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去世80年后,孙子回来为他扫墓,警告日本:中国人民不可欺

#历史开讲#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7年,张作霖的孙子张闾实跨越过台湾海峡,来到了日夜期盼的张家祖坟进行祭拜。而他也是第一个前来祭拜的张家子孙。

他按照当地习俗,将白酒洒在张作霖的墓碑前,紧紧搂着张作霖的墓碑久久不愿意离去。

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了这一刻他等了有多久,作为张家的后人,这几十年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折。

那么关于张作霖的后代,他的身上到底发生了哪些事呢?

神秘的大爷

1962年,张闾实出生在澳门,此后一直跟随奶奶在澳门生活。

1967年夏天,5岁的张闾实和父母搬家来到了台湾,在新家的正中间有一张大大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张闾实并不认识,他问爸爸妈妈:“这照片上的人是谁呀?”

“中间的是你祖父,你爸爸旁边是你五伯父。”

可是当张闾实继续追问有关他爷爷的问题之时,父亲张学浚却闭口不谈,将话题岔开了。张闾实觉得十分奇怪,从小到大,有关父亲兄弟们和爷爷的事,家里从来都不让过问。

张作霖

不过他的奶奶经常提起一个叫东北的地方:“东北可美了,冬天下雪,可以在雪地里骑马车,还有好吃的冻梨、大锅菜……”

张闾实也十分好奇东北是什么样的地方,他自从来到台湾之后就没有去过。

这天,张闾实一家准备去大伯家里拜访,在出发之前,张学浚特意叫来孩子们,叮嘱他们到了大伯家以后,千万不能乱说话,也不要乱问问题,尤其是问有关于爷爷的问题。

张闾实见过大伯几次,大伯的家住在山上的别墅里,他很少下山,也几乎不和外面的人交流,每次父亲带他去大伯家,总要在门口经过层层盘问才可以进去。

别墅很大、很漂亮,不仅有大花园,还有一个瀑布和射箭场,花园里有大鱼塘,里面养着名贵的锦鲤,还有一个养着200多只鹦鹉的巨大鸟笼。

孩子们很喜欢在这里玩耍,而大伯和大伯母也总是对孩子们和蔼可亲。大伯母做的一手好菜,不仅会做西餐还会做水果蛋糕和冰淇淋。

孩子们都叫大伯为“大爷”,但是这位大爷的口音却不是明显的台湾腔,还夹杂着一些奇怪的地方口音。

即便张闾实对于大爷的过往十分好奇,可是大爷再也不肯透露半分,到了大爷家里,张闾实向大爷问了这个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大爷笑着摸摸他的头说:“大爷的家在东北呢!”

从小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造就了张闾实温和的性格,童年的温暖也成为了他日后遭受不公待遇时治愈的港湾。

张家后人

直到张闾实上了初中,有一次他在课本上看到了大爷的画像,他觉得十分惊奇,立刻拿给母亲看,并且询问为什么自己亲人的画像会在课本上。

不仅如此,张闾实还找到了很多课外读物,包括《蒋介石传》这类的书籍。

他这时候才知道,他的这位大爷就是张学良,而他一直没什么印象的爷爷,是大名鼎鼎的张作霖。

但是他十分困惑,因为在当时播出的影视剧里,张作霖一直是个土匪的形象,整天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且他发现,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对爷爷有着不一样的敌意。

这其实很好理解,当时的台湾是蒋介石政权,跟张家自然不对付,奶奶对他说:“电视里的都是假的,说你爷爷娶了100多个女人,你难道还有100多个奶奶不成?”

可是他张家后人的身份还是在学校里传播开来,各种不公和歧视也接连而来。

在一次上历史课的时候,刚好讲到了张家的历史和“西安事变”,历史老师竟然点名张闾实,说他不配听这堂课,让他出去罚站。

张闾实心中十分气愤,但只能在同学们异样的眼光之下起身出门,张闾实至今回忆起那个场景,都表示那些眼神让他永远无法忘怀。

回到教室以后,和他要好的同学告诉他,刚刚老师讲这段历史的时候情绪非常激动,还好他出去了,不然听到那些评价和言论可能会不开心。

对于当时的一些国民党拥护人员来说,张家无疑就是害他们失败的罪魁祸首,自然是对张作霖和张学良百般污蔑。

从小到大,张家后人这个身份并没有像大家以为的那样,给张闾实带来什么便利,而是带去了很多麻烦。

他总能听到别人背地里嘲讽他是“叛将之后”,就连长大后进入空军服役,也经常被叫去谈话,在军队的生活也很不愉快,经常受人排挤。

最终,他还是失去了当空军的机会,理由是由于他是“叛将之后”,政治不清白,担心他日后也成为叛军。

不仅是张闾实,他的父亲张学浚也遭受各种排挤,只不过他从未对家里提起过。

有一次父亲去找工作,老板一听到他是张学良的弟弟,就开始阴阳怪气地嘲讽:“张家人还要出来找工作?!”张学浚心里很难受,但也没有办法,只能不停辗转,不停更换工作。

虽然众人都对自己的身份很唾弃,张闾实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在他心里,爷爷一直是他敬仰的“张大帅”,大伯也是他最敬重的人。

在台湾那段艰难的日子中,张闾实最期盼的就是去大伯家,张学浚和张学良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开心的,他们除了政治以外,几乎无所不谈。

此时的张学良一直生活在国民党的监视之下,不谈国事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

张闾实说,大爷很少生气,但是千万不能在他面前提起西安事变,张闾实小时候并不理解为什么张学良如此抵触西安事变,甚至到了不敢提起的地步。

长大后他仔细了解了历史,看了相关的书籍后知道,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变革,而是对抗日战争的郑重请命。

西安事变

曾经被称为“东北王”的张作霖在东北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不仅在东北修建了大量公路、铁路,还带动了东北的经济、工业发展,也为东北打下了重工业的夯实基础。

由于张作霖要参与军阀内斗巩固自己在东北的地位,和日本人扯上了利益关系,这成为了后人攻击张作霖的主要靶点之一。

但是,张作霖在国家是非、民族大义之中是没有向日本人让步的,他拒绝和日本人签署《满蒙新五路协约》,也不同意日本人在东北通商,这激怒了日本人。

1928年6月,日本司令村冈长太郎在张作霖返回辽宁的铁轨上安置了炸弹,“皇姑屯事件”由此爆发。

此后张学良便接替了父亲的事业,开启了“少帅”的统治之路。可是由于他的判断错误,附和了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九一八事变期间没有对日本进行顽固抵抗。

这一个错误的判断和决定造成了东北三省的全部沦陷,这也是他一生的污点和遗憾。

到了1936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张学良一手策划了“西安事变”,对蒋介石不断施压,迫使他放弃内战,和共产党联合抗日。

张学良

这件事是整个抗日战争过程的巨大转折点,从此以后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确立,中华民族人民开始同心协力,共同对抗外敌。

而张学良回想起自己在九一八事变中的错误决定之时曾经向日本的记者表示:“我对九一八事变的判断是错的,这个我承认,但后人骂我,你说我对日本不抵抗,不抵抗这个点是错的,我不承认。”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和蒋介石的电报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在此之前确实是想要积极抗日,可是蒋介石不断地给他洗脑,声称首要任务要先平定内乱。

总之结果已经如此,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都是张学良翻不过去的一页,是非功过都会由后人评定了。

张学良和蒋介石

但是当张学良再次回想起西安事变之时,他坚定地说:“我实在不愿意内战,实在不愿意参加剿共,我对这件事自己负责,就算是为此牺牲我自己我也认了,作为军人,我应该被枪毙,但是依着我的良心,我没有做错!”


在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就被蒋介石长期的软禁起来,从贵州到重庆,最后在台北,哪怕蒋介石去世,他都没有重获自由。

张家的后人就此沦落在世界各地,张学浚是张作霖的第六个孩子,他一直在香港生活,1967年才举家搬迁至台湾。

张闾实透露,在大伯的心里其实一直想给祖父迁坟。当时皇姑屯事变爆发之后,张作霖的遗体暂时放在了沈阳的大帅府中,但是张学良为父亲修建了元帅林墓园,但是还没修葺好就局势大变。

日本人占领东北之后将张作霖的遗体一直放在锦州,根本不愿意将遗体迁至元帅林,不仅如此,还以此要挟张学良让他投降,可是张学良没有同意。

1984年张学浚去世,他告诉张闾实,他已经没机会去故乡了,让他一定要回东北看一看。

他迫切地希望回到祖父和大伯曾经叱咤风云的那个东北三省看一看,也为了完成大伯和父亲的遗愿,终于,他随着旅行社来到大陆,首先到达的是吉林,之后是哈尔滨,最后去沈阳。

2007年3月26日,张闾实到达了日夜期盼看到的东北沈阳大帅府,他心情十分激动,看着眼前的大帅府,好像什么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他上前和售票员说自己是张家后人,售票员刚开始以为是游客冒充的,于是马上找来博物馆馆长。

面对博物馆馆长的提问,张闾实对答如流,在证实了他确实是张家后人之后,馆长张力亲自带着张闾实到里面参观。

沈阳的九一八战争研究会工作人员也立刻联系了他,张闾实回到了皇姑屯——当年祖父不幸遇害的地方,他在火车站的三桥洞祭拜了张作霖。

第二天,张闾实又来到了辽宁盘锦市大洼区的张氏墓园,他看着眼前张作霖的墓碑,仿佛被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那时候军阀混战,国家内外混乱不堪,自己的祖父和大伯,看似主宰着那个时代历史的方向和潮流,实际上,谁不是历史中一片小小的浪花,任由长河裹挟前进呢?

而且他们不仅是搅动风云的人物,还是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啊。

张闾实心中的五味杂陈一下涌了上来,他面向张作霖的墓碑深深鞠了三个躬,他此刻代表的不仅是自己,还有惦念了故土一辈子的父亲、大伯和其他张家人。

他从衣服里拿出早就已经准备好的祭文,读罢后激动地说:“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段历史不堪回首。但我们作为后辈,绝对不会忘记这段带给人民苦难的痛苦日子,也不会忘记外来侵略国对我们所做的耻辱的一切!”

“我要告诉日本右翼:中国人民是不可欺负的!”

张闾实激动的发言引得全场人心中感慨,而随着张闾实不断地深入内地,了解内地之后,他对大陆的感情也更加深厚。

虽然前半生因为张家人的身份,张闾实也吃了不少苦头,但他身上的才能也是不可磨灭的,靠着独特的商业头脑和手段,他早已积累了许多财富,拥有了亿万身价。

如今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故土,他也希望能多做出一些贡献,他不仅在大陆投资做了很多生意和项目,还花了三年的时间将张家在外漂泊六十多年的故事和历程写成了一本书——《漫漫归乡路》。

后来,张闾实将全家人都接到了东北,此后也在辽宁省文史委员会任职。

张闾实从沈阳走到盘锦,从海城到抚顺,从铁岭到大连,他要重新将先辈走过辽宁的每个地方都再走一遍。他说,能回到故乡生活,算是将祖父、伯父、父亲的愿望一同实现了。

张家后人历经了战乱、异乡的颠沛流离,终于得以在故乡落叶归根,寻得安稳。

他们家族的命运紧紧地和中国近代的发展史联系在一起,而此刻的重回故里,也更是承载着更为深刻久远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西安事变   孙子   大伯   日本人   日本   事变   祖父   蒋介石   大爷   后人   年后   父亲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