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代铜镜

摘要

汉代钢镜的丰富创断,数量的增多,水平质量的提高以及钢镜的平民化、昔及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这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可以说,正武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铜镜的演进和革新,从而使汉代的铜镜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在中华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汉代、钢统、概述、肯景、特征:纹饰,工艺。

01

钢镜是古人用来鉴容的生活用器。从战国时期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直至明清时期,基本上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相始终,绵延三千余年。

铜镜作为一种重要的和常见的文化遗物,蕴裁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成为研究汉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的物质文化遗物,也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铜镜本身是一种工艺美术品,镜子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它制作精细,既体现了较高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我尤其喜欢汉代铜镜,给我一种很好服的感觉,每次看到汉代铜镜,就会让我觉得每一个铜镜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

作者就汉代铜镜的历史背景和特征进行简单的闸述。

02

首先,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来看,在经历了秦朝的动荡和暴政之后,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原,建立了强大的汉王朝,其后的历代统治者一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政治环境比较稳定。

在这种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当时的手工业、商业、人文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

强大而统一的政治局面,促进了社会的空前繁荣和地域间的广泛交流,汉文化的日趋成熟也使中华文明日渐统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日用青铜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铜镜的发展也进入了繁盛期。

03

从两汉时期钢镜的主要特征来看,铜镜逐渐厚重,纹饰造型由平面到浮雕,边缘更为复杂。

钮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形:纹饰布局突破了以组座为中心放射式的“心对称”古样设计,出现了“轴对称”式新风格,具有程式化的特征。

在构图形态上出现了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的四分法布局形式:纹样上主纹突出,地纹逐渐消失,纹饰风格厚重、绮丽、严谨,给人极强的存在感。铭文也成为整个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汉时期铜镜的装饰纹样多讲求对称和连续,主要有以下几种:草叶纹、星云纹、连珠纹、乳钉纹、禽兽纹、连弧纹、规矩纹、四神纹、整凤纹、龙虎纹、博局纹、画像纹、神兽纹及铭文等。

早期这些纹饰大多是手绘出来的,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圆规技术的应用,使得纹饰具有机械性及较强的规律性,如镜缘的内向连弧、镜背中的方枢、乳钉及一些具有同心圆的凸梭及线条等纹饰,这些纹饰非手工能够直接塑就,而是采用了某种工具制作出来的。

连弧纹的绘制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先用直尺作出一条直线,用圆规以直线的中心作出一个圆,圈与直线的相交产生出两个交点。

将圆规的半径稍为放大,然后将圆规一端固定在圆与直线的另一交点上,再在圆外画弧,当将圆两边的弧线画出后,就会在这个圆中心直线的垂直方向的两边圆外产生出两个新的交点。

将这两个新交点作一条直线连起来,就会产生与圆的中心直线呈垂直的十字线。

那么,在两个十字线与圆的交点上再分出4条十字线出来,比在一个没有十字线的圆上分出十字线更为简单。用此方法可轻而易举地作成8出内向连弧纹。

如果还用此法再多分出一倍十字线,也就可较容易地作成了16及32出内向连驱。将圆规的半径尺寸缩小并采用相同的方法,在泥镜坏上产生出8、16及32条等分线。

再将规的半轻尺寸放大至圆线以外的合适尺寸,将圆规的一端定在圆心,另一端在圆外的每一条直线上画出交点,圆外的每一个交点,就是内向连弧的中心点。

将圆规的半径尺寸缩小到合适的尺寸,在每一个圆外与直线的交点上画弧,就会产生出一圈内向连弧纹。

当将内向连弧作完以后,将圆以外的泥料切除,内向连弧纹的绘制工作就完成了。

04

汉代铜镜除了高超的艺术性外,还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在铸造工艺、合金配比等方面都值得琢磨和研究。

除了那精美的铸帛工艺和纹饰令人赞美之外,防锈工艺之精妙也深受推崇: 即使深埋地下数千年,至今仍不锈蚀,着实是个不解之谜。

据介绍,早在《周礼·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制作铜镜的合金比例,“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即铜50%、锡50%。

近代学者使用科学的分析手段,发现各种铜镜的合金成分因其出产地域和时代的不同,铜和锡的比例有很大的差异。

从战国开始,铜镜合金中普遍含有铅,铅加入合金后,提高了铜镜铸造质量。《淮南子·修务训》中也有明确记载:

“明镜之始下型,朦然而未见形容,及其抡以玄锡,摩以白旗,须眉微毫可得而察。”

《吕氏春秋·达郁》中更有早先秦两汉时,人们是用白毡随着“玄锡”来磨镜开光的记载,汉镜就曾有“和以银锡清且明”“和以玄锡清而明”的铭文。

结语

总之,汉代铜镜的丰高创新,数量的增多,水平质量的提高以及铜镜的平民化、普及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这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可以说,正是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铜镜的演进和革新,从而使汉代的铜镜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在中华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董亚巍.中国古代钢镜工艺技术研究,1999年

[2]董亚巍,郭永和,从汉代钢镜纹饰看围规在制图中的应用,江汉考古2003年4期

[3]卫琪.略谈汉代钢镜的装饰纹样,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5年6月

[4]白羽,浅析汉代铜镜纹样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铜镜   汉代   圆规   纹样   铭文   纹饰   合金   交点   直线   工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