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务员微专业”,关键在于“如何办好” - 特评

西南大学“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招生简章截图

文丨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姚龙华


#大学为何不设置公务员专业#的话题,曾在知乎引起过广泛讨论。如今,这事竟然要成真了!


近日,西南大学一则关于“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的微专业招生简章,引发大量围观,直接上了热搜。


根据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发布的招生简章,“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是对标公务员和行政事业公务人员公开遴选所需核心知识而建设的应用型专业。招生对象为西南大学大二及以上年级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学制1年、24学分,自愿选学、择优录取,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制教学模式,主要安排在暑假集中授课,部分实作可根据需要,安排在寒假、周末。其目标是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从业竞争力和对未来社会适应力。


对此,网友褒贬不一。有网友认为“挺好的”“可以有”,开设此类专业反映了高校对社会需求的关注和追求,也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但也有网友觉得“太卷了”“没必要”,要警惕大学变为“职业培训所”“考公培训班”。微博上有网络投票显示,针对西南大学的此项动作,超过3万网友参与投票表达意见,其中48%认为有必要开设公务员微专业,52%认为大可不必,可谓“势均力敌”。


“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其实并不等同于“公务员专业”。因为微专业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的人才培养项目,为培养学生特定核心素养和专业技能而提炼开设的系列课程,不是真正意义上要通过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上的学科专业。“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只是西南大学开设的多个微专业之一,西南大学也只是全国开设有微专业的高校之一。


同为应用型微专业,乡村振兴、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电子制造等领域可以有,“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为啥不能有?“公务员微专业”之所以引发争议,可能跟同样争议不断的“考公热”脱不开干系。


近年来,“考公热”居高不下,不少人戏称“大学就业季”正在变成“公考备考季”。数据显示,2022年有超过202万人报考国家公务员,183万余人通过资格审查,创国家公务员考试人数新高;平均竞争比超过60比1,最热职位竞争比超过20000比1。2023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就业形势更为复杂严峻。在“考公热”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高校“公务员微专业”的出现,确实难逃功利取向、加剧“内卷”的诟病。


但换个角度来看,公务员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能力素养直接关系到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能力素养过硬的党政后备人才,也是其重要的社会责任。


在此意义上,高校开设“公务员微专业”无可厚非,但关键是“如何办好”。师资能不能跟得上?课程设置合不合理?怎样避免把过多时间用在公务员应试技巧的训练上?如何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知识丰富、视野开阔、能力突出、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公务人才?这些都是高校开设“公务员微专业”之前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问题。谋定而后动,才有可能让专业设置经得起实践检验、社会检验和时间检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公务员   高校   专业   居高不下   招生简章   素养   公务   核心   能力   网友   社会   知识   文化   学生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