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探究隐于秦朝历史迷雾中“焚书坑儒”的真相

#历史开讲#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右上角“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真诚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大一统的秦王朝宣告成立,从此,“始皇帝”的时代正式开启。

秦的统一,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奠定了总基调。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的历朝历代,无论分裂多久,哪怕战乱百年,都必将归于统一。

统一的文字,为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扫清交流上的障碍,从而培育共同体意识。统一的度量衡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

在被后人歌颂丰功伟业的同时,秦始皇犯下的种种罪行也时时被后人审视。追求享受,大兴土木,阿房宫、长城、骊山陵墓道等都是秦始皇下令修建的。甚至建立庞大的军队,影响了农业的正常生产。

当然,最令人唾弃的莫过于“焚书坑儒”。后世议论秦朝兴亡与始皇功过,焚书坑儒都是必被提起的重大事件。

一、淳于越之谏与诸生之妖言

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分别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下令焚毁书籍,坑杀术士。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两者联系起来,合称为“焚书坑儒”。但其实,“焚书”和“坑儒”是两回事。它们发生的时间虽然一前一后,但背景各异,性质有别,打击的对象也不尽相同。

秦始皇统一天下、巩固政权的过程困难重重,其中各种势力暗流涌动,相互博弈。秦朝建立后独尊法家,然而依旧有不少标榜私学的人固执己见,互相勾结,反对国家的法律教令。

直到公元前213年,即秦始皇三十四年,这场矛盾被公开呈现在皇帝与朝臣之中。一次宴会上,淳于越,这个复古派的代表人物,要求废除郡县制,恢复分封制,并提出政治上的一切都要“师古”,否则国家无法长久。

秦始皇把他的意见交由群臣讨论,丞相李斯当即表示反对,表示历史是发展的, 上古三代已经过去了,又有什么值得效仿的呢?时代在前进,治理国家的方法也应该有所创新,儒生所谓的“不师今而学古”意见,对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

由此,李斯向秦始皇提出“史官非秦记皆烧之”等建议。具体来说,就是倘若有人交谈《尚书》、《诗经》相关的话题,发现后就要被斩首;倘若有人以古事、古书为例子,非议政事,则全家要被杀;法令颁布超过三十日后,倘若有人执意不烧,则要被脸上刺字,被发配去修长城。

为遏制住儒生及诸子在政治思想上制造的混乱局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付诸实践。大力禁止与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制度唱反调的异端邪说

这便是后来著名的“焚书”事件。

此令一出,引起了复古派儒生们的强烈不满。

在焚书令发出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和一些复古的儒生议论朝政,随意诽谤、污蔑君主。

卢生、侯生两人本是奉命给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方士,但由于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长生不老药却毫无音讯,引起了秦始皇的猜忌与怀疑。

卢生、侯生怕被治罪,便以攻为守,主动诋毁秦始皇“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秦始皇听后十分愤怒,下令将他们逮捕,严加拷问,牵扯了四百多人

这四百多人被秦始皇下令杀害, “坑儒”的惨剧,也就此酿成。

东汉王充亦指出, “燔《诗》、《书》,起淳于越之谏,坑儒士,起自诸生为妖言”。

二、从为帝王师到为君之臣

秦始皇焚书坑儒,作为历史上少有的暴政措施,背负上了千古骂名。但随着历史研究的进步,更为客观、更为多样化的观点也逐渐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焚书一事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合理性

早在秦孝公时期,商鞅便对儒家的诗书礼乐等深恶痛绝,更有传闻说他曾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而秦始皇焚书不过是守其传统,“古已有之, 于今为烈”而已。

而其合理性体现在,纵观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的历史,通过思想控制来加强中央政权是封建统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何一个统治者都懂得舆论控制的重要性,秦始皇也不例外。

而焚书,可以看作是秦国政权建立之初,为控制舆论巩固统治而做出的一种不成熟尝试。

简而言之,“焚书”的发生是秦维护统治的措施之一,是秦实行法治思想的结果,是秦历史发展的必然。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焚书对典籍造成的破坏也绝非毁灭性的。在执行命令的过程中,许多读书人将典籍藏起来,使其成功避免被烧掉的命运。

时至汉朝,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使这些蒙尘的史书典籍重现于世。

“伏生藏书”的典故便是佐证,秦始皇下令焚书时,伏生不忍心看先贤的智慧结晶灰飞烟灭,于是灵机一动,将书籍藏在屋壁中,经过战乱,到了汉朝建立的时候,伏生找到藏书,献于世。

且当时的所有书籍,政府中都有着完整的备份,即使是明令烧毁的,也不例外。若非公元前 206 年项羽焚毁咸阳秦的宫殿,三个月的大火将书籍付之一炬,这些经典或许能够流传下来。

而在坑儒一事上,诸多学者也对其做了考究与推测。

“坑儒”,在清以前是肯定的,但到了清代,有学者对“坑儒”提出种种质疑。

有观点认为,“坑儒”并不是真正的坑杀,而是坑陷,秦始皇坑儒,只是设了陷阱来杀人,并不是真的挖土坑来杀人。当然,另外有一说,今陕西省临潼西南部五里处,有一狭长山谷,名曰“坑儒谷”,秦始皇曾召儒士书生来此,命人推下土石,将儒士书生压死。

在“坑儒”的对象上,主要围绕着是不是儒生进行的,大部分学者从“坑儒”的原因和“坑儒”后儒生的情况分析,得出秦坑杀的不是儒生的结论,准确是说坑杀的应当是术士方士,亦或二者兼有。

秦始皇重视儒生,让他们职博士、掌典籍、制礼乐, 还能参加朝议, 实行“尊赐之甚厚”的优待政策。后世为何会称秦始皇坑“儒生”,因为扶苏劝始皇不要坑杀诸生,说诸生都是学习孔子的,以至于让后人误以为始皇坑杀的是儒生。

对于“坑儒”的人数,更是“其数不一,可弗深考而”,被坑杀儒生的数量有四百六十余人和二百四十余人、七百余人等多种说法。

总之,对于焚书一事,史学界达成的共识较多,而在坑儒一事上,则众说纷纭。由于时间久远,存世的史料不多,故而无法得出统一结论。

但两者的共同之处,就是揭示了士人与政权的关系开始转变,从相互认可、以礼相待到用权力强迫其顺从。士人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为帝王师”,渐渐转变为专制帝制内的“为君之臣”。

三、中国之弱,罪在赢秦焚书坑儒

秦始皇本想借焚书坑儒愚天下黎民,保万世江山,却不料“坑灰未冷山东乱”,距秦始皇坑 儒仅四年,秦始皇梦想要“传至万世”的基业便烟消云散了。

从短期来看,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在当时特有的背景下,严重打击了妄想篡权复辟的反动势力,使得秦王朝内部再没有一个儒生敢公开 “以古非今”,反对国家政令,反对郡县制,藐视中央集权制度,的确是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封建统治

但从长期来看,它却加速了秦的灭亡,与最开始” 保万世江山”的初衷相背离。

究其原因,正是焚书坑儒引起了士人群体与统治者的离心离德。典籍被破坏、读书人被剥夺生命,这是文人群体心中难言的痛。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群士人群体,他们把推翻秦的暴政作为自身的使命。

太平之时,迫于君主的权威,只敢以沉默反抗,但一旦局势动荡,他们内心被压抑的仇恨便被激发出来,为复仇拼死一搏。

秦朝后期,陈胜吴广起义,大量儒生积极投入其中,使得陈胜吴广等平民出身的人,迅速建立自己的政权。如孔子后裔孔鲋就是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率一批儒家人士携带孔门礼器投靠陈胜,积极参加反秦斗争,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

可以说,焚书坑儒造成士人群体的集体不满和反抗,是秦王朝灭亡的重要诱因之一

而将焚书坑儒放置于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它贻害无穷。

焚书造成了后世文化传承上的断裂和混乱。大量古代典籍被破坏,乃至到汉代出现了大量的伪书,一种书籍又往往有多种版本,人们不知所从,造成了学术思想上的混乱局面。

焚书坑儒亦成为中国思想专制的源头。焚书坑儒中所体现的愚民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对后世影响巨大。

之后的部分朝代也出现过与焚书坑儒相类似的行为,无论是销毁的书籍还是被杀害的读书人,其数量规模相比秦始皇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清代大兴文字狱,在编撰《四库全书》时,倘若见到诋毁清朝的书籍,一律销毁,甚至许多无关政治的书籍,也被列在其中,难逃厄运。

此外,但凡文人的诗文作品稍微引起了统治者的不满,便会被按上莫须有的罪名,遭受牢狱之灾,动不动就株连几十上百人。从如此种种野蛮专制、不尊重文化的行为中,可以窥见千年前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子。

有学者提出“中国之弱,罪在赢秦焚书坑儒,变先王之道,以愚黔首……笼络英俊千余年,无敢或改” ,认为秦“焚书坑儒”开了后世统治者在思想上对人们进行专制的先河,是中国贫弱的根本源头。

结语: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王朝仅仅经历了短短的两代就宣告灭亡,引起了后世学者们的大量关注。而在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分析中,最典型的例证则莫过于“焚书坑儒”。

两千多年来,对于这一事件的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但无论如何,这是中华文明经历的首次浩劫,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千古悲剧。

这一劫难给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历代哲人墨客,亦将反思这一人类历史悲剧,作为上下求索的哲学命题。

参考文献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李斯列传》

《史记·儒林列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焚书坑儒   秦王   史记   史官   儒生   士人   秦朝   典籍   公元前   后世   迷雾   中国   真相   书籍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