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圆月下的歌风舞韵-朝鲜族秋夕节


33集大型文化专题片《传承》,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地方特色资源建设项目立项,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组织实施。《传承》以纪录片的形式集中介绍我省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融合传统技艺、人生体验、历史文化展示于一体,用影像的力量记录文化精髓,为广大观众搭建一个走近传人、感悟文化的平台。这组专题片将在辽宁文化共享电视频道和辽宁文化云平台等多渠道播出。

铁岭市朝鲜族艺术馆将要举办大型的秋夕节演出活动,作为馆长和总指挥的金英珠,每到节日里,都是她最忙碌的时候。演出活动既是对传统佳节的庆祝,也是向外界宣传朝鲜族民俗文化的窗口,必须保证最佳的演出效果。

辽宁一直是朝鲜族人民的聚居地之一,世代生活在辽宁的朝鲜族,传统的节日文化保留很完整,像是岁首节(春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流头日”(农历六月十五日)、秋夕节(中秋节)、重九节(重阳节)等节日,都有不同的庆祝活动。其中要数秋夕节的活动最为丰富多彩。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在朝鲜族却有另一个名字——秋夕节。“秋夕”二字,最早见于《礼记》中的“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之语。在周朝,帝王会在春分这天祭拜太阳,在秋分这天祭祀月亮。这种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宫廷逐渐影响到了民间,并一直流传了下来。月圆之夜,人们举行活动,表达对月亮的崇敬,祈祷来年的丰收,这便是秋夕节的起源。

在传统的农耕文化中,日月、土地、水、黄牛、农耕工具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人们用祭祀和歌舞的形式表达着对神明和天地的感谢和祈愿。久而久之,朝鲜族人民不但在晚上拜月亮,跳圆月舞,还把节日的欢庆延伸到了白天,让秋夕节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朝鲜族人家会在这天举办伐草祭祖、吃松糕、玩黄牛游戏、跳圆月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以此来庆祝土地的丰收。

秋夕节既是全家团聚的日子,也是追忆祖先恩德的日子。祭拜祖先是头等大事,每家每户都要准备当年产的大枣、栗子、柿子、苹果等做贡品。在八月十五的当天或者前一天,一家人相约一起前往祖坟祭祀、伐草。男人们从外面伐草祭祖回到家后,女人们会端上热腾腾的松糕。松糕也叫月亮糕,外形与饺子相似,用当年的新稻米磨成面做皮,红豆、黄豆、栗子等做馅,口感软糯鲜甜。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节日里餐桌上的食物也越来越丰盛,但是最能代表秋夕节的特色美食还是传统的松糕。

屋里的松糕还散发着团团香气,院外喧天的锣鼓声已经响起,秋夕节的传统项目“黄牛游戏”开始了……一人戴着牛头面具在前,一人披着草帘在后,两人扮演黄牛,乡亲们则跟着庞大的队伍、赶着这头“黄牛”逛稻田、游村庄。当“老黄牛”走到村里某一家时,会突然停下来。迎到黄牛的人家会准备出上好的美酒和米糕等美味佳肴热情迎接客人的到来,而“老黄牛”和乡亲们会为主人跳起朝鲜族农乐舞,祝福这家人和整个村子在来年能够风调雨顺,再获丰收。

白天的喧嚣散去,夜晚到来,皓月当空,朝鲜族的妇女们换上节日盛装,手拉手跳起欢快的舞蹈《江江水月来》。这种舞蹈起源于古代原始部族社会祈求丰饶祭礼中的“圆舞”。江江水月来,人们手拉着手,心贴着心,一同期许未来……朝鲜族文化艺术馆从2005年开始调研和收集整理秋夕节习俗,包括《江江水月来》的主要唱段、歌词、曲调和舞步。朝鲜族人民热爱这个舞蹈,舞蹈中饱含了对自然的崇敬与深情,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融入其中,用优美的舞姿展现生命的活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朝鲜族人民渐渐远离了农耕生产,黄牛耕地的时代已经过去,很多节日里的传统庆祝环节也删繁化简了,但是在朝鲜族人们心目中,秋夕节仍然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秋夕节,人们还是愿意跳起欢快的舞蹈,品尝美味的食物,以节日之名相聚在一起。

节日,是凝聚族群、铭记传统的最好方式。2011年,朝鲜族秋夕节申报成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信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会伴随着朝鲜族世代传颂下去。

编辑/黄玥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朝鲜族   水月   辽宁省   老黄牛   农耕   艺术馆   专题片   月亮   圆月   辽宁   黄牛   祭祀   舞蹈   节日   传统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