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坑榕树下的花灯会

文︱林文映

香港有很多“坑”,还有不少“塘”,大水坑、坑口、黄竹坑、九龙坑、油塘、大塘湖、九龙塘⋯⋯

客家人从前起地名喜欢用“坑”字。因为聚居深山老林河汊溪涧,遇到坑坑洼洼其实是生活常态,地名以坑而起,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笔者最近受杨伟光村民邀请走访九龙坑并体验花灯会。这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村里口有很多老人抱着小孩在村前的大树下玩,讲客家话。这种田园牧歌的景象,在香港已是“买少见少”了。客家话中“丁”与“灯”同音,添丁的村民从前会在这一天带一盏灯挂到树枝上,向宗族报喜。

客家人逢节庆都拜土地伯公,各户自带供品。但九龙坑与香港许多客家村不一样,村民依然用客家话而不是用粤语念念有词。这个习俗在客语越来越边缘化的时代,显得很不容易。今年“花灯节”,当日所见,男女老幼排队给土地伯公上香,秩序井然。年迈或抱婴者优先,展示了客家人尊老爱幼的传统,场面感人。

遇节庆必舞麒麟及敲锣打鼓,这是“标配”。铜锣非常沉重,几乎拿不动,可见打铜锣的人除了要有专业训练,还要很有力气,小女子如我也跟着尝试,但累得手腕都几乎掰断了。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却玩得虎虎生威,古铜色的脸庞显得中气十足。他说铜锣的岁数比他还“年长”,祖祖辈辈就这么传下来的。

位于新界大埔,九龙坑村被绵延的山峦环抱。据说因村后有九条山涧飞流而下,山势凹陷处谓之坑,由此得名“九龙坑村”。该村背枕云山的西北麓,往南可远眺大埔,向西是大窝,东临大埔海及沙罗洞等山谷平原,北临屏风山,实乃大埔视野最佳的洞天福地。

相对于新界其他乡村,九龙坑村立基较迟。1819年编《新安县志》中,并无该村的记载。直至同治初年编的《广东图说》才见九龙坑村的出现,被划归为新安县九龙司巡检管辖的七都。同期,在意大利和神父(Simeone Volonteri)绘的1866年“新安县图”,也标记了该村。1899年,辅政司骆克在接收新界的报告中,该村共有130名客籍村民被登记入册。

六十年代九龙坑全境

这是一个杂姓村,李、陈、杨、彭、徐、王等姓氏先后迁居至此。其中陈氏是从九龙坑村后山的流水响云山下古村迁来。如果再往上溯源,先祖来自五华大岭背,由于原聚居地水源耕地皆贫乏,再迁现址,与李姓等共建围村。

据陈带福村长忆述,小时候常进山砍树劈柴,云深不知处,但凭山岭起伏的线条,可数出九条坑。遇大雨倾盆,溪流顺势而下,汇聚成多个水塘,亦称“大涌”。

笔者赠书拙作给老村长陈带福、侯任村长李仕威

在东江水没有引入香港的20世纪中期,港英政府常常实施供水管制,但九龙坑村民却不缺水。据陈村长忆述,那些年一下雨就水浸,旁边有个井,常常“河水犯井水”。由于是山泉,洁净清甜,当年港岛、九龙甚至有许多人驾车前来,村民装满一桶桶山水在榕树下兜售。

正所谓钟灵毓秀,九龙坑村有全港唯一的盘王古庙,建筑方正,在庙宇建筑中别树一帜。多年前,有一名来自禾坑的尼姑主持。她还懂得中医学理,为众多善信开药解签,加上盘王有求必应,古庙长年香火鼎盛。

古庙坡道旁有水花飞溅的溪涧,有粗短的石桥连接。石桥未铺前,村民要卷高裤脚涉水抵对岸,骑马的人也要下马步行。古庙不远处有一个蝴蝶山庄,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新安县   客家话   新界   大埔   伯公   节庆   古庙   客家人   灯会   铜锣   榕树   村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