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何许人也

漫长的帝制,带来了“皇帝”专用词语的衍生,有许多称谓,又极易混淆,这给我们学习、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里我们对“皇帝”也来一番巡视。

最早称“皇帝”的是秦王嬴政,所以是“始皇”,他在一统六国之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为了树立威德,他宣布了关于“皇帝”的一些制度:合三皇五帝的称号为自己的头衔,称“皇帝”,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皇帝的印鉴称“玺”。这样“皇帝”的四梁八柱就搭建起来,一直为后代王朝沿袭。虽一直被模仿,也局部有超越,但始终在这一轨道上。

到南北朝的时候,又把上对下用的一个词“敕”作为皇帝下的书面命令的专用词,《红楼梦》第三回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正门上有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以后皇帝的命令又多了一些俗称,比如,书面命令称“圣旨”、“御旨”,口头命令称“口谕”、“圣谕”等等。

先秦时,国君谦称为“孤”、"寡人",寡人为寡德之人,看来那时的国君也还是能放下身段的,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言归正传,臣下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清朝还称“主子”。老百姓则称“万岁爷”、“天子”、“当今”。

在位的皇帝还要采用一些吉祥的字眼做年号,像“嘉定”、“永乐”等。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明朝以前,皇帝年号不止一个,一般遇到天灾人祸,皇帝便通过更改年号以期化凶为吉。据传武则天年号最多,在位20年,先后换了17个年号。明清时,一个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又可以把明、清皇帝的年号作为皇帝的代名词。

皇帝死而未安葬时称“大行皇帝”,安葬后称“先帝”,所以才有《出师表》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表述。未死而退位的皇帝称“太上皇”。

皇帝死后要在祖庙中立室奉祀,牌位上写“庙号”,由继位的皇帝追加,多是“太祖”、“世祖”、“太宗”之类。

还要根据皇帝生前性格、德行或功绩追加一个褒贬善恶的谥号。表扬的有“文”、“武”等,批判的一般是对亡国之君,由下一个朝代追加,像“炀”、“厉”等,还有表同情的,如“哀”、“怀”等。

那么,一个皇帝他的特定称谓就至少有这几项:姓名、年号、庙号、谥号。以清康熙帝为例,姓名是爱新觉罗·玄烨,年号是康熙,庙号是圣祖,谥号是仁宗。

走马观花,有点对“圣上”不敬,但世易时移,“天子”也要屈尊下来接接地气了,否则,神兽们真不知皇帝是何许人也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先帝   爱新觉罗   国君   皇帝   庙号   谥号   圣上   寡人   年号   命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