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老师让带一盆多肉,把这事忘记后,我才明白什么是拼爹拼妈

#家长百问百答#

文/兰妈谈育儿

上周末,幼儿园布置了一些小任务:

•带一盆多肉植物

•捡一些小石子

•准备两个轮胎

•找三个塑料架

•带两个鸡蛋托架

可周五放学那天,女儿的精神就不在状态

那明显的咳嗽流涕症状,让周末两天显得格外手忙脚乱,跑了医院、又回家忙着乱七八糟的家务琐事

为了保险起见,还给女儿特意请假3天,等到咳嗽症状消失后才入园上学

而如此一耽误呢,幼儿园布置的小任务也就忘记了

本以为“交作业”已经过了好几天,也就没有必要去特意准备植物了

可康复入园上学的头一天,女儿刚放园就叮嘱好几次:“老师说让带多肉,每个人都要带”

为了满足女儿的小小要求,我带着她跑了好几家植物花卉店,结果都被告知:“卖光了”

老板娘还告诉我:“上周就有很多家长来买多肉,说是幼儿园老师让带的”

那一刻,我算是体会到了所谓的“拼爹拼妈”

看着空空如也的一个小角落,我和女儿商量说:“家里有一盆多肉,就是太大了,你会搬不动,要不我们买一个小空花盆,然后回家动手移植一下”

一拍即合后,女儿开心地选了一款迷你型小花盆,当天晚上就成功移植了一份可爱的小多肉

捧着小小作品的女儿呢,也有些激动地告诉我:“本来今天还有些不开心,现在好了,和妈妈在一起的感觉真好”

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多,也从中意识到一件事:拼爹拼妈不如高质量陪好孩子

01

自信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

曾经一段时间,我也认为拼爹拼妈时代决定了孩子的起跑高点

可经历了各种落差后,我发现拼爹拼妈的真正比拼并不是知识和财富,而是父母带给孩子的高质量陪伴

举个例子

宝贝上幼儿园之后就会面临很多手工作业,看到其他小朋友拿着精致完美的作品,是不是很容易陷入“鸡娃”漩涡

我曾经就是从这里走过来的

回想幼儿园以往布置的小任务:做花灯、剪折纸、黏土手工、彩泥捏房子

每次小手工都让我这个手残党老妈焦躁不已,尤其是群里发的各种精致手工品,心里不禁产生疑问:“这是什么神仙手法,难道现在的小朋友都如此有艺术天赋吗”

有一次,某家长一句话提醒了我,她说:“网上有很多教学视频,照着做就行了”

虽然按照提醒找到了相关视频,但手工的过程却是“眼会,手还不会”

有时候,担心孩子捣乱让手工无法按期完成,还会焦躁地把娃赶到一边

之后,就是拼爹拼妈的抓紧时间“赶工程”了,等到成品完成之后再由宝贝拿着拍几张照片

可这样的拼妈经历几次后,我发现女儿不知不觉养成了明显的依赖性,遇到不想做的事情就会欠收拾地说:“妈妈,你给我做”

从那以后,为了纠正拼妈下的依赖陋习,分内之事都必须有孩子自己的劳动参与

像幼儿园布置的手工作品,从选材、设计、再到制作,这些大部分都是女儿的劳动成果,遇到需要帮助地方我才会上手指点、动手帮忙

于是,整个幼儿园三年,女儿的手工品都是班里“拿不出手”的垫底档次,可小家伙照样乐此不疲,回家后也有无限乐趣去倒腾手工制作

尤其是上小学后,她的手工能力就越来越有味道了,学校有绘画活动时更是积极参与、倾力创作

看到女儿脸上经常洋溢的自信微笑,我知道,自信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

过去那些日子,你是陪孩子一起度过困难,还是在孩子困难的时候代替完成,都会直接决定孩子将来是自卑、还是自信

02

“陪伴”也是教育里的一种智慧

农民工父亲(王先生)对自家儿子的远程陪读2年,深深地吸引了我

位于山东胶河的农民工王先生,是一位90后父亲

儿子出生之后就外出打工,可长期缺乏陪伴,也让留守在家的男孩出现很多问题

包括:缺爱、自卑、寂寞、焦躁、还有厌学

王先生为了让儿子振作起来,他特意给家里买了一台智能音箱

从那以后,父子俩每天都会用智能音箱传递思念

对于王先生来说,远程陪读就是他对儿子的陪伴方式,难过的事情聊聊天,遇到不会的问题还会隔空辅导

一开始,留守在家的儿子只有十几分成绩,可自从王先生每天坚持陪读后,孩子的成绩就提高到90多分,父子俩之间的亲子关系也发展得越发亲密

当面对采访时,王先生还解释说:“只要每天能和孩子聊聊天、说说话,我自己在外边多辛苦都不怕,还要努力挣钱供儿子读大学呢”

如此励志教育,就是一节生动的教育课堂,也告诉我们:“陪伴也是一种智慧”

而聪明有眼界的王先生呢,就用他的远程陪读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教育智慧、什么是眼界格局

正如,家长自己经历了被生存所困扰、就业所局限后,都希望孩子通过“读出书”能拥有更多选择机会,但强迫读书和自愿读书又是另一码事

在我身边就见过很多家长,他们每天早出晚归,为了孩子愿意付出所有去吃苦耐劳,为了学习也舍得下血汗钱投资补习

可是,每次一说起陪伴时大家露出的都是满脸的愧疚与无奈

那是一种被生存所支配、工作所牵绊的焦虑,但很多家长却容易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父母始终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人生导师”

因为,为人父母者带给孩子最大的影响力、最珍贵的礼物,从来不是多么豪华的住所、多么名贵的玩具和辅导

当我们能做到用心陪伴时,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不会那么遥远,教育的影响力也会处于最佳状态

03

拼爹拼妈比拼的就是陪伴的耐心和爱

7岁女孩瑶瑶,在完成手工作品时有些信心不足,她求着妈妈帮忙一起完成

妈妈虽然很不情愿,但最终还是招架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答应了

可没过20分钟,暴躁的妈妈就不停地抱怨说:

“这些都是你自己的任务,哪有让家长帮忙完成的”

“这什么东西,那么小的一个角还要剪掉,真的是快要疯了”

“你自己弄吧,我还要做饭、收拾屋,哪有时间陪着你”

就那样,手工最后没有完成,房间里还全是埋怨和焦躁的负面声音,母女俩的关系也因此出现隔阂

其实呀,陪孩子成长本来就是一条艰辛而漫长的过程,这个阶段孩子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陪伴,还有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爱

也只有双方拥有稳定的情绪,才能建立和谐而长久的亲子关系

像很多家长总忍不住地叨唠、批评孩子,最终结果就是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甚至连坐在一起聊天、说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我认识一位朋友,她的童年生活就是生活在比较黑暗的批评环境下

小时候不管是吃饭、写作业、还是上学,耳边总是能响起妈妈的唠叨和批评声

一句话有时还能重复地说好几天

在这样相对于压抑的环境下,儿时的朋友整个人也都似乎失去了活力

不管什么时候都一言不发的性格一直保持如今,因为不爱说话、独来独往,总是被身边吐槽着:傲气、怪癖

只有我知道,朋友的疏远冷漠是儿时缺爱留下的心灵伤疤,背后也是一颗自卑而渴望温暖的敏感心

当陪伴被说教、批评代替时,父母能带给孩子的,只有高高在上的压抑、还有缺爱

而负面气氛一旦产生,即便是孩子的性格没有问题,将来也很难和家长产生共情,也迫不及待想要远离父母的身边

所以,在这个拼爹拼妈的时代里,真正比拼的并不是财富、知识,而是孩子愿意和你分享、愿意亲近你

04

高质量陪伴是“用心”、而不是“用力”

高质量陪伴孩子时,很多家长都容易陷入陪伴误区

有位妈妈就诉苦说: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就辞职在家做起了全职妈妈,没有旅游、也没有逛街时间,甚至连自己的兴趣爱好、朋友圈子都没有了”

“明明整天陪在孩子身边用心陪读、认真辅导,可学习成绩依然没有起色”

“自从上小学三年级以后,甚至一见面就起矛盾,孩子觉得我烦,我也觉得他没有救了,现在亲子关系糟糕得连几句话都没法沟通”

听完这位妈妈的诉苦,我能感受到那种无奈、还有无助

为什么很多家长用尽心思陪伴孩子、辅导补习,可孩子总是叛逆反抗得厉害,又或者教育的结果一直达不到理想期望呢

能形成这种情况的结果,无非是在告诉我们:陪伴无效

当我们给孩子带来的陪伴是无效、甚至负面时,孩子自然会反抗得紧,甚至害怕落寞地不敢上前

举个例子

幼儿园举办亲子活动时,有些爸爸妈妈明明是抽出时间陪孩子参加活动

但活动期间却不跟孩子互动,一边打电话聊工作,还一边敷衍地让孩子找同学玩儿

当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有父母的互动、爱护和亲昵时,被晾在一边的孩子自然就会落寞难过

即便爸爸妈妈是百忙之中抽空陪孩子参加亲子活动,但这种无效的陪伴只会让孩子更难受,尤其是被忽视的时候简直就跟小丑一样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如果敷衍了事地做不到“用心”互动,即便是你牺牲了多少宝贵时间地“用力”多少,最终也是都是徒劳无功、甚至还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陪孩子需要的是“用心”、而不是“用力”

05

陪伴还需要不同年龄、不同陪伴方法

一说起陪孩子成长,这个话题就比较艺术而灵性了

总结一下

前边所提的4个重要陪伴是什么?包括自信、智慧、耐心,还有用心

而家长想要做好这4份陪伴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它不只是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达到对应效果,还需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而采取不同陪伴方式

比如:

•0~2岁亲密阶段:孩子撒娇时微笑地回应他,爱哭的时候温柔地拥抱他,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情,这种全心全意的爱就是孩子的心灵安全

•3~5岁学前阶段:孩子对陌生的一切都充满未知好奇,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孩子探索,有计划地培养孩子阅读绘本、大声讲故事习惯,亲密的互动能产生更多共鸣、默契

•6~8岁学龄阶段:刚开始学习知识的孩子可能有些跟不上节奏,别担心,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细节,比如“今天的字比昨天更工整了,你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这种认可就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9~11岁探寻阶段:适应了小学低年级生活后,孩子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成长阶段,他们的胜负心、和探索欲会比较强烈,这个时候做一个“需求型”家长就是一种智慧,经常对孩子说“我需要你的帮助”、“这个家没有你可怎么办呀…”

•12~15岁成长阶段:相比于小学的基础学习阶段,初中期孩子所承受的学习压力会更大,家长除了陪伴之外还要多理解、少说话,如果觉得沟通出现了隔阂与矛盾,不妨采取换一种沟通方式,比如写信、便利贴,把爱书写出来也是一种陪伴表达

•16~18岁青春阶段:青春期的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除了之前原有的基础陪伴之外,别忘了要尊重孩子、并保护他们的隐私,每天晚上可以采取“秘密交换”方式让孩子主动分享

高质量的陪伴,都是在阶段性、需求性、细节中体现质感,父母的嘴里影响着孩子的性格,眼界格局里也隐藏着孩子的未来

所以,用心陪伴孩子成长一定要注重阶段性、和需求性,也只有做到“用心”、而“不用力”,我们才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去看更高更远的风景!

那么,关于拼爹拼妈时代下的优秀陪伴话题,大家还有哪些不同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幼儿园   焦躁   手工   用心   家长   女儿   父母   阶段   妈妈   老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