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元一杯的县城咖啡”变成热门话题的背后

近日,“35元一杯的县城咖啡”成为网络热词。一些观点认为,县城消费者经济负担相对较小,有钱有闲,一杯35元的咖啡能够满足他们对潮流生活方式的追求,人们还是愿意去为此买单的。也有人认为,咖啡店开在县城不接地气,听起来也“消费不起”。

“35元一杯的县城咖啡”变成热门话题的背后,是近年来县城咖啡的异军突起。仅2022年下半年,一些县城的咖啡店数量翻了一番。事实上,县城咖啡并非每一杯定价都高达35元。早在五年前,就有平价咖啡品牌进驻各地县城,以不到10元的均价招徕了大量消费者。低价咖啡背靠连锁品牌,成为类似奶茶的饮品新选择。过去,县城的青少年会在校门口买一杯咖啡味的奶茶,现在,他们又多了一个选择——奶茶味的咖啡。

“咖啡”与“县城”,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全新的消费蓝图。咖啡最早作为“摩登生活”的一种符号,成为不少写字楼白领生活中的刚需。面临快节奏和高压力,这一人群选择咖啡的主要原因是“提神醒脑”,也因为喝久了戒不掉“心理依赖”。悠闲的县城生活中,人们没有忙碌到需要咖啡来提神,运营咖啡馆缺少“刚需”基础,但是,对于大部分县城消费者而言,咖啡是个新鲜话题,依靠好奇心驱使的消费,促使县城咖啡市场出现“井喷”态势。

连锁品牌只是县城“咖啡宇宙”的一部分,近两年,县城里还兴起了不少独立咖啡馆,装修精美,主打“现磨”“手冲”,面向咖啡爱好者,更面向有场景需求的人群。在不少县城咖啡店店主的经历中,消费者并不看重咖啡豆的品种,更不在意工艺和机器。他们更在意的是一个可以坐下来休息、聊天的安静空间,咖啡馆负责提供社交空间,有相亲和约会需求的年轻人、享受小资生活的时髦青年成为县城咖啡馆的消费主力,坐一下午聊聊天,成了一种新潮的生活方式。《场景革命》中曾提到实物消费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场景消费:“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处的场景,以及场景中浸润的情绪。”

喝咖啡的生活方式成为时髦后,更是让县城咖啡馆晋升为新兴“打卡圣地”。走进县城咖啡馆,除了装修精美的吧台、桌椅,还有绿植、老式唱片机、装饰画等,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视频和文案中,咖啡馆代表艺术性和生活品位,由此吸引网友前来打卡消费。

让咖啡文化根植县城,是县城咖啡长久发展的必由之路。春节期间,不少县城咖啡馆都遇到了爆单的情况,有咖啡店的订单量从平时的100单翻了一番,单日营业额接近2万元。究其原因,不少年轻人从外地回乡过年,将一二线城市的消费习惯带回县城。春节消费高峰期过后,大部分咖啡店的营业额又回到不温不火的状态。从这一现象中,不难看出县城咖啡面临的尴尬局面——消费者难以形成长久的消费习惯,依然是大中城市的延伸。

为此,一些店主开始深耕社交平台,延续场景消费的思路,为消费者打造安静舒适的办公、聊天环境,持续提升咖啡馆的吸引力。也有心怀热情的咖啡店店主在咖啡文化的推广上打开思路,一杯咖啡的背后,咖啡豆的产地、打磨咖啡的机器、咖啡师积淀的手艺共同构筑了当下的咖啡文化,作为县城咖啡的传播者,他们坚守咖啡品质,让有兴趣的顾客随时可以喝到优质咖啡,面对顾客的探索欲,随时给出耐心的科普。在咖啡文化的宣传推广上下足功夫,有利于县城咖啡留住客人,留住这种新潮的消费习惯。(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臻儒 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县城   新潮   咖啡   生活方式   咖啡店   咖啡馆   热门话题   奶茶   社交   场景   消费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