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两元帅内讧,导致诺曼底战役失败,希特勒被逼着做决定!

本文旨在:追忆、解读、揭秘二战历史,绝无宣扬纳粹主义精神或其它意图,请勿曲解。谢谢合作!

显而易见,二战是一场真正意义的两大阵营对抗,如果说参加一战的国家打得一头雾水,甚至开战的原因都是那么滑稽。那么二战的国家有着更清醒的意识,更清晰的阵营划分,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敌人是谁,他们阵营划分得非常好,分别是以美苏为主的受迫害阵营和以德国为主的纳粹主义阵营,他们彼此坚守着不同的战斗理念。

二战带来了非常多的灾难,无数的人遇害,人们的安全得不到任何的保障,陷入到战争的恐惧当中。但这并没有任何的办法,大家都在疯狂投入战斗的同时,如果没有一个满意的结果,大家都不好收场,开战容易停战难,仇恨和杀戮是人类的劣根性,这就是为何有许多家被迫卷入到战争之中。

其实最后以美苏阵营为胜利并非是天注定,而是努力的结果。诺曼底登陆大家都知道了,是盟军在欧洲的一个史诗级的转折点,这是二战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由此可见其战略意义。

在德国陷入到东西两方的战斗时,这已经注定了德国将疲于作战,德国一向自诩能以闪电战扫遍整个欧洲,但是却被盟军一而再再而三地阻止了前进的步伐,真是可气!

客观分析,德国本不必再诺曼底中溃败地如此惨烈,希特勒明知自己旗下的两位元帅在调集兵力的时候产生了难以消除的矛盾,还不给予很好地调解,双方各执一词,以至于到了1944年4月这个很关键的时刻还是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

在双方争执不下时,只能丢给最高领袖希特勒裁决。希特勒对这两名爱将的争议,采取了折中策略,把装甲部队一半放在海滩附近,另外一半则放在内陆。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在登陆日时,前线的装甲部队由于混乱无法参战,而后方的装甲部队都无法尽快赶上战场。

这两位德军元帅,分别是: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

以及埃尔温.隆美尔

前者是德国军队中的元老级人物,后者则被公认为德国军队中最出色的战术家。

隆美尔元帅认为:在盟军强大的空中优势之下,远离前线的装甲部队在开进路途中,会遭受严重的损失,难以在盟军登陆部队立足未稳之际第一时间发动强有力的反击。尤其是非装甲和轻装甲车辆组成的勤务纵列,以及支援的步兵纵列很容易遭到来自空中的毁灭性打击。而且盟军刚刚登陆的时候才是最脆弱的时刻,因此应该把装甲部队接近海滩部署防御。

而龙德施泰特元帅则认为:德军的装甲预备队应该在后方进行隐蔽的集结,在需要的时候,集中装甲部队,向前沿一个地区开进,用重型坦克组成的装甲箭头反击盟军进攻。这个方案还为德军保留了一旦滩头反击失败,还能够进行纵深交战的机会。

这两位德军元帅的防御理论,看似都有各自的道理。龙德施泰特遵循了装甲部队集中部署的原则,希望集结装甲部队再发动反击。而隆美尔则是考虑了盟军的空中优势,希望集结装甲部队在滩头阵地,对盟军进行立刻的反攻。

战后证明,龙德施泰特的部署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非常难发挥作用。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集中了上万架各型作战飞机,法国境内的任何德国移动的目标都会成为空袭的对象。诺曼底战役时,德国装甲部队吃了空袭的大亏损失惨重。在6月7日,希特勒觉悟过来,发现上了盟军的当,方才将指挥权交给隆美尔,命令向诺曼底反击。隆美尔将大量坦克开往诺曼底的途中却遭到盟军轰炸机的空袭,损失惨重。这证明龙德斯泰特没有充分理解盟军空袭的威胁,其远离前线部署装甲部队是难以发挥效果的。以后人的视线来看,结合历史事实,隆美尔采用的计谋恐怕要技高一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诺曼底   希特勒   德军   元帅   滩头   内讧   盟军   德国   装甲   阵营   战役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