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领导为什么讨厌你,资治通鉴的职场学

领导为什么讨厌你? 命题有点大,尽量从几个角度聊下去,但是要做到面面俱到,那肯定是不可能滴……

本篇出场人物:王恢、李广、李陵、司马迁 ,下面开始。

在依靠和亲维持了六十多年的相对稳定后,西汉与匈奴终于开战了。

战能够打起来,当时的大行令王恢(大行令,在秦朝的时候时掌少数民族事务,汉以后,掌交际礼仪,朝聘宾客及使命往来等)出了大力气。正是在他的不断撺掇下,汉武帝发布了出兵的诏令。

但后面的剧情发展很窝心,结局也比较糟:

当时汉朝人设了一个局,在马邑这个地方埋伏了三十万人,准备把匈奴人骗来然后包饺子。结果事情败露了,而且败露的特别没水平:匈奴人走到马邑,觉得安静得异常,就抓了个尉吏(大约相当于当地的民兵主管)来问,一问就露馅了。

这还不算,眼瞅着匈奴人要撤,王恢居然什么都没干,就带着三万人在匈奴人撤退的路上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走。

回来之后,王恢狡辩说,我是为了陛下保存这三万人。

汉武帝很生气,领导最讨厌这样的下属了:

你撺掇出来的这么一事儿,搞砸了以后,自己居然还偷偷摸摸的溜了回来!你怎么还好意思回来!你还不如死在那里呢!

王恢很郁闷,不过以他的智商水平,郁闷就对了。他也不想想,汉武帝可不是那么容易糊弄的主儿,怎么凭他一张破嘴就能说得动出兵?

归根结底,其实和匈奴开战本来就是汉武帝自己内心自己的想法,只不过和亲是祖宗定下来的规矩,自己不好出面变更而已。

恰好这时候王恢就上线了。这就好比领导正想着睡觉呢,王恢这个没水平的货抱着个枕头就冲了上来,还自以为猜对了领导的心思,洋洋自得。但你也不想想,领导这时候该睡觉么?

结果领导用你这个破枕头不仅没睡好,还弄了一落枕。他不找你麻烦找谁麻烦?难道还怪自己不应该睡觉么?

但不管怎么说,汉朝和匈奴就这么结束和亲局面,打了起来。

汉匈全面开战之后,有一个人感到格外的振奋兴奋以及亢奋,这个人就是李广。

李广的主要事迹都发生在武帝年间,但其实早在汉武帝的爷爷——汉文帝那里,他就已经出了大名。

传说汉文帝看过李广的武艺表演,并且很感慨的做了评论:可惜你生在了和平年代,要是生在高祖的那个乱世,“万户侯何足道哉!”

你看,任何事情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当我们庆幸自己活在和平年代的时候,总有人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一定要跟人干架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所以,一直感慨自己生不逢时的李广在等到了这一波战争机会后,非常振奋,他觉得自己要有用武之地了!

可是我们高中都被背诵过名篇 《滕王阁序》嘛,里面有这么一句剧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虽然包括汉文帝在内的所有人对李广都极度看好;虽然匈奴人尊李广为“飞将军”,避而走之。但是,终其一生,李广都没能封侯。

为什么? 没有战功。

是的,李广没有战功。

因为他虽然一直跟着大将军卫青在征伐匈奴,但他几乎每次都不随大伙儿一块行动,而是独领一军,号称“策应”。

这事儿就很尴尬了,你带着一小撮人,碰到人少了没功劳,遇上人多了又不敢打。而且茫茫大草原,又没有GPS什么的,经常是带人出去绕个圈就回来了——找不到匈奴人呗。

那为什么大家都不带李广玩呢?

我们从司马迁在《史记·李广列传》里记录的两个小片段来找答案。

片段一:

当时李广和一个叫程不识的将军齐名,但两人带兵方法差别很大。

程不识带兵纪律严明,每天操练不说,一旦出征安营扎寨必求稳妥,连档案材料都整理得井井有条。但李广却不一样。他出征以后很少不约束部下,安营扎寨也没有一定之规,一般都是住下来以后士兵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档案工作也做得也不好。

两相之下,士兵们当然喜欢跟着李将军混了,但是总帅卫青大将军的心里就不爽了:你搞成这样,别的将军怎么带兵?他们会有想法的!你倒是能力超群,兵想怎么带就怎么带,仗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但我也不能指望您一个人打匈奴呀。如果你是一军统帅,这样未尝不可,但你只是一个方面之将,这样做就很有问题了!您资格老,我说不得,那您就自己一个人玩儿吧!

片段二:

有一次,李广打败仗被罢官了。有一天出城打猎,回来晚了,城门已经关了,他就在城下叫门,说我是“故李将军”,城楼上的人霸陵尉打量了他两眼,说,现将军来了也不开门,何况你一“故”的,哪凉快哪待着去!

城门下面就很凉快,李将军就窝在那里吹了一晚上风。

隔了不久,皇上又一次征召李广,任命他为右北平太守,负责正面抗击匈奴。皇上首先说了一大堆职位很重要,责任很重大,前途很光明的话,然后问李广,那你对组织有什么要求没有?有没有什么需要组织帮你解决的困难?

有!

李广很认真的说,我要霸陵尉和我一起去。

皇上皱了皱眉,什么也没说,同意了。

到了军里,李广第一件事就是把霸陵尉杀了。

您说这事皇上知道吗?肯定是知道的。那皇上会怎么想?我觉得吧,肯定不会是认为李广恩怨分明,嫉恶如仇。

所以李广这个人,于大军全局统筹,于个人胸襟私德,都是不讨喜的。大家不带他玩儿,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时间久了,就出现了上文提到的尴尬一幕:自己玩儿就没有战功,没有战功就封不了侯。

到了后来,李广封不了侯这事儿都成了朝廷的难题了,可皇上也不能说看你可怜就给你封一个呀,这又不是奥斯卡颁终身成就奖。(小李子登场:别看我,我已经拿到了小金人了哦哈哈哈哈哈~~~)

李广自己对于这事儿,也是越想越生气:

我在上谷当太守,正面防御匈奴人的时候,卫青可能还没生呢!现在人家都是大将军了,军委 ,封长平侯,我还什么都不是!

还有霍去病,26岁去世的时候已经封冠军侯,骠骑将军,军委副了,我还什么都不是!

更别提以前自己手下的一些小喽啰,一个个也都封侯了,我还什、么、都、不、是!

因此,到了最后一次出征的时候,李广觉得,这是人生的最后一搏了,一定要拼尽全力!不然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他和皇上嚷嚷,这次一定要做前锋。

皇上觉得李广年纪太大了,其实连出征都不想让他去的,但经不住他再三再三再三的恳求,也就同意了。

但在背后,皇上还是不放心,悄悄的和卫青交代:李广这个人哦,运气不大好,你可不要让他和单于对敌。

卫青照做了,这让李将军很生气。一怒之下,他自己带兵就出征了。

结果真的就出事了。

李广带着人走了,出去转了一圈,连匈奴人的影子都没看到,转到主力后面去了。

可卫青这边却和匈奴人来了个正面遭遇。卫青和匈奴人打了一仗,匈奴人看势头不对,提脚就溜了。

漠漠荒原,敌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事儿很严重,这意味着大军此次劳民伤财的出征,就一点战果都没有了。

大伙在回来的路上,才碰到了李广。所以说,皇上他老人家高瞻远瞩啊,李广的运气果然不好。

因为贻误战机,李广被下了狱。60多岁的老人,出身将门,一生戎马,不仅没有建功封侯,反而还在这把年纪被投下大牢,李广自觉不堪受辱,就选择了自杀。

武帝依旧很生气,但李广已经死了,也就没有再追究了。

一 晃 时 间 过 去 了 很 多 年

很多年后,打匈奴人的事已经由贰师将军李广利在负责了。

李广利和李广可没什么关系,这位是“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的李夫人的长兄,咱们的大舅哥~~~

又一次,李广利要出征了。这时候,一个年轻人跑到了武帝的面前,说,我,自请出征!

这个年轻人,就是李广的孙子——李陵。

看着他跪在面前,皇上觉得这一幕依稀眼熟。想来想去,终于想起当年的事来了,于是没好气的说,不许去!结果李陵也是个犟渣,说我就要去!皇上说没兵了。李陵说那我就带自己的五千人马去!

结果呢,看过《大汉天子》的童鞋们都知道,又是很惨,五千人马一去不复返,死的死,降的降。

在这样一个时刻,司马迁站了出来。

他冷静的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他说:

“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但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后来的事,基本上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了:

司马迁被投入大狱,酷刑折磨。

一年后,司马迁又惨受宫刑,至亲被杀。

做学生的时候,每每读到司马迁这一段,我都觉得汉武帝蛮横无理,残暴不仁。

等在职场漂了几年,回过头来再来看司马迁、看这几个小故事,我却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

领导为什么讨厌你?

原因有很多,像王恢那样主动生事,然后又把事情搞砸了的人,会被讨厌。

像李广那样,在领导面前显得鼠肚鸡肠的人,会被讨厌。

当然,李广让人讨厌的地方还不止这一处:仗着自己能力出众就特立独行,会被讨厌;不听工作安排调度,擅自做主,也会被讨厌。

而司马迁,则是在领导生气的时候,讲了真话,所以被讨厌。

汉武帝未必认为司马迁说的不对,但是如果认可司马迁说的对,那就意味着他自己错了。假如司马迁碰到的是汉文帝,那汉文帝可能也就低这个头了。可这是汉武帝,他不是一个谦逊的皇帝。

这样的领导我们当然不会喜欢,但让人无奈的是,我们碰到的领导,大多数却是像汉武帝这样的。所以你讲真话,尤其是那些必须让领导承认错误的真话,肯定会被讨厌。

但是!

在说了这么些负能量之后,在本篇的最后,我但就是这样一个忍辱偷生,在活着的时候“没世无闻”的残躯之人,却为后世留下了“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记》。

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奠定了其后两千余年中国史家的典范。

这部伟大的作品,真正做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书中,司马迁加入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但却并不因为自己的好恶而损害客观。

就像对李广,司马迁自己是很崇敬的,《李广列传》是《史记》中是少见的长文,长到都有点不可思议。同时期的名将,包括卫青、霍去病这种在大汉王朝的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名将,在《史记》里都是合传,加起来的字数还没有李广一个人的独传多。

但在这篇传中,司马迁却没有仅仅只描绘李广的无双才气,而是一样直书了他的小肚鸡肠,行事放肆。

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司马迁和司马光可能是差不多的,都是以写史书名垂青史。

但其实,在各自的时空里,两人的地位境遇截然不同。

司马光在世时,是宋朝反对王安石新法的旗帜性人物,为此隐退洛阳十五年,但声望却丝毫无减,最终还以首相之职复出。

司马迁汉武帝时期,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汉书》里,关于他的事迹寥寥,甚至都不知其确切卒年。

但就是这样一个忍辱偷生,在活着的时候“没世无闻”的残躯之人,却为后世留下了“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记》。

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奠定了其后两千余年中国史家的典范。

这部伟大的作品,真正做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书中,司马迁加入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但却并不因为自己的好恶而损害客观。

就像对李广,司马迁自己是很崇敬的,《李广列传》是《史记》中是少见的长文,长到都有点不可思议。同时期的名将,包括卫青、霍去病这种在大汉王朝的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名将,在《史记》里都是合传,加起来的字数还没有李广一个人的独传多。

但在这篇传中,司马迁却没有仅仅只描绘李广的无双才气,而是一样直书了他的小肚鸡肠,行事放肆。

所以呀,各位同志觉得,司马迁难道真的不懂得祸从口出,趋利避害吗?

不要忘了我前面讲到的“任安”的故事。当时,司马迁在面对任安临死前的请求时,可是冷静的选择了拒绝的。

因此,当他站在激昂谴责的群臣中,为李陵做辩护的时候,会不知道为什么别人都不愿意为李陵说话,会不知道自己将招来怎样的后果吗?

他都知道,他知道原因,也知道后果。半生承家学、游四海,研究了一辈子的帝王将相,他比我们都懂得多,知道什么话领导喜欢听,什么话不喜欢听。

但他依然还是说了,大殿之上,为了他心中的正义,为了他对李氏家族的敬仰,为了他作为一个史家,应该让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执著。

我才疏学浅,无法用更为漂亮的语言来形容司马迁的高大。但在一千多年以后,文天祥将死之时写的那首诗,或许是对司马迁这种浩然之气的最好形容:

天地有正气,杂然禀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 · 《正气歌》

可话又说回来了,当你面对司马迁的那种选择时,你会怎么办?

有时候在良知和现实之间,选择真的很需要勇气。

我的底线,是在不能为善的时候,也不要为恶。

自勉,也与大家共勉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史记   讨厌   领导   史家   战功   资治通鉴   汉武帝   匈奴   名将   皇上   将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