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悲剧

很多版本高中课本里都有选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是他第三次去欧洲旅游时候留下的。他和张幼仪曾经有过一段“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在剑桥留学时邂逅了心底的白月光林徽因,最终二婚娶了陆小曼,这是一段充满争议的婚姻,现在看来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悲剧。




1. 徐志摩与张幼仪:传统礼教束缚下的无奈

徐志摩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过着优越的生活,天资聪颖,很有才华。这么优秀的基因,要是没能传承下去岂不是太可惜了,所以在20岁那年给他定下一门亲事,而结婚对象正是出身名门望族、与他门当户对的张幼仪。

张幼仪从小就是一位受封建礼仪熏陶的大家闺秀,典型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传统女性代表。当她看到徐志摩的照片后仍然有几分羞怯和期待。

张幼仪放弃了还未完成的学业,15岁她和20岁的徐志摩走到了一起。

而徐志摩这个时候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一心追求着文学和艺术,但父母却拿学业和他做交换条件,最后他只能妥协,完成这桩不如意的婚姻。

为了提高女儿在娘家的地位所有的嫁妆都是从欧洲采购的,陪嫁丰厚得令人啧舌。留心的姥姥还专门给她讲解夫妻之道:

“最要紧的是要触变而不惊,要以静制动,要以柔克刚。说穿了,眼一闭,牙一咬,忍一忍就过去了。”

当徐志摩揭开盖头的一霎那,盖头下的这张土包子脸让他心生厌恶,很明显这不是他想要的肤白貌美、活色生香的才女,于是新婚第一夜不情愿地完成了夫妻之礼。

结婚第一年,徐志摩就去了北大报道,还利用大舅哥的人脉关系成为梁启超的弟子。

而婚后的张幼仪一直谨遵母亲的教诲:“嫁到人家家里要讨公婆的欢心,要顺遂丈夫的心意。”

说白了就是她在徐家要遵从三从四德,她也做到了对公婆孝顺,对丈夫恭顺,可越是这样,徐志摩越反感,他厌恶妻子像一个机器人,没有思想。

旧社会教会女人要三从四德,要隐忍,然而没有真情流露,只是一味顺从,俩人即使表面和谐,还是感觉隔着一层什么,无法建立深层次的链接。


再加上张幼仪家里从小重男轻女,爸爸于她而言更多是一个威严的存在,她需要小心翼翼面对,缺乏温情,也就导致她在异性面前是个严肃的人。父亲与女儿之间的互动是否顺畅影响今后和异性的相处,还有她对异性的看法。她没有林徽因还有陆小曼这样富养长大的女孩子的情趣,和面对异性的松弛。

徐志摩为了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娶了张幼仪,可是她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俩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他内心也是压抑的,这桩传统婚姻也与他崇尚自由民主的新思想格格不入,他试图挣脱这段困境。

婚后的几个月张幼仪顺利怀孕,还诞下一名男婴,这大大提升她在公婆心里的位置。

徐志摩也非常开心,他认为任务终于完成了,可以有理由出国留学了。家里的一切都可以交给妻子去操办,他只要安心去做喜欢的事情就好了。

张幼仪离别时依依不舍,可还是答应会替徐志摩尽孝。


到了英国的徐志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自由。在这里他拜访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并且邂逅了林徽因。

他被眼前这个才貌双全、冰雪聪明的女孩深深吸引,她弹琴,他吟诗,好似一对神仙眷侣。她的一颦一笑都深深地印在徐志摩的脑海里。现在的他彷佛是一个陷入热恋中的男人,完全忘记了家里等待他的妻儿。

俩人一起同游,有才华的人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思想和见解,他们都被彼此深深地吸引着。

“徽徽,我跌进去了,那晚在康桥的河面我上不了岸,我连一根浮木都找不着,漩涡将我整个人漩进去,我挣扎,可是水草伴着我,我喘不过气,几乎要窒息,我想我快回不去了,我想你能明白我。”这段深情告白听了感人,但林徽因还是拒绝了他。


徐志摩的爱太过于炽热,来的太过于迅猛,这让林徽因感到隐隐约约的不安。

她也亲眼目睹了这一幕:

张幼仪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英国,告诉他自己怀孕了,可徐志摩坚持离婚,并且让她打掉孩子。

张幼仪说:“堕胎是有生命危险的。”

徐志摩却无比冷漠回应:“坐火车还有死人的风险呢,那么多人不依然会去坐火车。”

《成为简奥斯汀》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如果我们的幸福建立在其他人的痛苦之上,那么早晚有一天会反过来吞噬它。”

徐志摩的爱浓烈得像酒让人迷醉,这也伤害了任劳任怨付出的张幼仪,这份爱沉重得让她无以为报,也让她时常想起自己的母亲何雪媛和父亲林长民。

林长民同样不爱何雪媛,父亲的冷漠让母亲变得难以靠近,变得自怨自艾。她无法因为自己去伤害另一个无辜的人。

2. 陆小曼:骄纵的人间富贵花

陆小曼的父亲陆定是国民党,也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始人。

母亲吴曼华出身名门,多才多艺,有深厚的古典底蕴,更擅长文笔丹青,是陆定的第二任妻子,也是当时少有的知书识礼的女性。

吴曼华嫁给陆定以后,生了9个子女,然而最后只有陆小曼幸存,再加上夫妻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强烈,更加把她视为掌上明珠。


陆小曼出生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有钱有势家庭,父母中年得女,对她教育十分严格。

吴曼华按照上流社会对淑女得要求教育陆小曼,既要求她严守礼教,又让她学习上流社会女子应该具备得礼仪知识。

她手把手教小曼作为名媛的言谈举止和内涵方面该具备的特质:

站立行走的时候亭亭玉立,回眸一笑百媚生,谈吐得当,举止大方。

以至于后来人们提到陆小曼的时候无不赞扬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别具风韵,都夸赞她聪明好学,有才情。

除了外在的培养,吴曼华还非常注重女儿内在的培养,亲自教授她丹青笔墨、古文诗书,才使她有如兰的气质,沁人心脾。

陆小曼自幼所受的教育和后来的发展都是朝着贵妇、名媛的标准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她不像林徽因那样被教育成改造社会地职业女性。

两人最初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她们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消极厌世,贪图享乐,玩世不恭;后者积极向上,人格独立。

虽然陆小曼的行为似乎比林徽因更激进、更果敢,可那只限于爱情,她从不关心社会,她只关心自己,没什么人生理想,有着倾国倾城相貌才华横溢的她一生都没有独立过。

生在富贵之家,是陆小曼的幸运,也是她的不幸。

出身良好的陆小曼自带优越感、荣耀感,她充满了自信。在父母给她创造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下,她变得骄奢任性、清高自负。

儿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有小伙伴丢下她,她就有一种被抛弃、被轻视、被愚弄的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很长时间都无法摆脱这种情绪。

类似的事情让她很难与人推心置腹、和睦相处,变得更加任性娇纵。

在15岁那年,陆定把她送进了由法国人办的北京圣心学堂,学费高昂,并不是普通家庭可以负担得起,多半是北京军政界部长级别的小姐才进得去。

陆小曼外向活泼,她非常喜欢这所外国人办的学校,在这里她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天性。她的聪明、活泼、机灵、善于表达吸引很多年轻小伙子,对她唯命是从,她却趾高气昂,一幅高高在上公主的姿态。

太多人把她捧在手心,所以不是极端的宠她根本感受不到。

幸运女神总是眷顾她,她在圣心学堂读书的时候,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需要一名精通英、法两国语言,德才兼备的女孩从事接待外国使臣的工作,一时间他的部下犯了难。

下属在圣心学堂看到陆小曼的简历直接举荐上去,顾维钧对这个才貌双全的女学生非常满意。

陆小曼是一个聪明、机警的女孩子,也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当时中国国力颓废,常有外国人出言不逊,对祖国不敬。

陆小曼只是一个弱女子,却用自己的圆滑和智慧把对方说的哑口无言或心悦诚服。

陪同外宾看文艺表演的时候,有个外国人看不懂京剧,出言不逊:“这么糟糕的东西,咿咿呀呀不知道唱的什么意思,还敢放到舞台上表演!”

陆小曼心中虽然愤懑,但却面带礼节性的微笑,回敬道:“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特色的节目,只是你们看不懂而已。就好像普通的中国人欣赏不了法国歌剧《茶花女》那样,建议你们多了解中国文化的国大精深,也就自然知道戏曲的精妙之处了。”

外国使节意识到自己言辞不当,面带歉意看着小曼,认真看表演。

社交场合也是她必不可少的环节,只要由她出席的宴会或者聚会,就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时光荏苒,19岁那年在父母的撮合下,她嫁给了比她大8岁的王庚。

王庚出身官宦家庭,和陆小曼算是门当户对,只是在他这一代家庭没落了。他从小就是一个安稳懂事的孩子,一心想要光复门楣,所以发奋读书,最终成为陆军少尉。

王庚是个有野心的人,无奈家道中落,此时的他正是需要一位中西融通、娘家实力雄厚、社交网络广播的太太帮助自己开拓视野;而陆小曼需要的是一位能够给自己带来富足生活的丈夫。

这桩利益均等的婚姻是水到渠成的。

表面上是才子佳人,实际上是互相不了解的陌生人。

婚后的陆小曼不能再做外交部的工作了,度过蜜月期以后,发现从前众星捧月的日子也没了,更多是失去自由的痛苦和对丈夫的失望。

王庚在美国待了很多年,喜欢按西方的工作方式行事,做事一丝不苟。什么时间工作、什么时间娱乐,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苛,可以说是个尽职尽责的军官。

王庚每天早出晚归,在家里大部分时间就是看书、吃饭、睡觉,根本不会带着娇妻去游山玩水,而是把她放在家里空手寂寞,回家也不是和妻子温存,而是在书房一看书就是几个小时。

即使到了周末,他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去博妻子欢心,他只知道小曼不是节俭的女人应该努力工作供养她。

陆小曼越发觉得憋屈,她需要激情和自由,还有丈夫的关心呵护,不想做笼中鸟、花瓶。

所以她不管丈夫的脸色有多难看,常常和一群小姐太太们出去吃饭、打牌、跳舞,夜生活十分丰富,她把对丈夫的不满尽情宣泄在社交活动中。

她和王庚真的不合适,她想要一个浪漫、有情调的男人,直到遇见徐志摩。

3. 徐志摩和陆小曼:因不了解而“相爱”,因了解而渐行渐远


正当陆小曼和王庚“话不投机半句多”,徐志摩追求林徽因失败而变得阴郁时,他们通过胡适认识了彼此。

她的出现再一次激发了他的多情。

此后徐志摩经常拉着胡适用各种接口找陆小曼去看戏或者赶舞会。

王庚专注于工作和仕途,陆小曼想出去玩,王庚就说:“我没时间,让志摩陪你玩吧。”

而徐志摩找王庚的时候,王庚就说:“我没时间,让小曼陪你玩吧。”

只是他没想到,自己的这种处理方法竟然导致了婚姻危机。

两人常常在一起游天桥、逛长城,不是去雨轩喝茶,就是到西山看红叶,朝夕相处,日渐倾心。

陆小曼古文底子厚实,能填词作诗,非常敬仰徐志摩的才情,在陆小曼的眼中,徐志摩是个真挚、纯粹的人,他的真情打动了陆小曼,和那些当官发财的男人不同,他的内心纯粹而美好,为爱情而无所畏惧。

徐志摩也对陆小曼感到痴迷,用他的话说就是:“弱水三千,我只取她一瓢饮。”

而陆小曼的内心也十分纠结,自己毕竟已经结婚了,可是越是想要控制自己,思念反而越发强烈。

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爱情那么强烈不计后果。

徐志摩说:“曼,我已经决定了,跳入油锅,上火焰山,我也得把你我爱你洁净的灵魂与洁净的身子拉出来。”

陆小曼说:“做人为什么不轰轰烈烈地做一番呢?我愿意从此跟你往高处飞,往明处走,永远再不自暴自弃了。

徐志摩与陆小曼地事情闹得满城风雨,为了这份爱情,徐志摩顶着亲人、朋友反对的巨大压力,而陆小曼也一样不顾家人朋友反对成为民国时期少有的离婚女人,甚至打掉了王庚的孩子从此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

举行完婚礼之后,徐志摩带着陆小曼去硖石见父母。

二老一开始见小曼清新秀丽,举止得体,对她第一印象还是不错的。

吃晚饭时,小曼只吃了半碗饭,对徐志摩说:”志摩,你帮我把这碗饭吃了吧。”

徐母见那碗饭已经凉了,心中不悦,徐父则皱着眉头。

吃过饭,小曼又娇滴滴地对志摩说:“志摩,抱我上楼吧。”

徐父的眉头皱得更深,后来向张幼仪抱怨:“一个成年女子,居然让我儿子抱着她上楼,她都没有缠过脚。”

小曼似乎对二老的脸色全然不知,一段时间以后,徐氏夫妇越来越看不惯这个儿媳妇,他们就这么一个儿子,原本家中大小事务都由张幼仪打理,如今张幼仪走了。

徐父想让陆小曼管账,志摩却说小曼怕数字,管不了钱。徐父不高兴了,身为商人家庭,管钱是最基本的,真不知道娶这个儿媳妇干什么用。

而徐志摩的父母很快又做了一件让陆小曼难堪的事情,那就是搬到张幼仪那里居住。

徐父根本看不惯陆小曼什么都要高档的外国货的作风,再加上她身体常年不好,需要吸食鸦片缓解病痛,徐父开始不给这对夫妇钱。

徐志摩本身不是达官贵人,也不是富商,顶多算家境优越的诗人,如今父亲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他只能自己到处讲学供养陆小曼。

本来像他这样的人应该找个贤内助帮助他打理好家庭,可是他要的不是现实,而是浪漫,实际陆小曼这样的女人更适合做官太太,小富小贵满足不了她。

徐志摩偏偏又是个对女人很挑剔的人,他喜欢妩媚漂亮、有思想、又个性的,认为经过自己的调教,她可以成为自己理想的妻子。

而小曼内心奢望的是,鲜花簇拥,在舞池里挥洒青春,白天睡觉,晚上出入高档场所娱乐,并且徐志摩深爱自己,可以经常陪伴她。可是生活往往没有两全其美的选择。

徐志摩毕竟是个文人,即使成为了教授,每个月拿着(民国时期的)17000高工资,还负债累累,也依然很难供得起陆小曼,甚至割舍了自己业余写作的时间,在奔波中灵感逐渐枯竭,自己省吃俭用穿着破洞的衣服,还想要做房产中介补贴家用,有时候花钱买火车票都捉襟见肘,只能坐免费的飞机。


婚后的陆小曼也觉得:“徐志摩对她不仅没有过去那么好,而且干涉她的生活,叫她不要打牌,不要抽鸦片,管头管脚,她过不了这样受拘束的生活。”

徐志摩想让陆小曼成为作家、画家,过安静的日子,可是后来他意识到自己错了,她仅仅只是个贪图享乐、没有深度的浮躁任性女人。

婚后的徐志摩为了养家没法陪在陆小曼身边,偏偏她不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需要有人时常陪伴,此时遇到了和她有相同志趣的翁瑞午,只要志摩不在的时候,她就会叫上翁瑞午一起出入高档舞厅、游山玩水。

徐家人的不接受,身体的不争气,鸦片的侵蚀,生活环境的影响,她变得自暴自弃,慵懒贪玩,早已经没有当初的天赋灵性。

可徐志摩太爱她,总认为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她,他认为美丽、纯洁、有灵性、有才华的女子才是她的真面目。

实际他们根本不是一路人。

小曼喜欢路边小人书,而徐志摩品味更高,喜欢经典名著,他一直鼓励她画画写作,可她根本力不从心,内心也有种无力感,索性去吸烟。

志摩慢慢开始思念林徽因,甚至租住在林徽因梁思成夫妇的楼上,在林徽因生病时去看她比梁思成还勤。陆小曼和林徽因身体都不算好,但是陆小曼只会吸鸦片、贪玩,而林徽因却一边有自己的事业一边照顾家庭。

1931年的一天,经济上捉襟见肘的徐志摩只好坐免费的飞机,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

4:好的爱情只属于心智成熟,彼此适合的人

适合才是一段美好爱情的基础,也就是两个人性格合适、三观匹配、你要的我有能力负担得起并且你给出的也正是我需要的。

徐志摩出事以后,很多人纷纷指责陆小曼的奢侈无度,殊不知她出身富贵,在娘家时就过着这样的日子,第一任丈夫王庚也有能力供养她,她不认为自己有任何问题,从小被宠惯了、一切得到的太容易,她理所当然认为世界应该按照她要的样子运转,缺乏换位思考的习惯。

穷养长大的女孩子缺乏的是爱,而富养长大的女孩子缺乏的是历练。

时至今日我明白了,真正的有福气并非父母给力、老公愿意养,而是经历苦难依旧乐观,能够保持心境平和,还有可以适应平淡生活、耐得住寂寞的能力。


曾经林徽因认为徐志摩喜欢的是想象中的她,这种喜欢就像“镜中花,水中月”,而他又何尝不是喜欢想象中的陆小曼,他从来都不真正了解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炽热只是出于一种迷恋还有出于猎奇心理的征服。

他是个浪漫主义者,也没有客观评估这段关系。

徐志摩是一个灵商高的人,这样的人内心情绪丰富,感知力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也是一个喜欢源源不断追求刺激的人。

而陆小曼是一个物质还有精神都不够独立的人,换句话说她不是一个精神世界丰富到可以适应独处的人,她需要他人陪伴、吃喝玩乐、诗情画意的男人的情趣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并且这种欲望无穷无尽。

可以说两个人很明显都有想要打着爱情的幌子去满足自己需求,而真爱往往是能够让人身心成长的,不会让人堕落,会激发你内心的活力,变成更好的人,它来的平和缓慢,却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舒适感。

无论是现实,还是文学作品里,拥有冒着天下之大不违色彩的恋情大多不会有个美丽的结局,这种恋情大多是虐恋,不是现实的矛盾将感情消耗了,而是合适的人、对的人长久的结合,不会有那么多的坎坷,而是水到渠成。

另外他俩的开端也让人不看好,一个是在婚姻里就开启了一段情,一个是没有走出失恋阴影就开始一段恋情,所以说在低谷期也避免谈恋爱,因为你往往由于迫切需要而没有来得及看清楚对方。

有女孩子会和我说:“算命先生给她算的婚运到了,怎么还没遇到对的人?”

我问:“你想要什么样的。”

对方说:“帅气有钱,养我,真心爱我的(估计还得有情趣)。”

我一天瞬间明白了,她目前只是一个长得有点儿漂亮的女孩子,其他方面条件都很一般,也就是对伴侣的期待远远超越自身的能力,这样的期待往往也能看出依附心很重。

爱情往往只是两个一看到对方就很开心的人在一起而已,然后一起共同进步;有爱情的婚姻往往质量更高,但婚姻的实质更多不是为了风花雪月,而是在感情稳定下来以后,有精力合力去做更多的时情,两个人都在为这个家庭尽自己一份力量。

什么时候遇到对的人不取决于婚运,不取决于年龄,而是取决于什么时候相对独立、什么时候不再对感情抱有不合理的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爱情   婚后   悲剧   女孩子   内心   丈夫   家里   父母   婚姻   时间   喜欢   徐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