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战-青州旗兵血战镇江城

19世纪4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国力蒸蒸日上。英国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中国周边的印度、缅甸及其他邻近地区,陆续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

当时的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古老封建王朝,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选择的最佳对象。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远征军侵华。同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George Elliot)、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经过两年的战争,英国海陆军相继在广东、福建及浙江的沿海攻城掠地,并迫使清政府做出了一系列妥协。

1842年,侵略阿富汗的英国殖民军队在阿富汗人民的打击下全军覆没。在缅甸,英国殖民者与缅甸人民矛盾加深,战争与摩擦时有发生,英缅战争进行的极其不顺利。在美洲,新兴的美利坚合众国不断扩张,正在吞并德克萨斯,不断挤压英国在北美大陆的利益。在克里米亚,英国、土耳其、沙皇俄国等对方博弈,英国国内积极扩军备战,准备在克里米亚跟俄国开战。

时任英国首相的罗伯特·皮尔

英国执政的保守党内外交困,希望尽快结束对华战争。一直在闽浙沿海袭扰的英国远征舰队遂一路北上,沿长江侵入内地,企图切断清朝政府的经济命脉--漕运。

英国舰队跟清朝岸防炮台进行炮战

1842年5月,英军沿长江口一路进犯,并于6月19日占领上海。英军为了切断清朝的漕运咽喉,迫使清政府妥协,发动了扬子江战役,派出军舰76艘,海陆军1.2万人,准备夺取长江重镇镇江,进而占领金陵(南京)。

镇江之战示意图

镇江位于长江南岸,地处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南京的屏幡,也是运河的咽喉。江南出产的粮食、丝绸和各种手工业品,都需要从镇江中转,使得镇江商业繁荣,号称“繁富十万户”。与此同时,镇江扼守天险,地势险要,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镇江城原本只有1000余名八旗兵勇驻守,而且平日训练较差,武备疏松。直到1840年镇江守将副都统海龄到任,才开始加强江防,补发欠饷。

镇江守将副都统海龄画像。

为提高镇江守兵力量,道光帝下旨,抽调湖北提督刘允孝率兵2000,增援镇江。另外调拨驻防青州的八旗精兵400余人驰援镇江。

这时的镇江城,城外有浙军参赞大臣齐慎率领的2000余人驻守北门,湖北提督刘允孝的2000人囤驻银山,城内驻防的一共有2400余人,其中1200人是镇江城当地驻守的八旗兵,还有最精锐的400多青州八旗兵。

青州旗兵到防后受副都统海龄调派,防守东码头炮台。此处为英军登陆的必经之地,居高临下,是扼守镇江的第一道门户。

鸦片战争中英国随军画家创作的英军从长江登陆,攻击镇江城防的画作。

1842年7月15日,两艘英舰前来侦察,防守的青州旗兵点燃火筏,顺江而下,阻塞航道,英舰大惊,被迫后退20余里。火筏熄灭后,多艘英舰再次沿江岸开来,长江两岸象山、焦山两地炮台开炮轰击。

清军炮台轰击江面英军军舰。

此时的英军,在两艘蒸汽战舰的拖拽下,搭乘30余艘登陆艇开始登陆。当英军的登陆艇企图在南岸登陆时,佐领果星阿、恒明一面指挥开炮,一面带青州旗兵反击。

据战后的《显忠碑》记录:“扬帆纵火,势张魑魅之氛,擐甲励兵,誓靖鲸舰之浪。夺艅艎于长鬣,业已沉彼五舟……”

后来大队英军舰船聚集江面,集中优势炮火压制住江边清军的岸炮,城外防守清军逐渐不支。遂“乃以寇氛渐逼,都统令(青州旗兵)分守四门,门各百人,遂至势不相救。”镇江城外各处据点,逐渐被英军占领。

英国随军画师笔下的长江要塞镇江城。

英军登陆部队皇家爱尔兰步兵团首攻北城门,在青州旗兵的顽强抵抗下被击退。

随即在7月21日,英军派出曾经在威灵顿公爵的指挥下血战拿破仑的陆军第28步兵团架梯攻城。英国第28步兵团曾经在滑铁卢战役中全歼法国第3重甲骑兵团,后来又参与了殖民印度的一系列战役,一路上从无败绩。

英国士兵在炮火掩护下架设云梯攻城,青州旗兵为力保城门不失,顽强抵抗。

英军爬着梯子攻城,青州旗兵居高临下,猛烈反击,远了用枪打,近了用石头砸。英军上了城墙,他们就用大刀长矛和敌人展开肉搏战。

英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清史料记载“独青州兵奋勇格杀,至血积刀柄,滑不可持,尚大呼杀贼。”

英军攻打北门,受到青州旗兵沉重打击后,又窜至南门,企图绕开防守重点。数十名青州旗兵又主动配合当地旗兵,与侵略者进行极为激烈的巷战。整个巷战中,青州兵狠狠打击了敌人,但自己也付出高昂代价。当时人说:“青州兵巷战,杀贼(侵略军)数百,被杀者亦二百余人”。

英国随军画师描绘英军士兵架设炸药准备爆破镇江城门的情景。

英军见数次登城失败,又组织700余人的敢死队,不惜伤亡,接近城门,然后以炸药轰开了镇江西门。

英军破城后,发现这次的守军与以往的一触即溃不同,而是丝毫不乱,进退有序地与自己展开巷战。

青州旗兵更是与敌人“短兵相接,腾掷巷战,击毙贼且数十百人”。

英军攻破镇江城门。

当时在城外驻军的参赞大臣齐慎、湖北提督刘允孝等部皆是寡不敌众被一一击破。城内青州旗兵可谓外无救兵,内有强敌。惨烈的巷战一直持续了八昼夜,青州旗兵不断在消耗中节节后撤,英军数量不断增多,步步紧逼。最终,守城旗兵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镇江守将副都统海龄阖家自杀殉国,镇江失守。

英军破城后,大肆劫掠屠戮镇江百姓。

  英国海军军官宾汉撰写的《英军在华作战记》中记述攻陷镇江时写道:“英军第五十五团的掷弹兵和马德拉斯本地步兵第六团的两个连在来福枪的掩护下,在威廉陆军少校的指挥下,攻向城墙的东北角……在这里,满兵做了最顽强的抵抗。他们寸土必争,每一个城角和炮眼都是短兵接战而攻陷的。”防守该地的正是青州旗兵。

  这次战斗中,英军伤亡人数超过了鸦片战争中其他战役中伤亡人数的总和。连恩格斯都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对此作了高度评价,他说:“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绝不缺乏勇气和锐气……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为纪念在镇江战役中殉难的青州旗兵,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月,镇江百姓在府城西门里建忠烈祠并立碑,镇江知府崔光笏撰文,记述了青州旗兵浴血奋战誓死保卫镇江的经过,碑阴刻录阵亡将士的姓名。

同年八月,在青州府旗城亦建祠立碑。青州府知府李廷杨撰文,记述镇江战役的经过和朝廷对青州死难旗兵及家属的褒奖,碑阴亦刻录阵亡将士名单。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二月,青州满营左翼笔贴式多善抄书镇江崔太守撰写《江苏镇江府建立青州驻防忠烈祠碑》碑文,由驻防青州满营协领穆克登阿、达善等人写《跋》。刻石后与青州李太守撰写的《显忠碑》并立在青州驻防满洲旗城内。1964年秋,二碑移入青州市博物馆收藏。

镇江之战以后,清政府朝野震动,为了避免漕运命脉被切断,被迫接受了英国人的停战条件,并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自此香港被割让给了英国。

《南京条约》原始文本。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历史的开端。但是以青州旗兵为代表的爱国将士,为了抵抗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战斗事迹,却是可歌可泣的,并不会随着历史被湮没。

遭到重创的英国军舰紫石英号无力返回,在浅滩搁浅,并对中国军队挂起白旗。

直到一百余年后的1949年,同样是在镇江城外的长江航段,准备发动渡江战役的人民解放军,面对不听劝告闯入长江下游的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军舰,解放军炮兵直接进行了迎头痛击,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紫石英号事件。

从此,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炮舰外交宣告结束,中国也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

这段屈辱历史的开始和结束,都跟镇江这座长江边上的重要城镇有着密切的关系,想来也足以告慰那些英勇战死在镇江城的青州旗兵的英灵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青州   镇江   炮台   都统   巷战   长江   英国   南京   鸦片   血战   惨烈   英军   战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