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北方政治形势及河东地区政权更迭,是怎样的?

文|柳治国聊古今

编辑|柳治国聊古今

唐末五代,中国正值多事之秋。唐僖宗时期,突如其来的“黄巢之乱”使摇摇欲坠的唐王朝再经磨难。

黄巢打破了藩镇之间的平衡状态各镇节帅纷纷自立,一时间,英雄辈出、战火频频

经过激烈的兼并战争,在我国北方形成了几个较大的政治集团,黄河中下游地区相继出现了短暂的统一局面,历史的车轮步入了五代时期。

唐末五代的“河东地区”。相继出现了李氏沙陀晋政权、石敬塘和刘知远藩镇势力、北汉政权。

沙陀晋凭借河东与诸镇角逐,在与后梁对抗的过程中灭梁建唐,成功从地方割据势力转型为北方统一王朝

尔后,石敬塘、刘知远二人皆以河东为根据南下窃取国作,建号称尊。

后汉灭亡之后,刘氏北汉自立河东,对抗后周、北宋。五代之中的后唐、后晋、后汉皆以河东为根据,南下夺取帝业,建号称尊,北汉亦凭借河东割据一方

由此看来,“河东地区”无疑是当时北方的“龙兴之地”

“河东现象”、“皇权旁的山西”等术语被用来形容五代时期河东在北方历史演进中的重要性,在学界形成了“一时河东”的研究热潮

由此看来,“河东地区”无疑是左右当时北方政局发展与变动的重要区域之一。

以河东节度使辖区为本题研究的基准地域,首先考虑的是该区在唐末五代北方占有重要地位

节度使辖区在唐中后期,尤其是黄巢之乱后,形式上发生了从“藩镇”到“割据势力”的重要转变

其次,在唐末五代,河东政权虽更迭不断,但河东节度使辖域基本上变化不大,而辖区的最重要空间组成则为“一府八州”

“河东地区”在空间上具备了相对稳定性的特征,这点对探析该区的军事地理问题相当有利。

唐末五代北方政治形势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形成了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践扈的局面,但就全国而言并非一職而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态势。

张国刚先生认为不能以藩镇割据简单看待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并指出唐代藩镇割据实际存在四种类型,即河朔型(割据型)、中原型(防遏型)、边疆型(御边型)、东南型(财源型)。

河东镇是防遏河北叛乱的重要力量之一,唐僖宗乾符二年,突如其来的“黄巢之乱”,让这个久历风雨的王朝再经磨难

自此之后,历史相继步入了唐末藩镇混战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型藩镇是林立在唐王朝与河朔骄藩之间的主要屏障,它无疑是制约河北骄藩悍镇的重要力量。

黄巢之乱打破了藩镇之间的平衡状态,以前的防遏型藩镇也纷纷割据自立

自此以后,藩镇混战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军阀节帅之间时常进行着兼并战争,藩镇割据态势正式形成

这就是欧阳修所谓的唐王朝“自僖、昭以来,日益割裂”的局面。

到了天祐年间,经过诸藩之间的兼并,形成了一些较大的割据势力。此时的天下俨然是一副藩镇割据自立的样子。

时至五代后梁初期,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恶化,此时“天下别为十一国,南有吴、浙、荆、湖、闽、汉,西有岐、蜀,北有燕、晋,而朱氏所有七十八州为梁”。

在当时北方地区除了后梁王朝以外,还存在着盘蹈于秦西的李茂贞势力、割据河东的沙陀晋及幽州方面的刘守光三个较大的政权。

在河北地区存在着镇州王铭、定州王处直、魏博罗氏等老牌藩镇势力及河中、定难等镇,河北诸镇的地域虽不甚大,但其有世袭罔替、自缮兵赋的政治特点,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这些较小的藩镇位于梁、晋、岐、幽四个政权之间,节帅往往为求得自保,在政治上常持大镇两端,择利害而从。

后唐庄宗末年,契丹开始频频南下,并影响着五代北方地区统一王朝政权的更迭。

石敬塘借助契丹的力量,在晋阳大败后唐张敬达部大军之后,南下灭掉后唐建立后晋政权。

刘知远坐镇河东时期,趁着契丹灭后晋北归之机,窃取了后晋国梓,建立后汉政权。

后周时期,北汉政权也是依靠契丹的力量对抗柴氏王朝。五代中后期,北方契丹对当时黄河流域的政局的变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末五代河东地区政权的更迭

政权更迭层面上看,河东地区自唐末到北汉灭亡共经历了四个势力的统治。

其中包括两割据政权和两藩镇势力。沙陀晋、北汉属割据政权,后晋、后汉时期河东名义上都为当时朝廷的下属方镇,石敬瑭、刘知远皆以河东节度使身份,推翻旧朝,窃鼎称尊

依据盘蹈河东地区政权旳性质不同,可分唐末五代河东的历史为三个阶段

自唐僖宗中和三年李克用被敕封为河东节度使,沙陀势力就以此区为基础,与各路军阀角逐,直至后梁龙德三年、后唐同光元年李存勖灭掉与己方争战近半个世纪的对手一朱梁,沙陀晋割据形态才算彻底结束

石敬塘、刘知远节制河东时期,都奉正朔,且二人能推翻旧朝、建号称帝,与契丹南下密切相关,故此二者可归为一类。

后唐长兴三年石敬瑭节制河东,到天福元年称帝,在镇五年。刘知远于后晋天福六年七月被授为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至天福十二年称帝,共在藩七年。石、刘共称藩河东十一年。

天福十二年五月,刘知远以刘崇为北京刘守,至宋太平兴国四年、北汉广运六年,刘继元弃城出降,为藩四年,割据二十九年,历后周、亡于宋

“五代”在学术界一般指的是从天復四年朱温代唐到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的这段历史,是以当时建立在黄河流域的五个政权梁、唐、晋、汉、周为标尺划定的时段

除了五代之外,在当时中国范围之内还存在着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直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灭掉北汉之后,才结束了十国的历史。

是故,广义的五代所指的是从年后梁建立到年宋灭北汉这段时间。

基于唐末僖、昭时期,正是唐代藩镇割据态势最为严重的时期,且这一时期藩镇之间的兼并战争十分激烈、频繁

李克用也是在此期间成为河东节度使,建立沙陀晋政权。

故本题研宄的时间范围,基本上是以唐僖宗中和三年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到后周显德显德七年这一段历史为基准。

在一些问题的论述上,也会涉及到显德七年到宋初太平兴国四年之间的历史。

唐末五代河东势力的主要对抗对象

中和三年,李克用担任河东节度使之后,先后攻取了晋东南的昭仪镇及代北地区的云州,并控制了河中及定州的军阀势力,成为北方屈指可数的几个较大政治集团之一。

在唐末兼并战争中,河东(李克用)、宣武(朱全忠)两镇之间的对抗与攻伐尤为激烈。早在唐中和四年,因上源驿事件气晋、作两帅就结下仇恨

朱温集团在兼并了兖、郓(朱瑄、朱瑾)势力及徐州势力(时溥)后,成为在当时北方地区占地最大、实力最强的政治集团

晋、汁双方的矛盾在其势力扩张过程中逐渐激化,形成了不能两存的局面。

尔后,朱温又先后控制了魏博、镇、定、及河中、同华等镇,形成了在地域上包围河东严重态势,河东在与汁军对抗中处于劣势

其后,李存勖于开平二年猫州之战及开平四年柏乡之战中取得胜利,扭转了以往被动局面,经过与梁军十年的夹河鏖战,灭梁建唐,结束了四十多年的梁、晋对抗局面。

石敬瑭于唐长兴三年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其坐稳河东之后,就积极交结契丹来对抗后唐。

天福元年,石敬塘联合契丹军在晋阳地区大败后唐张敬达部,纳降晋安寨余众之后,借助契丹之力趁势南下窃取王鼎

后晋天福六年刘知远坐镇河东,在境内积极备战,准备自立。虽不奉后晋诏令,但也未公然对抗朝廷,还在代州地区两次成功阻击了契丹西路南侵大军。

其后,知远借契丹灭晋北还之机,趁乱南下篡取后晋国作。

刘崇为河东节帅期间,于境内自缮甲兵、招纳流亡。后周代汉之后,刘崇不奉后周正朔,自立称帝,依靠契丹对抗后周

唐末五代,无论是沙陀晋、北汉割据政权,还是石敬瑭、刘知远盘踊河东的藩镇势力,其主要的对抗对象都是当时黄河流域统一王朝

而以区区河东九州之地,何以能对抗当时在北方占据广袤地域的黄河中下游统一王朝?其中原因相当复杂,且不能一概而论。

但河东地区在唐末五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地理价值,无疑是该区政治势力能左右五代王朝更迭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唐末五代河东地区的主要地望含义,确定本题研宄的基础空间结构,理清此时期河东地区政权更迭情况以及当时北方的主要对抗情势。

通过研宄可知,唐末五代的“河东”在地望含义上主要指河东节度使辖区,延伸可代指河东政治势力所控制的地域范围。

唐末五代,战火频频,政区时常易积,河东节度使辖区的具体范围也在不断变化,但作为构成该区的基础空间一一河东九州,几乎没有变化,该区基本上属于河东节度使的直辖区。

另外,河东地区在唐末五代先后被四个政治势力所控制,政权更迭频繁

根据四政权的性质,可分其为两类,即割据政权与藩镇势力,前者以沙陀晋、北汉为代表,后者以石敬塘、刘知远集团为特例。

无论河东政权如何更迭,其主要的对抗对象无疑是当时北方黄河流域的统一王朝。

参考文献:

[1]吕思勉著:《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2]张国刚著:《唐代藩镇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吴廷變撰:《唐方镇年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河东   契丹   政权   后晋   藩镇   后唐   王朝   地区   节度使   势力   形势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