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帆战舰杂谈(二)-“卡隆”炮简史

已经挂着英国旗的“赫柏”号护卫舰,1795年

1782年9月4日,英国的“雷恩博”号(HMS Rainbow)护卫舰和法国的“赫柏”号(Hébé)护卫舰在巴茨岛附近的水域爆发交战。

按理说,前者是一艘“44炮舰”,后者则是一艘崭新的“38炮舰”,双方实力相当,应该难分伯仲、甚至是两败俱伤。但结果却令人大跌眼界,被英国人“糊”了一脸的“赫柏”号,仅仅只有五人阵亡、七人受伤,就选择缴械投降。

其实,这也不能怪法国人。在舵轮被击中前,他们还是在第一时间就选择开炮驱离对方。但当舰长检查炮弹碎片时,却惊奇地发现是属于三十二磅炮的,不是自己这条船所能应对的。

显然,英国佬隐藏了实力。再这么打下去,己方胜算不大。思考再三,“赫柏”号的舰长还是选择将船交给英国人,以保全一船弟兄。

当然,如果他们能稍加镇静,就会发现英国人每次都必须冒着炮火,迫近距离,才能使用船头的重火力。自己只需拉开间距,发挥手里十八磅炮的射程优势,还是能逃出生天。

但历史并没有按这条剧情线走,而英国人的秘密武器——“卡隆”炮(Carronade)也在战舰之间的对决中首次亮相。

十二磅“卡隆”炮的插图

说到“卡隆”炮的由来,有将是出自罗伯特.维尔梅尔中将之手,也有说是由约翰.穆勒和本杰明.罗宾斯共同完成。但可以肯定的是,苏格兰的钢铁厂——“卡隆”公司在1778年就制造出了第一门样炮。

这种火炮的身管倍径虽然介于长管加农炮和臼炮之间,但却可以如前者一样,使用各种类型弹药进行平射。得益于加工技术的进步,减少了发射时火药燃气的泄露,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射程近的缺陷。但好处却显而易见,在发射同样威力的炮弹时,它的重量只有标准舰炮的1/3至1/4左右,装药量也大大减少。

不过,鉴于该公司的口碑和圆滑的商业作风,英国海军一开始并没有将其列入舰炮的采购计划中。但恰逢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海上行驶的英国商船时常遭受美国和法国劫掠船的袭扰。针对此种情形,“卡隆”公司也立马调转方向,大肆对商船主推销起这种武器。

在1779年的宣传中,这种短管的前膛铸铁炮被描述成一种商船远航的必备利器。它仅有同口径长管炮重量的1/4,不需要占用过多的空间;较少的装药量,能减缓后座力和炮管温度的上升;加工技术的进步,则缩小了炮管的游隙,降低了火药燃气的外泄,抵消了炮弹初速和准确度的损失。同时,由于采用了滑动炮架,能够通过螺栓调整火炮的俯仰角,加上简化的瞄准装置,很适合未经训练的商船海员。只要操作的当,就可以给予敌方毁灭性的一击。

“卡隆”炮的安装示意图

除了前面讲到“赫柏”号的遭遇外,法国人早在1779年的12月,就俘获了一艘装备这种火炮的双桅帆船,但并未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

而事实上,更加强调远程射击准确性的英国皇家海军也对此并不在乎。但他们却忘了,火炮在没有膛线时,海上战斗的通常交战距离基本都在一百码左右。此时,“卡隆”炮的射程问题可以忽略不计,反而可以发挥大威力的特点。

因此,在第四代三明治伯爵——约翰.蒙古塔的推动下,英国人开始在自家舰艇的四分之一甲板和前舱区域装备这种火炮,也很快证明了它们的有效性,并成为了一种战术优势。特别是“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胜利”号的两门68磅“卡隆”炮,仅用一个回合,就用霰弹让法国人的“布桑托尔”号彻底丧失战斗能力。

“格拉顿”号四级舰,1801年;曾将火炮全部换装成28门32磅和28门68磅“卡隆”炮

同时,他们还实验性的在“格拉顿”号、“雷恩博”号等一些船上全部装备了“卡隆”炮,也获得了极大地成功。特别是前者,虽然只是一艘56炮型的四级舰,但其舷侧的近距离破坏力,已不逊色于一级舰——“胜利”号。

在此情景下,“卡隆”炮也衍生出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已知的有六磅、十二磅、十八磅、二十四磅、三十二磅、四十二磅和六十八磅这七个型号。而同样是三十二磅炮,标准的长管舰炮将超过三吨,但换成“卡隆”炮,就只有不到一吨。

当然,经常在遥远的海外执行任务的护卫舰,以及劫掠船和破交船,还是更青睐磅数较轻的长管加农炮。毕竟远离本土,缺乏维修设施和补给基地,能尽量避免与敌近距离决战,利用链弹在远处摧毁对方的操帆设备,才是上策。

与之相反的是,那些未进入“六等制”中的小型舰艇,就相当热衷换装“卡隆”炮。本来船就小、炮位少,遇事不投就快跑,现在能“加量不加价”提升火力,何乐而不为呢?

例如:“巴拉胡”(Ballahoo)级和“布谷鸟”(Cuckoo)级,她们就装备了四门十二磅的“卡隆”炮。同时,一些炮艇、驳船,以及巡逻船也会装备一门十二磅或以上级别的用于加强火力。更有甚者,不到四百载重吨的“掠夺”号(HMSRaven),竟然配备了两门六十八磅的“卡隆”炮。

1839年在穿鼻与清朝水师战舰对峙的“风信子”号,就曾装备了16门32磅“卡隆”炮

另外,将长管加农炮和“卡隆”炮搭配使用,一艘“74炮舰”可以安炮九十门左右。但在1817年前,如果不是代替舰上原定的长管加农炮,那多出的“卡隆”炮是不计入额定数量中的。为了不对原有的“六等制”进行混淆,通常的做法都是少带炮、多带弹药。

同时,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势力渗透,中国人也接触到了“卡隆”炮。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就缴获了这种武器,并大量仿制,称其为“短重炮”。

在它的身上,可以看到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炮兵改革的缩影。即不再一味追求炮弹威力,而是简化火炮型号、降低重量、减轻后勤压力。让己方的炮兵能够跟上大部队的行进速度,迅速投入战斗。

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时,随着“阿姆斯特朗”炮的出现,“卡隆”炮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比较黑色幽默的是,这家伙的谢幕战,貌似是“第一次布尔战争”中,布尔人用来对抗大英帝国,算是见证了这个殖民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时刻。

资料来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ronade#Citation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ction_of_4_September_178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MS_Hyacinth_(182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ench_frigate_Hébé(178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MS_Glatton_(179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炮舰   加农炮   舰炮   护卫舰   商船   火炮   英国   风帆   战舰   简史   炮弹   英国人   杂谈   装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