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完善,是唐朝发展变化的缩影

引言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官僚机构作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它在影响历史走向的同时,也在受历史影响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演变着。从秦汉时期中央行政的宰相制度,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到隋唐形成了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主的三省六部制。

这一封建统治者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时期过程,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僚制度逐渐完备化以及历史文化积淀的一种体现。从文化发展和制度变迁的角度看,它极具历史进步性,对后世有着极深的影响。

一、通过对秦汉时期以来的官僚制度的继承和演变,唐朝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一)秦汉时期宰相制度的形成及演变

自秦朝以来的封建统治中,历朝历代统治者信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而宰相则“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封建官僚体系里的最高官职。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到汉代初期,丞相一职身居高位,在封建官僚体系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甚至能左右着历史的走向,例如大家都熟悉的沙丘宫变。在秦始皇东巡沙丘意外暴病后,丞相李斯伪造秦始皇诏书,选立胡亥为秦二世,逼死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在更改秦朝命运的同时也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加强皇权,行政中枢除丞相一职外,汉武帝设立了侍中和给事中等职,丞相再也不能独揽大权。除此之外,汉武帝还启用宦官掌尚书一职,在后期统治者出于加强皇权的目的下,官僚制度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改革,丞相的职权得到进一步的分化,由三公共同行使宰相职权,免去了单人揽权的弊病。

(二)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汲取了西汉后期权臣当政的教训,进一步的加强皇权,设立太尉、司徒和司空三职,称为三公。三公共同行使丞相职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臣的形成,加强了皇权的统治。

魏晋以来,尚书机构成为省,参赞机要的职权开始移交于中书和门下两个机构,尚书只执行政务。三公逐渐变为一种名门望族的称号,没有实际权力。此后丞相一职与三公交替出现,成为权臣笼络天下人心建立新朝的不可缺少之位,像曹操、司马昭、隋文帝等人都是经由此登上王位的。

南北朝时期,行政中枢官僚体制虽然总体承袭于魏晋,但真正行使丞相职权的是中书监、令和侍中,三公只是名义上的宰相。中书机构在南北朝时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专门负责掌管起草颁布文书诏命职权。为了防范中书省垄断制定皇帝诏令的权力,门下省具备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令进行审议和纠正缺漏的权力。

隋文帝建立隋朝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在前朝历代官僚体制的基础上,制定了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集权措施,大部分都是继承隋朝而来。三省作为执掌封建行政中枢的权力机构,在隋朝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二、三省六部制不断发展完善到后期逐渐废弛、失去作用的整个过程,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反映和必然结果

(一)三省六部各个部门的功能和职权

三省六部制,是唐王朝统治者维持其上令下达的核心制度,也是整个王朝能迸发其强大功能和力量的关键所在。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力机构,尚书、门下和中书三省是维持最高统治命令意志和确保下属百官贯彻执行的关键枢纽。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秉承皇帝意志,负责颁布命令,掌管国家机要大事。来自全国各地的上表陈奏和文武百官的罢黜任免以及边疆等军国大事,都由中书省负责审理并为皇帝起草颁布诏令。

门下省则是审议机构,和中书省共同执掌朝廷机要,具有封驳职权,专门针对中书省起草的诏令文书和签署的奏章进行审查,在此过程中如有不当之处,可以给予驳回奏还。

尚书省则是执行机构,作为最高行政机关,负责贯彻落实皇帝的旨意,执行各项命令。为了使全国各地命令通行,尚书省下面另外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六部的设立使得来自中央的命令得到更好的执行。

六部中各个部门都设有尚书一职,侍郎一人或者两人。各部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职权,其中吏部负责主管天下官吏的选拔任免和其政绩的赏罚考核,户部负责主管全国各地的田户赋税,是中央财政来源的关键所在。礼部负责国家礼仪制度、教化天下万民以及皇族祭祀,兵部负责军政大事、选拔武官和边疆军务,刑部负责国家刑法的制定和实施,工部则负责主管国家工程建设、兴修水利和屯田等。

(二)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发展完善和废弛

唐朝初期三省六部制的不断发展完善,是封建统治者加强巩固皇权的过程,中枢三部门职权的稳定发挥,逐步造成了唐朝的稳定和兴盛。作为千古一帝,唐太宗尤其重视中枢三省的相互配合与牵制,极其擅于驾驭控制三省部门。对于中书省起草的诏书,他时刻强调门下省须认真审核无误后方可颁布交于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对于皇命诏书,必须贯彻落实。基于此,才有了名传千古的“贞观之治”。

从根源上来看,三省六部的各项权力和职责都是皇帝授予的,他们最终都只对皇帝负责。随着封建阶级统治集团内部斗争需求的不断发展,三省六部制在唐中后期也不断发生了变化。

到唐高宗时,他为了摆脱先朝旧臣的束缚控制,朴射这一职权位不断得到提升,与此对应的是中书和门下二省职权得到削减。到了武后时期,中书和门下二省职权每况愈下,诏书渐渐不经二省起草颁布。

唐玄宗初期励精图治,不断加强恢复三省的职权,三省六部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以至于开创了“开元盛世”。但到了后期,玄宗怠于政事,沉迷享乐,三省六部制受到严重破坏,从此唐朝开始进入到由盛转衰的时期。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大减,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破坏,随着地方割据势力的迅速壮大,上令不通下令不行,逐渐成为唐朝晚期的常态,三省六部制也逐渐废弛,再也难以发挥出其先前的强大功能。以至于等到朱梁代唐形成分裂时,三省六部制也名存实亡,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新的历史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作为唐朝统治者维持其统治的核心制度,它的运转正常与否决定着国家是否能稳定发展与长治久安。所以,一套良好稳定的官僚制度是维持国家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

三、三省六部制不仅在唐朝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极深的影响与借鉴意义

(一)三省六部制使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得到最大发挥,加强巩固了皇权的统治

纵观整个历史的发展,王朝的兴盛更迭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旋律,一幅唯美瑰丽的历史画卷在围绕君权和相权的斗争中徐徐展开,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从根源上说,三省六部制是隋唐封建君主们汲取了前朝历代权臣当政的教训而形成的产物,是封建君主们对相权削弱分化的制度,更是封建君主们加强巩固皇权、提升行政效率和维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三省制是封建社会由独相制朝集体宰相制度演变的体现,三省各司其职,行政三分,相互监督的同时又相辅相成,在发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佳状态的同时,形成了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美景,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二)三省六部制对后世的影响和借鉴

古往今来,中枢行政制度具备普遍的历史继承性,中国历朝历代的制度对如今社会依旧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与借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也不例外。

三省六部制的政事堂集体议政制度,集体决策后又反复论证,避免失误,部门协同机制打通了各部门之间的边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推动着国家机器平稳运行的同时又因为有着合理的权力制衡自上而下有效监督的存在,使得各项命令贯彻落实的效率得到提升,这种科学性的机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借鉴。

参考书籍:

《资治通鉴》

《旧唐书》

《后汉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唐朝   中书省   皇权   丞相   尚书   职权   缩影   官僚   封建   时期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