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七庙:从秦二世改革宗庙制度,看秦朝至西汉宗庙制度的演进

引言

公元前221年,秦国一统六国,秦始皇成为古今中外第一位称皇帝的封建君主。

秦始皇的一生,注定是辉煌而令人铭记的一生。他带领秦国,励精图治,结束了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分裂的格局,完成了统一的大业。

而他更是在称帝后,创立了举世闻名,影响深远的治国方略,而其中有我们所熟知的,如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再比如“车同轨,书同文”,还有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和度量衡

然而在宗法方面,我们却所知甚少,宗法方面的方略是正式建立宗庙,并确立为秦朝的一项制度,即宗庙制度。这同样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雄才大略。

一、秦朝宗庙制度概述

宗庙祭祀,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商周王室建宗庙祭祀先祖,是对祖先的纪念、缅怀和崇尚,但一直以来,都只是一种礼制建制

而在秦国,这种对祖先的崇拜观念,在秦国臣民心中的地位却是很低的,秦人不重视祭祀先祖,也不倡导对祖先搞崇拜。

他们认为要想实现心中理想,就要不断地去开疆扩土,而不是去拜先祖求庇护。

但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之后,秦始皇开始正式的设立宗庙,传承祭祀先祖的传统,并且将宗庙祭祀建立成一种制度。

但这种祭祖传统的传承,宗庙制度的建立是出于维护其统治的目的。

秦始皇为后世历朝历代的皇帝立下了一项创举,开了生前就立庙的先河。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曾于始皇二十七年,为自己设立宗庙,将庙号称之为信宫。而在始皇二十八年,他又将其庙号更改为极庙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宣誓并强化皇帝的独尊地位和手中皇权的至高无上。

秦始皇还在全国范围之内设立县道庙。据岳麓秦简中记载:

“泰上皇祠庙在县道者”。

秦简中的“泰上皇祠”是被尊奉为“太上皇”,庄襄王的宗庙。

秦始皇在称帝后,曾下令在全国范围的县、道上设立“太上皇庙”,这也使得秦朝的县道庙,所达到的空间之广,数量之多,世所罕见。

他将秦大一统的丰功伟绩,通过立庙推及到了县、道等地方行政地区,渗透到了秦朝统治下的每一个角落。

想来他立庙的意图,是在试图让其统治之下的民众,始终对秦政权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

而“太上皇庙”也作为了中央介入到地方秩序的一种政治手段,这有利于证明,秦政权的建立,源自于其历代的先祖们,不懈的努力,也可借此来消弥,那些民众的故国情怀和对秦朝仇视的心理。

至秦二世时,便对宗庙制度进行改革。有史料记载,秦二世是杀掉自己的兄长谋夺的皇位,所以后世学者对此次宗庙改制的原因进行推测。

因为秦二世的皇位并不是正当的承继,而是弑兄所得,那他宗庙改革之举,可能是为了巩固其自身的统治地位,借以来论证他的皇权乃是正统。

秦二世的宗庙改制,将秦朝的宗庙祭祀体系一分为二,一个是旧体系,以“太上皇”庄襄公的宗庙为祖庙,受王公大臣的祭祀;

一个是以始皇庙为祖庙,受皇帝的祭祀,并且按照“天子七庙,亲尽秩毁”的原则来施行。

而这与后世发现的许多石刻碑文中,称颂秦始皇伟绩的史实相符合,也对后世皇帝宗庙祭祀的对象和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秦朝虽然灭亡了,但汉高祖刘邦在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朝宗庙制,在郡、国设立庙,与秦在县、道上立庙遥相呼应,使得秦汉在文化上的连接与断裂,在宗庙制度层面上,可谓是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二、西汉宗庙制度发展情况

西汉初期,“汉承亡秦之制”,昔有秦始皇在县、道设立“太上皇庙”,汉初有高祖刘邦也尊其父为“太上皇”。据《汉书·韦贤传》记载,高祖曾命令诸侯在其封地王都都设立“太上皇庙”。

而在汉惠帝之后,广立郡国庙,据《汉书·韦贤传》记载,在六十八个郡国地方行政区域,所设立的祖宗庙多达六百一十七所。

后世学者猜想,西汉初期存在许多异性的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广立郡国庙,有其明确的政治意图。

至元帝时,儒学已经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意识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了。

一直以来,儒家所推崇的是正统礼制,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周礼”

在当时,西汉的宗庙礼制与“周礼”中所记载的,却是大有径庭。

这让儒臣和推崇儒术的元帝,想要一改“秦制”,遵循“周礼”。于是,元帝颁布一道诏令,拉开了宗庙改制的序幕。

西汉发展至汉元帝时,国库已渐渐空虚了,而且时常还有天灾、人祸的发生,这让原本就优柔寡断,缺少治世之才的元帝头痛不已。

他经常省悟自身,他认为是因为自己的德行有亏,才会被上天惩戒,以致贻祸江山社稷。

元帝为祈求上天的谅解,便鼓励群臣畅所欲言,直言不讳地对他进行批评指正,而这时候,群臣中的儒臣们向元帝提出建议。

而据《《汉书·韦贤传》记载儒臣贡禹的奏言来看,儒臣建议是废除郡国庙,并依照“周礼”来制定宗庙迭毁制度。

汉元帝也同样认同儒臣的建议,因为自西汉的建国立庙至宣帝时,所设立的宗庙,从太上皇庙、高庙、孝文庙,直到皇考庙、宣帝庙,共有九庙,没有迭毁,也没有昭穆。

而每位皇帝都各立其庙,宗庙祭祀规模也日益扩展。而宗庙祭祀又是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体面完成的国之大事。

但依靠当时的财政是很难维持的。而通过废除郡国庙,确定宗庙迭毁制度,可以减少因祭祀先祖的巨资耗费,可以缓解当时国库的空虚,缓解当时捉襟见肘的财政压力。

在经过元帝的深思熟虑之后,制定了一套宗庙迭毁的方案,在方案中,他将高帝尊为太祖,将文帝尊为太宗,而他们的宗庙,世世代代不可以迁毁。

余下的各位皇帝各自再序昭穆,方案中还保留了皇考庙,但也不序昭穆。太上皇、惠帝则按“四世亲尽秩毁”原则,然后迁置于太庙中。

这样一来,西汉的宗庙便一共有七庙,即高帝庙、孝文庙、景帝庙、孝武庙、昭帝庙、皇考庙、宣帝庙。

这套方案,在各方面协调之下顺利地通过了,于是元帝便颁下诏令施行开来。

永光宗庙改制也暂时落下了它的帷幕。而后世评价这次宗庙制度改革,说它是在西汉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宗庙史上,都是占有着重要地位的一次改革。

汉成帝继位后,由于其不作为,致使外戚王氏的家族势力羽翼渐丰,而刘氏的宗亲却自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远离了权力的核心。

但因为成帝他没有子嗣,所以只好让自家侄子刘欣继位,也就是汉哀帝,哀帝继位后,便是想方设法地去恢复刘氏皇帝的权威。

哀帝先是尊奉他的父亲,陶恭王为恭皇宗,接着便就当时的宗庙迁毁制度进行改革。此次改革,将宗庙“四世亲尽秩毁”,改成“六世亲尽秩毁”

此举意图是为了扩大刘氏皇帝的亲庙范围。至此,西汉的宗庙由原来的七庙演变成了十一庙。也就是在原来“天子七庙”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元帝庙、成帝庙和恭皇庙,共计十一庙。

后来,哀帝逝世,外戚王氏家族开始疯狂地反扑,以致后来王莽篡汉。在王莽称帝后,他也进行宗庙改制,他把十一宗庙制又恢复成了七庙制。

而后世猜测王莽此举的目的,可能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树立威信,想要达到震慑刘家的效果。

三、秦朝、西汉时期宗庙制度对后世影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宗庙祭祀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同时也是较为混乱的时期。

在秦朝和西汉,宗庙制度几经变革,不断演进,它的发展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先是经历了秦始皇将宗庙制度确立下来,而后由秦二世进行宗庙制度改革,到西汉初期,实行“汉承亡秦之制”广立郡国庙。

到元帝永光宗庙改革,废除了郡国庙,实行宗庙迁毁制度,再到西汉末年实施十一庙制,不断地演进,逐渐地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宗庙制度体系。

而这一制度体系,对后世历朝历代的宗庙祭祀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

《左传》中曾有这样的记载:

“国之大者,唯祀与戎。”

意思是说,唯有祭祀与兵戎,才是国家大事,这也体现了宗庙制度所代表的祭祀文化,在封建社会体制中,是非常之重要的。

而这也是宗庙制度,在秦汉时期乃至后世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宗庙祭祀,表现出了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传承和文化特征。秦朝、西汉时期的宗庙制度,体现了其朝代鲜明而独特的魅力,对后世宗庙祭祀文化的传承、发展,影响深远。

在宗庙制度中蕴藏着丰富的祭祀文化,而这些祭祀文化同样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宗庙制度的演进变化,了解宗庙祭祀文化传承发展变化,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资料:

《汉书·韦贤传》

《后汉书》

《史记》

《宗庙考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宗庙   秦朝   西汉   周礼   秦国   制度   太上皇   先祖   祭祀   后世   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