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黄河“铁牛”被挖掘出土后,为何放置露天不管?专家:不敢动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历史瞬间!

1989年的秋天,位于晋西南的永济县突然传出了一个惊天消息:

在当地政府与民众的紧密配合之下,人们从黄河的河道中发掘出了几个大铁牛。这些大铁牛的相貌栩栩如生,制作工艺相当高超。

这则消息传开之后,立马就有许多人慕名赶到永济县参观“黄河大铁牛”。

人们发现当地的文物管理部门将这些大铁牛放在露天的环境中,并没有施加什么保护措施。

于是,人们便针对“黄河大铁牛”的保护工作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辩论。

有人认为,黄河大铁牛乃是“国宝级的文物”应当用妥善的措施加以保护,但这个提议很快就遭到了当地文物专家的反驳。

而且当地的文物专家还一再对媒体和公众表示:不敢动!

那么,为什么这些文物专家都一致认为要将黄河铁牛放在露天的环境中?当年人们发现黄河铁牛的时候,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如今黄河铁牛的保护工作又进展得如何?

(今天的“黄河大铁牛”)


接下来,就让我们慢慢地道来。

一 古老的传说 奇怪的水域

在山西永济的蒲州城门外有一个古老的渡口,这个渡口名叫蒲津渡,位于黄河的东岸。

相传,在隋唐时期,这里曾经是黄河沿岸的重要渡口之一。在蒲津渡旁的村庄里,当地的老人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

蒲津渡附近的黄河非常诡异,只要是经过这里的船只都会漏水。百姓们口口相传是人们在经过渡口的时候惊动了水里的“河神”,才会遭到这样的下场。

这个消息很快引起了永济县博物馆负责人樊旺林的注意,樊旺林怀疑蒲津渡沿线的黄河里一定是有什么尖锐的东西,这才造成了那些船破裂漏水。

(如今永济市的风光)


为了印证自己的猜想,樊旺林特意去翻找了永济县的县志。

他发现,在当地的县志当中,有几处关于黄河河道的记载。根据县志当中记载的内容来看,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曾经派人铸造了几座大铁牛,放在黄河之中。

这些大铁牛共同在黄河上构筑起了一道巨大的浮桥,不仅昭示着唐王朝强大的国力,也为山西地区的运输和交通提供了便利。

可是樊旺林找遍了蒲津渡周围的几个村子,也没有找到铁牛的下落。

无奈之下,樊旺林只能跟村里的老人们打听起了黄河铁牛的消息。


村子里的老人们告诉樊旺林,他们的祖辈确实有说起过黄河铁牛的故事。但是几十年以来,根本没有人说得清黄河铁牛到底在哪里。

因此,一直也没有人把这个关于“黄河铁牛”的传说当一回事。

可是,樊旺林觉得许多考古发现都是起源于当地的传说,也许沿岸这些村庄中的传说,就能够帮人们找到黄河铁牛的下落。

正是因为如此,当地的考古部门必须随时做好发掘黄河铁牛的准备。

于是,樊旺林立刻将自己的这个想法上报了永济县的县委,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永济县县委作出决定,可以对蒲津渡沿岸的黄河浅滩进行发掘。

(如今的“黄河大铁牛”)


1989年8月,永济县县委组织了当地的考古部门对黄河河滩进行发掘。

虽然此时已经进入秋季,但天空中的烈日还是让考古人员感到燥热难耐。大家花了几天的工夫,在1000多平方米的土地上打了5000多个探测洞。

樊旺林作为考古工作的领导者,也在现场参与了这次发掘行动。众人都想看一看在这片河滩的下面,是不是真的有传说当中的黄河铁牛。

几天之后,人们终于从黄河浅滩的淤泥当中挖出了四个巨大的铁牛。这几个铁牛的出土,也令在场的众人感到十分惊讶。

紧接着,书当中所记载的铁浮桥也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黄河大铁牛”的近景特写)


跟随在考古队身边的媒体记者迅速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刻。正当人们都在为这次重大的考古发现而感到高兴的时候,樊旺林却始终开心不起来。

因为经过考古人员对几座铁牛的清洗之后,大家发现这些铁牛远比人们想象中的要巨大得多。

樊旺林等考古工作者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盲目的乐观,因为“黄河铁牛”的出土也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几个巨大的难题。

如果这些铁牛真的如史书上所载,是唐玄宗下令建造的。

那么,当年唐王朝建设这些铁牛的目的,难道真的只是为了交通的便利吗?人们又该如何对现在出土的这些文物进行保护呢?

(露天环境中的“黄河大铁牛”)


二 谜团重重的“研究工作”

根据考古专家的清点,蒲津渡沿岸一共发现了四座大铁牛。而铁牛的四周又有几根大铁柱,它们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么多年的沧桑巨变。

这样的工程即便是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那么,在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朝,古人是如何建造这些铁牛的呢?

根据考古专家的估算,这座在黄河上使用了500多年的铁浮桥,铸造的过程中至少花费了1100多吨铁。

而人们从《新唐书》中得到的资料却显示。

即便是在唐玄宗身死40多年,唐朝的年铁产量也不过才1300吨左右。

(铁桥沿岸的铁牛与铁人)


按照当时唐王朝所面临的政治局势来看,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强敌环伺。

当时,唐王朝先后经历了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三次历史事件。国家的政局在整体上不是十分稳定的状态,国内的贵族们随时有可能爆发新的内战。

而且,当时唐王朝的北方还有已经大规模崛起的后突厥,他们已经几次举兵南下攻打唐王朝的北部重镇大同了。

这对于当时的北都太原来说,无异于是“兵临城下”。所以当时的唐王朝,无论是从哪个角度上来看都需要大量的铁器来维持战争的需要。

即便唐玄宗不想为了战争做准备,他也必须要将这些铁用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建设上,这些地方似乎都比人们眼前的这座黄河铁浮桥更加重要。

可是,为什么唐玄宗会在这个时候将年铁总产量的五分之四投入到铁浮桥的建造当中呢?

(描绘“唐朝战争”的壁画)


而且人们参考了现代工程学的桥梁建造标准,以现代工程学的角度来看,一座桥能够在水面上坚挺75到100年的时间就已经是合格的了,但黄河上的铁浮桥却足足在水上存续了500多年的时间。

难道当年唐玄宗在下令建造铁浮桥的时候,曾经让工匠们使用过什么特别的技术吗?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人们还是打算先翻阅《新唐书》《旧唐书》以及永济县当地的县志。

很快,人们便发现了“隋唐时期”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

(《新唐书》的书影)


隋朝末年,长安城内爆发了大面积的饥荒,长安城的百姓当中甚至出现了“易子相食”的情况。

这场“大饥荒”也彻底动摇了隋朝统治的根本,加速了它的灭亡。

在经历了初唐时期的“贞观之治”后,长安城的人口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即便是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晚期,唐朝的长安地区仍然出现了缺粮的情况,不少百姓被迫迁居到临近长安的几个县域来避免“饥荒”。

到了唐高宗李治继位之后,长安城的人口变得更多了。

有时甚至就连皇宫里的粮食也不够吃了,这让李治和武皇后感到十分头疼。

最后,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唐高宗李治才以“就食”的名义迁都洛阳。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东都”洛阳比“西都”长安更加靠近江淮一带的粮食主产区。而且中原一带土地肥沃、人口数量巨大,也有利于唐王朝对全国的控制。

因此,在唐高宗时期,唐王朝一共有11年的时间都将中央的办公机关放在了“东都”洛阳。

后来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也将国家的首都定在了洛阳。

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联合敬晖、桓彦范等人一同发动了“神龙政变”。

此时,年老多病的武则天不得不交出手中的权力宣布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唐中宗李显。

洛阳


在唐中宗复位之后,他即刻宣布将都城迁回长安。这一举动虽然在法统上有利于李显对全国的统治,但却没有考虑现实当中的问题。

在众人合力恢复“李唐王朝”,并将都城迁回长安之后,长安城内出现了大量的人口回流。

此时的长安城又一次出现了“人多粮少”的窘境,但是在李显复位之后的许多年里,唐朝的政局一直都非常不稳定。

前有韦皇后干政,后有太平公主等人擅权,唐帝国的朝局都被这些权贵弄得乌烟瘴气。

一时之间,也没有人真正地去关心“民间疾苦”。

先天二年(713年)7月,当时的皇太子李隆基再一次发动政变。在这次政变当中,李隆基非常干脆地杀死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夺得了政权。

李隆基


在李隆基正式登基之后,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宏图大业了。

这个时候,李隆基才终于关注起了许久没有人提到的“长安粮荒”问题。

李隆基认为,想要将一个帝国发展到盛世的状态之下,就不能使首都处在缺粮的状态之中。

于是,他广开言路,希望大臣们就长安粮荒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随后,便有人提出了从中原地区向长安运粮的计划。

当时,位于中原地区的洛阳和位于山西的蒲州一带都有大量的粮食囤积。朝廷只需要在黄河上修筑一条坚固的浮桥,就能将那些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

李隆基听了这个意见之后大为满意,当即便让人去考察黄河沿岸的情况,为修筑运粮桥做准备。

最后,人们选中了位于山西蒲津渡一带的河段作为修桥的地点,李隆基看过具体的方案之后,当即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修建蒲津渡上的这座铁桥。

唐开元九年(721年)的12月,黄河铁浮桥工程在唐玄宗的亲自过问下终于开工了。

(汹涌的“黄河”)


为了修筑这座黄河上的铁浮桥,唐玄宗在全国范围内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最终,在经历了几年的工期之后,黄河铁浮桥终于圆满完工了,在铁浮桥建成之后,它就一直被当成唐王朝向长安运粮的重要通道。

到了后来的中唐和晚唐时期,位于黄河上的这座铁浮桥又成为了许多军队进京勤王的必经之路。

可以说,这座看似毫不起眼的黄河铁浮桥见证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全部历史,即便是在经历了战火和天灾之后,这座铁浮桥依然屹立不倒。

但就在元朝初年,黄河一带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的河道让这座铁浮桥彻底失去了使用价值。

(唐玄宗李隆基的“画像”)


而这座见证了几百年沧桑沉浮的铁桥,也在漫天的黄沙当中被埋没了,到了明朝初年,蒲州当地的百姓就只能看见几个大大的铁牛立在渡口边了。

所以,也就有了今天人们所听到的“黄河铁牛”的传说。

自从“黄河铁牛”被发掘出来之后,不断地有媒体呼吁,要对整座黄河铁浮桥加强保护,以及社会人士甚至还要求将那几座黄河铁牛搬到室内保护起来。

但是文物专家在听完这些建议之后,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烈日下的“黄河大铁牛”)


按照考古学家们的说法,这些铁牛必须待在室外。如果擅自搬动这些铁牛的话,就会给整座黄河浮桥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那么,考古专家们这么说到底有什么依据呢?这座在黄河边上屹立了500多年的铁桥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绘画)


三 桥梁建造史上的“奇迹”

我国著名的桥梁学家唐寰澄先生在三次考察了黄河铁浮桥的遗址之后,当即称赞这座铁浮桥是世界桥梁建造史上“唯我独尊的无价之宝”。

随后,黄河铁牛也被人们冠以了“国宝”的称号。

为了进一步弄清楚黄河铁浮桥屹立500多年而不倒的原因,大家又一次来到了蒲津渡边,对这座铁浮桥进行了细致的清理。

这一次,人们发现黄河铁牛的下面居然还有一根粗大的铜柱与铁牛的身体连接在一起。

当人们刚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也为这样的设计而感到惊奇,但考古学家随后请来了当地物理研究所的工作人员。

通过力学专家的讲述,人们逐渐了解了黄河铁浮桥如此设计的原因。

(中国的“古代桥梁专家”唐寰澄)


原来,黄河铁浮桥的两边是两根重达八吨的铁链,而在黄河铁浮桥建成之后,这座桥一直处在汹涌的黄河水中。

因此,它也必须要经受时间和洪水的双重考验,为了支撑起桥上的重量,也为了不被汹涌的河水冲垮。

当年的设计者们创造性地在那些黄河铁牛的下面加上了一根铁柱,这样一来桥上铁索承受的拉力越大,黄河铁牛所受到的压力也就越大。

而黄河铁牛受到的这种压力,又将他们身下的铁柱深深地插进河里的泥土当中。

与此同时,黄河里自带的河沙和石头也为铁牛身下的铁柱构成了一道天然的“防护墙”。这样的三重保护,让黄河铁牛至今仍然深深地扎在泥土之中。

(今天的“黄河大铁牛”)


为了尽可能地保护“黄河铁牛”的原貌,人们在清理黄河铁牛的时候都只能轻轻地对它的外表进行擦拭。

至于铁柱外围的那些石块,则是不能轻易被搬动的,专家认为如果破坏了哪些石块,就很有可能会破坏黄河铁牛的稳定性。

如今,人们已经在当年的蒲津渡沿岸建起了一座博物馆。

而且,今天的人们还根据史书上的记载,还原了当初蒲津渡的场景,这也让来到此地旅游的人们,能够亲眼见证当年蒲津渡的风光。

永济市的文物部门还派出了一个专门的工作组,驻扎在蒲津渡的旁边,专门负责研究“黄河铁牛”。

如果有什么新的考古发现,工作组的专家们也可以随时向全社会发布消息。

(“黄河铁牛”的正面特写)


自从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后,黄河铁牛的保护工作就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

一些网友建议,永济市的考古部门应该把几座黄河铁牛移到室内进行保护。网友们认为,这些铁牛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日晒,似乎不应该被这么白白地放在外面。

但随后工作组的负责人便主动站出来,向全社会说明了黄河铁牛的保护情况,专家将黄河铁牛的力学原理公布在了网上,同时也向大家发布了一组考古队员们的“工作照”。

专家组反复向网友们解释,“黄河铁牛”不同于大家印象当中那些深埋于地下的文物。

黄河铁牛在铸造和流传的过程当中,就已经受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风吹日晒。也正是因为黄河铁牛经受住了这些考验,今天的人们才能称它一声“国宝”。

(如今的“黄河铁牛”)


如果现在贸然将黄河铁牛移到室内进行保护,不但会破坏黄河铁牛现有的力学结构,还会给考古工作增添不少的负担。

对待黄河铁牛保护工作最好的态度就是“顺其自然”,按照目前我国考古学界所掌握的技术来看,人们只需要定期对黄河铁牛的外围进行维护和擦拭。

那么,黄河铁牛就不会出现大面积的损坏和变化。

只要最后达到了保护黄河铁牛的效果,人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都是可以进行商讨和改变的。

但是,在专家们公布了黄河铁牛的保护情况之后,仍然有不少网友对考古专家们的保护方式表示质疑。

对此,永济市的文物部门也大度地表示,大家完全可以就此事展开讨论。如果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也会考虑用在对“黄河铁牛”的保护上。

(今天的“黄河大铁牛”)


如今的黄河铁牛依然屹立在蒲津渡边,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那段沧桑的历史。

当人们看到这些黄河铁牛时,或许会有着不同的心情,但所有人都会被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所惊叹折服。

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孕育出了一个伟大的文明,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我们的先辈们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文化成就。

而这些历史中的智慧与成就,也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影响着今天人们的生活。

所以,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当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纵然经历了沧桑巨变,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还是被传承了下来。

参考文献:

《国宝“黄河大铁牛”怎能安居》杨荣 光明日报

《黄河铁牛-中国古代铸造奇迹之作》侯宁

《世界桥梁史上的永世之宝——浦津渡黄河铁牛》美术与市场

《黄河铁牛历经千年,为何至今保存完好?》萌心心

《黄河铁牛的价值》吴为山

编辑:浊酒

责编:林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铁牛   黄河   永济市   永济   王朝   专家   洛阳   长安   浮桥   露天   文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