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伤银行职工竟被叫好?“行凶有理”的声音值得反思

3月23日12时,重庆渝中区,某银行发生一起暴力伤人事件。一名59岁男子唐某手持小榔头,走进银行将一女性职员头部打伤,只因此前办理银行卡查询业务未果,心生愤怒。

因业务办理不顺利动手行凶,显然是违法犯罪之举。没想到评论区底下,竟有不少人为犯罪嫌疑人叫好。

有人说:干得漂亮!

有人说:这是银行小姑娘活该遭的“报应”。

甚至有人将行凶者视为“英雄”。

若不知内情的人看到评论,可能误以为是警察冒着生命危险,逮住了犯罪嫌疑人,引起一片叫好。谁能想到,这是一个遇事不顺的中年人,凭着一腔无名愤怒,伸手砸向一个毫无还击之力的小姑娘?

这些声音,实在叫人不寒而栗。

如果犯罪嫌疑人因业务办理未果狠下毒手,是个人冲动所致,那么,围观者的掌声与欢呼,其中体现出的群体戾气,更值得反思。

在这些围观者的心里,犯罪嫌疑人行凶有理,暴力无罪。

“她被锤了,肯定是因为她做了什么过分的事。”

“如果她态度好一点,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

“银行职工态度傲慢,该收拾一下。”

“这位大哥肯定是被逼无奈,迫不得已。”

……

这种逻辑,其实正是“受害者有罪论”,不顾事实,认为银行女职工自身存在问题,才会遭报复。在这个模糊的框架下,受害者究竟是否有错,犯下的错是否“活该”遭到此“报应”,都可以不追究。

理性来看,办理银行卡查询业务未果,真的值得结下如此深仇大恨吗?恐怕正常人都难以理解。但为何仍有如此多人为暴力欢呼?

指责受害者,将行凶者奉为英雄,实际上投射了旁观者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其中有的曾被银行工作人员不耐烦对待,有的曾在银行长时间排队,有的还被忽悠购买理财产品等等。

尽管围观者由此产生的情绪,与事件本身并不全然挂钩,不意味着“打得好”的叫喊可以被原谅。恰恰相反,暴力行径无视法律的边界,无视文明的规范。口头支持暴力行径,是网络暴力,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它同时意味着发言者认同这样一个危险的观点:只要让我不顺心,我就可以使用暴力,且不必承受道德的压力和谴责。

他们却忘记了:如果给施暴以理由和正义,谁知道自己不会被“正义施暴”?如果戾气成为风气,谁能保证自己是安全的?旗帜鲜明制止暴力、反对暴力,保护受害者,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撰文|柴归

*文章为主编有态度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渝中区   银行   围观者   犯罪嫌疑人   行径   银行卡   报应   受害者   有理   小姑娘   正义   暴力   职工   愤怒   态度   危险   声音   业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