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赣湘边纵队北二支队烽火岁月:五位游击队员的故事

热血青年奔赴五岭

戴甦,原名戴少曾,1923年3月生于贵州遵义。籍贯湖北云梦,书香世家,曾祖父为清朝进士,祖父为秀才,父亲师范学校毕业后在遵义任教,后又留法6年,以生物学博士学成归国在中山大学任教授。

戴少曾自幼受科学救国思想影响,读小学起便寄居武汉姑妈家,发奋读书,尤以数学见长。1936年考入湖北省立中学,再转省立实验中学,1938年5月因武汉沦陷停学回云梦乡下读一年多的私塾。1940年9月考入桂林汉民中学,1942年2月考取桂林徳智中学。课余时间,在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导师李嘉人组织的读书会中,学习马列主义书籍和党的地下刊物,逐渐确立起革命人生观与奋斗目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桂林汉民中学旧照

戴少曾受李嘉人的影响,逐渐走上革命道路。李嘉人是广东台山人,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后赴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卢沟桥事变后,毅然中断学业,回国参加抗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到桂林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发展党组织。

1944年6月,日军进攻广西桂林,军政当局下令疏散。德智中学接到疏散令后,组织师生向山区撤退,同学们彷徨苦恼。李嘉人召集全班同学话别,他勉励大家:“当前民族存亡时期,我们的心应和中华民族连在一起,生死与共……”之后他又唱起冼星海的《黄河怨》:“朋友!我们要打回老家去,老家已经太不成话了,谁没有妻子儿女,谁能忍受敌人的欺凌?亲爱的同胞们!……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 激昂的歌声在课室里回荡,听者动容,随之群情激愤,吼声如雷。同学们在他的感召下,振作起来。不久,一批批热血青年学生离开课堂,奔赴敌后游击区,拿起枪与日寇作战。当时读高二的戴少曾受感召后,即与9个同学,在李嘉人的安排介绍下,进入珠江纵队南三大队。当时,南三大队在戴耀率领下,活动在南海、三水一带,神出鬼没地开展游击战,狠狠打击日寇。

戴少曾进入部队时,改名戴甦,取“思想觉醒”为誌。不久,戴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文化教员、宣教干事、指导员。1945年2月,任珠江纵队铁鹰中队指导员。

1945年8月,戴甦所在的南三支队随珠江纵队司令员林锵云挺进粤北。抵达南雄后,与南雄县委特派员陈中夫所领导的南雄珠玑乡十二中队合编为“东江纵队粤北支队南雄大队”,主要在雄余、雄信公路一带收税。戴甦先任税站指导员,后任粤北支队手枪队指导员。东纵主力北撤后,戴甦主动请缨和戴耀带领的40余人一起,留在粤赣湘边坚持武装斗争,先在帽子峰脚下的芳坑隐蔽,出山后任雄庾信人民自救义勇队指导员,以油山为基础,向大塘、邓坊、乌迳等平原地区进军,从山区伸出平原。

当年粤赣边民众抗日的热情很高,有自己自发成立的自卫队,也有不满国民党军队不抵抗政策的下级军官带着小股士兵自己出来拉队伍的。抗战胜利了,这些散兵游勇般的队伍何去何从?其中为首的两支队伍杨奉璋部与何高部内已有地下党员暗地里做工作,他们表示坚决要求编入共产党的队伍。为扩大我党的武装力量,争取一切可争取的力量,游击队粤北指挥部决定接收这两支队伍。

1946年10月,父亲受领导指派,化名张密,只身一人来到油山杨奉璋的部队,对其进行改造与帮助。1947年4月,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成立后,杨奉璋部扩编为第六支队第三大队,杨被任命为大队长。之后部队又陆续派了几位同志对何高(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及属下做工作,成功地收编和改造了这些队伍,使部队又多了几位骁勇善战的军事指挥员和一批战士。电影《独立大队》便是以他们如何争取和改造土匪队伍的事迹为原型而创作的。

中共五岭地委成立后,1947年9月,戴甦在粤赣湘边人民解放总队第六支队第一大队任指导员,参加了新田拔点作战和袭击里东、珠玑等乡的敌人据点。这使南雄以北山、油山为中心的五岭根据地,扩展到了南雄东部平原地区。

1986年7月,参加北二支成立37周年大会,原北二支部分战友合影。摄于韶关。前左起:1苏权、3梁满、4黄涛、5杨武。后左起:1韩志佳、2戴甦、3周胜、4胡亨、6缪峰、7陈淑芬。

1948年8月,五岭武装从外线转内线作战后,总队长黄业率领机关和部队从湘南回到了南雄。派手枪队在雄余线上活动,向来往运输车辆合理收税,解决部队的给养,牵制了敌人,扩大政治影响,增强群众斗争信心。

同年11月,戴甦和周来率领50多名游击队,袭击了乌迳江口的县保安警察中队,不到20分钟就结束了战斗。这次共俘敌30余名,缴获轻机枪一挺,步枪32支,子弹1200多发和电话机一部。这是敌人“清剿”以来,游击队克复的第一个平原据点,也是解放总队在南雄地区由防御转为进攻的开始。

1948年12月,在刘建华、叶昌、戴耀的领导下,戴甦参加了邓坊里源上杨梅龙头山伏击作战,毙伤敌排长2名,士兵22名,俘敌连长以下官兵24名,缴获轻机枪一挺,长短枪27支,炮架一副,子弹1000多发,军用物资10余担及文件一箱。这是解放总队在反“清剿”斗争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转折点。

1949年3月,戴甦在粤赣湘边纵队北江二支队一团二营任政委。之后,参加了解放南雄、韶关战斗。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转战珠三角、粤北山区和剿匪战场,参加大小战斗40余次,眼睛曾被枪弹击碎石溅伤。韶关解放后,戴甦先任北江军分区11团1营教导员,后任北江军分区司令部协理员、华南军区独立第九团政治处副主任、粤西军区政治部文化科副科长、开平县人民武装部副政委、佛山军分区政治部群工科科长等。

1958年转业,在佛山地区党校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文革期间被批为资本主义学术权威,因李嘉人副省长受冲击而牵连,因“特务”、“国际间谍”等莫须有罪名进“牛栏”接受审查,而后到高明五七干部学校接受劳动改造。1972年3月任佛山地区师范学校主任。1978年平反后,任佛山科委办公室主任、佛山科协任副主席。1983年离休。

戴甦酷爱篆刻、书法,赠人篆刻作品无数。1994年逝世,享年73岁。

携手投身革命的杨氏兄弟

杨奉璋(1917-1982)原名杨泽云,南雄邓坊上湖村人,他家有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大哥杨泽贤,二哥杨泽霖,小弟杨泽桂后改名杨子江。1930年,因大哥、二哥参加土地革命,父亲于1932年被南雄国民党县政府逮捕杀害。全家不得不逃往江西大余、南康等地,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抗战爆发后,成年后的杨奉璋报名参军,随国民革命军开赴抗日前线,因作战英勇,后被提拔为连长。抗战胜利后,杨奉璋离开军队,返回故里,失业在家。

1945年9月,东纵北上南雄后,油山一带被开辟为游击区。他的二哥杨泽霖,被戴耀部队吸收为地下交通员,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被国民党军队抓住,枪杀于乌迳。杨奉璋的家乡邓坊上湖村,为土地革命时期油山游击区,革命活动活跃,常有红军游击队出没,杨奉璋从小深受革命思想影响,向往建设新中国。哥哥被杀后,杨奉璋下定决心豁了出去,与弟弟杨子江搞到八、九条枪后,招集了10多名好汉上山打游击。1946年1月,遇到刘建华后,要求加入部队被批准。此后,杨奉璋率部参加了戴耀队,次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奉璋曾任戴耀队第三大队长、北二支主力一团第二营副营长。参加了解放韶关的战斗。随后调往湖南剿匪,为正团级干部。后转业湖南邵阳地方工作。文革期间蒙冤。1976年从五七干校恢复工作,安排在邵东盐业仓库当保管员。1978年平反后,安排在邵东人民银行任副行长(仍未恢复到原职级)。1982年病逝。

杨奉璋在油山、乌迳、大余、信丰一带游击区留下很多传奇故事,他精干敏锐,英勇善战、身手敏捷,在游击队战友之间和当地民间都说他“跑得狗赢”。有一次他在上湖安湖村被敌人包围,只身一人双枪突围。杨奉璋夫妇同时参加革命,其妻雷精华在邵阳市肉联厂离休,1992年9月病逝。

图片来自网络△

杨子江(1924-2004),原名杨泽桂,南雄邓坊上湖村人,是杨奉璋的亲弟弟。1945年冬,为反抗国民党的血腥屠杀,他与哥哥杨奉璋一起,拉起一支十几个人的队伍,上山打游击,后编入东纵到南雄后的戴耀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游击分队长、中队长、武工组长。

1948年春,国民党大举进攻南雄游击区,占领了广大的平原地区,解放总队主力避敌锋芒,退入山区,在平原留下武工小分队,骚扰敌人,牵制敌人对山区的扫荡。梅岭武工队派杨子江去联络常备队骨干,在地处平原的延村组建了一支地下武装小队,发给他们10支长枪和1支手枪。成员有冯建刚、冯建祥等7人。延村地下武装小队有时集中行动,有时分散活动。多是夜间活动,天亮前回家掩蔽。他们经常出没于大塘、新田、庄田等附近的圩镇和敌人据点,散发传单,向敌军驻地放冷枪,或在洋油箱子里放鞭炮,以迷惑敌人,骚扰敌人,跟敌人打‘麻雀点’,打乱敌人的部署。很好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反扫荡斗争,这个小队后来发展到11人,编入杨奉璋大队。

1949年6月,杨子江任梅岭武工队武工组长,从事民运、武工、后勤、医院,建立农村组织等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杨子江任镇平乡乡长、南雄县公安局预审股长。五十年代蒙冤。1985年平反,落实政策,并在南雄县公安局离休。1991年7月,被公安部授予人民警察二级金盾荣誉章。2004年10月病逝。

护送伤病员撤离南雄的韦丘和李昭

1946年6月,东纵北撤时,南雄有30多名伤病员无法随军步行。粤北指挥部安排他们乘船走水路,前往深圳大鹏湾。东纵文艺干部李昭、韦丘以医务人员和中共代表身份进行护送。沿途他们与国民党押送宪兵班斗智斗勇,顺利完成任务,成功北撤到山东。

韦丘,生于1923年,广东清新县人。抗战爆发后,在清远中学读书的他参加抗日先锋队后入党,奉党的指示,打入国民党12集团军做党的地下工作,1945年回到东江根据地,随后北上抵达南雄。

李昭,女,生于1924年,广东三水县人。1937年李昭在广州读初中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加抗日先锋队,被党组织派往国民党12集团军做政工工作。1944年,接党的指示,撤回东江游击区,以后随东纵开抵南雄。

韦丘和李昭

在南雄至深圳走水路护送伤病员期间,韦丘和李昭经历生死相依的惊险历程,此后恋情从他俩心头萌发。1950年,一同回到广东的韦丘和李昭结婚,后来分别成长为广东知名人士。韦丘曾任《作品》杂志副主编、广东作家协会副主席等。李昭曾任岭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等。1996年,李昭因脑溢血突然辞世,享年72岁,韦丘甚为悲痛,写下《最后的情诗——悼念战友、爱妻李昭同志》:开春切肉,剁去一小截指头。十指连心痛啊!洗衣机的甩干桶,马达,烧坏了。生命停止运转?电视机,坏了修好。修好又坏了。再也看不见光色,听不见声音。接着,你便安详而去,再也不会回到我的身边,是巧合,还是征兆?泪眼模糊,心头剧痛。这倏忽而来的真实,怎能面对?此后,韦丘走出退休生活,在曾经战斗过的南雄及粤赣湘边地区广做公益事业。

那时韦丘战友何铭思将霍英东馈赠的亿元港币工作酬金成立了“铭源基金”,并委托韦丘管理。韦丘经得战友同意,基金重点支持当年东纵战斗过的粤赣湘边地区,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并提出了“红三角”概念。红三角,即粤赣湘边的韶关、赣州、郴州市之间的三角地区。

1996年,“铭源基金”率先在南雄开展助学行动。此后陆续分别捐资30万元,建设了油山平林铭源希望小学、全安密下水铭源希望小学。

1998年,在李昭工作过的珠玑中学捐资100万元,建“铭源楼”并设“奖教奖学金”,韦丘多次亲临学校颁奖。珠玑中学铭源楼联“铭记革命源流,培育时代珠玑”为韦丘亲拟。

1996年到2006年,铭源基金在红三角地区捐建小学33所、中学10所,大学2所,资金额超过1.5亿元。

2012年,韦丘在广州病逝,享年89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粤北   南雄   游击区   韶关   游击队员   珠玑   纵队   指导员   支队   烽火   大队   平原   部队   敌人   岁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