其史料价值不可否认。此后历朝史官都对《元史》做了一定程度的增补考证,到了清朝末年,著名学者柯劭忞所撰《新元史》一书,更是被认为集五百余年各家研究之大成。北洋政府将其纳入正史,称第二十五史。而在这本《新元史》之中,对徐寿辉政权的国名认定也是“天完”。

是月,徐寿辉僭号天完国皇帝,建元治平。—《新元史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

小明王剧照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的时候,元末农民起义在大江南北集中爆发。当年五月,刘福通领导的北方红巾军率先在颍州(今安徽阜阳)起事。十月,南方红巾军则在徐寿辉、邹普胜的率领下攻破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县),并在此建国称帝。

从建国后考古发现的几方徐寿辉政权的铜印来看,所谓的“天完国”还相当正规,有中书省,有六部,有统军元帅府。比如现湖北省通城县博物馆中有一方“统军元帅府印”,重1.5公斤,印面外圆内方,四廓对称阳刻云纹,印背手柄左侧刻着这么几个字: “中书礼部治平四年月日给”

据《元史·百官志》的记载,统军元帅府是管军机构,一般都统辖几路兵马,地位高于统军元帅。治平四年即至正十四年,正是徐寿辉义军的低谷期,因为其国都蕲水县上一年的年底刚刚被元军攻破。不过在任命倪文俊为统军元帅以后,南方红巾军重整旗鼓,在汉川之战中击败了元朝宗室威顺王宽彻不花(世祖忽必烈之孙)。故而也有人认为这方“统军元帅府印”,就是当年倪文俊所用的铜印。

天完政权铜印

行文至此,还是不免让人感到疑惑,这样一个不屈不饶的政权,为何会取这么一个奇怪的国名呢?明末史学家赵士喆曾经写了一本《皇纲录》,里面对“天完”的含义做出了自己的推测:天完非国,寿辉取以为号者。以字形压大元也”。元朝的国号是“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徐寿辉及其部下都是白莲教徒,通过在“大”字上加一横, “元”字上加一个宝盖的方法,让“天完”压过“大元”,似乎也可以让人理解。

换句话说,所谓的“天完”,只是徐寿辉政权的政治口号之一,目的是给本部军民以信心。那么问题来了,其真正的国名又是什么呢?

真正的国名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重庆市江北区上横街出土了一块文物,是大夏皇帝明玉珍睿陵里面的玄宫之碑,上面的碑文内容写得很清楚:

岁庚寅,淮人立徐主称皇帝于蕲阳,颁万寿历,建元治平,国号宋。—《大夏太祖钦文昭武皇帝玄宫碑》

明玉珍睿陵

明玉珍,湖广随州人,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归附徐寿辉,被封为征虏大元帅,率部驻守沔阳(今湖北仙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春,明玉珍听从谋士戴寿的建议,挥师奇袭重庆,擒获元将哈麻秃。此战过后,宋军在四川站稳了脚跟。当年秋天,徐寿辉封明玉珍为陇蜀行省右丞,委之以川蜀重任。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弑杀徐寿辉之后自立为大汉皇帝。明玉珍闻讯大怒,立即派兵驻守夔门(即瞿塘关,是由东入蜀的重要关隘),并宣布断绝与陈友谅的一切联系。当年十月,明玉珍为徐寿辉立庙于重庆城南,并上尊号曰“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

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明玉珍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年号天统,颁先天历,建都于重庆。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去世,享年三十八岁,葬于睿陵,谥号“钦文昭武皇帝”,庙号“太祖”

作为曾经长期在徐寿辉麾下作战的大将,明玉珍既不可能不知道自家的国号是什么,也没有理由在自己的玄宫碑上信口胡诌。靠着这件实物,我们就可以百分百认定,徐寿辉政权的国号就是“宋”,而不是什么“天完”。那么问题来了,《元史》为什么要给他改名呢?

明玉珍帝陵陈列馆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把目光放到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的兰州之战上。当时大将军徐达率军班师回朝后,元军大将王保保趁机围攻兰州城。鹰扬卫指挥于光奉命镇守巩昌(今甘肃陇西县),闻讯之后率军增援,在马兰滩兵败被俘。王保保本打算让他劝降兰州守将,不曾想大明开国将帅都很有骨气,于光因此被元军杀害。

被执至兰州城下,使呼张将军出降。光大呼曰: “我不幸被执,公等坚守,徐总兵将大军行至矣。”敌怒,批其颊,遂被害。城中闻光言,守益固。保保进攻不利,且惧大军至,乃引去。—《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七》

消息传回京师,朱元璋追赐其为怀远大将军,命葬于祖山神岭之东楼下山,又下诏将其配享于鸡笼山功臣庙。于光原本是徐寿辉的手下,因陈友谅弑主,这才转投朱元璋麾下。而在一代文宗宋濂亲自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同样透露了徐寿辉政权的真正国名:

会元政大乱,天下兵动,江东西化为盗区,分宁徐寿辉建伪号宋,都九江。—《怀远将军同知鹰扬卫亲军指挥使司事于光墓志铭》

王保保剧照

这就很奇怪了,因为宋濂本人就是《元史》的总裁官。他既然知道徐寿辉政权的国号是“宋”,为何会在《顺帝本纪》中将其记为“天完”?

早在朱元璋即位当年,为了体现自己的正统性,便下诏编修《元史》。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二月,左丞相李善长出任监修,宋濂、王袆出任总裁官,于南京天界寺正式开局编写《元史》。这次修史,基础史料是大将军徐达从元大都(今北京)缴获的元十三朝实录以及《经世大典》。

至当年八月,初稿《元史》编修完成,共有本纪三十七卷、志五十三卷、表六卷、传六十三卷,合计一百五十九卷。对于没有《实录》的末代皇帝庚申君妥懽帖睦尔,朱元璋派人到全国各地搜集材料之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二月重开史局,由宋濂等人负责继续编修。当年四月,妥懽帖睦尔在应昌崩殂,朱元璋为其上谥号曰“顺帝”,并于七月完成了《元史·顺帝本纪》的编修。至此合计二百十卷的《元史》正式大功告成。

换句话说,宋濂为于光写墓志铭在先,而为顺帝编修本纪在后,按理他不会写错徐寿辉政权的国号。但是我们要注意一点,明玉珍玄宫碑中将徐寿辉称帝的时间记为“庚寅年”,即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比《元史》的记载要早了一年。

朱元璋剧照

我们知道朱元璋在称帝之前,一直奉北方红巾军龙凤政权为正朔,而龙凤政权的国号也是宋。根据《元史》的记载,徐寿辉虽然第一个称帝,但是刘福通毕竟起义时间更早,所以龙凤政权在大义名分上并不吃亏。但是倘若徐寿辉起义时间也更早的话,那他岂非才是正朔?

朱元璋虽然在称帝后极力撇清自己和龙凤政权之间的关系,底下的臣子毕竟都对此事心知肚明,大家都跪拜过小明王的圣旨,这事瞒不住。要是龙凤政权连义军的正朔都保不住,那可太丢人了,不行,史书中必须就行遮掩。

于是乎徐寿辉的起义时间,从至正十年年底变成了至正十一年年底,而国号也从“宋”变成了“天完”。

结语:成王败寇,历史有时候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若是徐寿辉得了天下,那他自然是日月重开大宋天”的开国圣祖。无论是陈友谅还是明玉珍得了天下,徐寿辉之死或被美化或被揭露,但大宋的国号一定会被保留。

其实元朝监察御史彻彻帖木儿就曾指出一个事实,各地盗贼都以“亡宋故号以为口实”。也就是说大家都知道反元复宋极具号召力,作为当时势力最强的南方红巾军政权,徐寿辉又怎么会用一个莫名其妙的天完来作为国号呢?

至于明修《元史》,自然是要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这点本无可厚非。但是时至今日,如果我们某些专家还在言之凿凿地将徐寿辉政权称为“天完政权”,那就未免有些可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国名   至正   治平   政权   私货   国号   兰州   本纪   夹带   公元   皇帝   当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