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莲提建议,呼吁大陆接受“一个中华”,将台变成“中立国家”

近日,台湾地区前副领导人吕秀莲在北区民间国事会议论坛上发表了一番令人惊讶的言论。她提出了一个所谓的“统一方案”,呼吁大陆将“一个中国”改为“一个中华”,将“两岸统一”改为“两岸统合”,并声称台湾可以像新加坡一样,变成一个“中立国家”。

她还表示,台湾可以承认自己是“一个中华”的一部分,给大陆“留面子”。她还支持与大陆对话,认为沟通可以化解分歧。这番言论引起了岛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吕秀莲是在试图打破两岸僵局,寻求和平共处的可能性;也有人认为,吕秀莲是在搞政治操作,试图抢占话语权和影响力;还有人认为,吕秀莲是在做白日梦,不切实际地幻想着一个不存在的方案。

那么,吕秀莲提出的这个方案究竟有没有可行性呢?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首先,在政治层面上,“一个中国”原则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遵守的原则。无论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奥委会等国际组织和机构,还是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处理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时都坚持了这一原则。

而且,“一个中国”原则也是大陆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或发展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政治基础。如果大陆放弃或修改这一原则,则意味着放弃或修改自己在世界上所享有的合法地位和权利。

其次,在法律层面上,“一个中国”原则也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无论是《联合国宪章》、《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多边条约文件,《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等双边文件,《反分裂国家法》等单边文件,《九二共识》等两岸共识文件,《澳门基本法》《香港基本法》等特别行政区文件,《中华民国宪法》等台湾地区文件,在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时都明确规定了只有一个中国,并且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再次,在民意层面上,“一个中国”原则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认同。根据最新民调显示,在大陆居民中有超过六成,而在台湾居民中有67%的人认同自己是“台湾人”。这些数据反映了两岸民众在民族认同和政治取向上的差异和分歧,也说明了两岸关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这些数据并不能代表两岸民众之间没有共同点和沟通的可能性。事实上,两岸民众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血缘亲情和利益联系。无论是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旅游、体育等各个领域,两岸交流合作都有着广泛的基础和空间。而且,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两岸民众也有着相近或相同的诉求和期待。

例如,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两岸民众都希望能够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共同阻止疫情蔓延;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方面,两岸民众都不愿意看到战争冲突发生,希望能够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两岸民众都期待能够享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福祉,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因此,在这些共同点和利益上,两岸民众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信任,寻找合作共赢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够缩小或消除认同与立场上的差距与隔阂,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良好条件。

当然并不是说吕秀莲提出的方案就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她至少意识到了“一个中国”的重要性,并且支持与大陆对话沟通。这比一些坚持“台独”立场、拒绝接受“九二共识”、挑衅大陆底线、制造两岸对抗的政客要好得多。但她所提出的“一个中华”、“两岸统合”、“中立国家”等概念,并不能真正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矛盾。

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中国内部事务,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只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才能保证中国不分裂;只有坚持“九二共识”,才能保证两岸关系稳定发展;只有坚持“一国两制”,才能保证台湾长治久安。“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最佳方式,“一国”是前提,“两制”是手段。

“一国”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两制”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多元的特点。在“一国两制”下,台湾可以保留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享受高度自治权,参与国家治理,共享国家发展成果。

总之,吕秀莲提出的方案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寻求两岸和平共处的可能性,但实际上是在试图改变台湾的地位和认同,让台湾成为一个“国家”。这种想法不仅不切实际,而且也违背了两岸民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和“一国两制”,才能真正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中华   台湾地区   大陆   国家   台湾   主权   分歧   中国   共识   民众   两岸   原则   政治   文件   方案   吕秀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