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子孙后代被找到 这四个姓氏或许都是其后裔

公元前221年,英明神武的秦王嬴政历经千辛万难,终于扫灭了六国,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却没有让自己一手创建的国家如他所想般存在千世万世,虽然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不乏有暴戾的一面,他想守护好自己千辛万苦建立的国家,但却没有好好学习怎样去治理好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其实始皇帝是一个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的统治者,作为一位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他渴望自己能够在帝位上稳坐不衰,在他统治的晚年,他开始寻医问药,盼望着自己能够长生不老。

当然,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太过于执着地追求一件事,自然会适得其反。大量摄入的劣质丹药,让始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终于,在第五次巡游的返回途中,在山东省平原县的平原津,始皇帝病倒了,行至河北沙丘平台时,年仅四十九岁的始皇帝就突然去世了。

虽然后世对他的死颇有微词。在他死后,大秦帝国就开始走下坡路。那么争霸中原五百五十年的秦国,是被谁推翻的?通常答案是陈胜、吴广、项羽、刘邦。

大家轻易不会想到,他们的背后,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同谋”。他虽然没有和他们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但是他确实参与了这个重大的事件:结束短命的秦帝国。这个人是谁呢?我们一步步来探秘。

篡改遗诏胡亥上位

皇帝去世,自然就要把继承的事宜提上日程了。始皇帝内心最佳的继承人人选其实是大皇子扶苏,作为始皇帝比较看中的儿子,他颇有政治才能,也十分关爱底层民众,如果他能继位,秦朝可能也许会有另一番命运。

但早在始皇帝驾崩之前几年,他就因为劝诫始皇帝“焚书坑儒”的事情,被贬谪到了蒙恬军中当监军。

于是,在始皇帝驾崩的时候,扶苏自然是不在父亲近前的,他的身边就只有小儿子胡亥,虽然始皇帝想立扶苏,但也是有些鞭长莫及,况且这一举措势必会触犯到许多奸人的利益。

首当其冲的是宦官赵高,他因得罪过扶苏怕遭报复,于是和丞相李斯串通起来,密谋篡改了始皇帝传位的遗诏,他们要改立与自己亲近且好掌控的胡亥继位。

野心家们为了斩早除根,更是假传圣旨,让扶苏给秦始皇殉葬,而扶苏又十分孝顺,见到父亲的遗诏,并没有多加怀疑,不顾大将军蒙恬的阻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就这样,害死了扶苏,秦二世最有力的竞争者也就不在了。

探究始皇帝是否还留存下来血脉

而后人很少见到“嬴”这个姓氏,甚至有好多学者也提出,秦始皇可能并不存在所谓的后裔。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秦始皇的孩子并不少,据查,有三十三个,这在历史上来看,可以说是子孙众多,那么后世为什么会说秦始皇的后代稀薄呢?这自然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呢,古人由于生存环境的复杂性,往往会为了生存想尽办法,最常用的选择就是改名换姓。

而作为皇帝的后裔,生活的环境必然更是危机四伏。史传始皇帝有三十几个子女,但大多都没有被记载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秦二世的赶尽杀绝。

作为一个谋权篡位者,胡亥在做皇子时,就是整天不学无术、游手好闲,自然没有什么治国才能,要不是因为自己的老师--大奸臣赵高,他肯定无法登上这九五之尊,因此他的心虚是掩饰不住的。

为了坐稳这来之不易的皇位,他一登上帝位,就大肆杀害自己的兄弟姐妹,杀害了自己的三十一个兄弟姐妹,更为残忍的是,他在位的期间甚至连自己没有继承权的姐姐妹妹也不放过,这些皇族子女,其中有十二位被杀死在咸阳菜市场,三个皇子被赐死在皇宫。

一时间,这些皇子皇孙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想尽办法,改名换姓以图平安度日。这样一来,秦始皇才能不断子绝孙。

幸存的皇室们更改姓氏以求保命

那么,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下,这些皇室后裔又是怎样活下来的呢?最明智的做法,当然就是改姓氏,树大招风,“嬴”这个姓氏过于惹眼,许多人惶惶不可终日,聪明的他们开始想尽办法以求生存。

在始皇帝留存下来的子孙中,有很多都是选择改了“赵”姓。这是因为,始皇帝是他的父亲在赵国为质时与赵女所生,所以说他有着一半赵国的血统。

虽然秦始皇本姓“嬴”,但是他为数不多留存下来的后人中,有一些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也为了能够明哲保身,有不少就改“嬴”姓为“赵”姓了。“赵”姓是一个大姓,人口众多,鱼龙混杂,有利于隐藏身份,帮他们逃过杀身之祸。

这也是百家姓排名第一的姓氏,说到这里,是不是有很多姓赵的朋友会觉得自己也有一半皇族血统呢?

被历史承认的后裔,“奉”姓的历史源来

除此之外,有一个被查证了的姓氏,就是“奉”姓。这个姓氏早在秦献公时期就有了记载。秦献公的第二个儿子嬴季昌,作为皇子,他本来应该享尽荣华富贵,但却因为反对秦孝公的商鞅变法而遭到了自己兄长的迫害。

为了保住一家老小的性命,嬴季昌决定投奔在奉家山附近的亲朋好友家里,甚至把“嬴”姓改为了“奉”姓,就此隐姓埋名,生存了下来。

虽然嬴季昌的后人不是正统的秦始皇后人,但是仍然是正统的秦氏后裔,都同属于秦始皇一脉。在胡亥屠杀嬴氏族人时,也有不少皇室逃到了奉氏一族,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后来的历史学家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层层探查之后最终确定了,“奉”这个姓氏是秦始皇的后裔。

公子高的巧妙计划,改姓为“高”

始皇帝的儿子们,也并没有被屠杀殆尽,这其中不乏有“笑到最后”的人。就比如公子高。他是在始皇帝正式称帝之后出生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自然放松下来,开始沉迷女色,所以有很多儿子,虽然这些儿子都存在感不高,但始皇帝的妻子却只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大公子扶苏,另一个是二儿子公子高。

公子高是一个历史上存在感不高的人,但是他也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眼见自己的兄弟姐妹们被屠杀殆尽,他怕自己也难逃一死,他就开始为自己谋划了。

他明白胡亥之所以对他们痛下杀手,都是因为忌惮,他害怕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权力会被别人夺走。

想清楚这一点后,公子高开始对胡亥毕恭毕敬,并且他提出要去给秦始皇守灵,这样他就能够远离皇权政治的漩涡,从而生存下来。

而胡亥听到他的这一请求,自然也是十分高兴的。

他甚至给了公子高许多赏赐,这下公子高不仅保住了性命,还让自己的家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是公子高是一个很懂得未雨绸缪的人,他担心胡亥终有一天还是会因为皇位杀了自己,于是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着胡亥的赏赐和家人东渡日本,开始改名换姓在日本发展。

后来经过不断的传承,他的这一脉就得以保留,并以“高”为自己的姓氏。

其他改姓者及其缘由

除了幸运的公子高这一脉后人,还有一些皇亲国戚,因为不是嫡亲皇室子女,从而能在这样的险境中幸免于难,据后来的史料记载,他们应该分别改了“秦”、“银”、“寅”这几个姓氏,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继续选择了“嬴”姓。

秦本来就是他们的国号,这些后人出于对故国的怀念,选择继续隐蔽的生活了下去。另外还有对秦姓的一部分引据,是说这一支秦姓族人是扶苏的后人。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胡亥去世后,赵高将扶苏的儿子子婴立为了皇帝,可是在项羽冲入阿房宫后,他就下令灭了子婴一族,在战火里幸存下来的一些人,也选择了“秦”姓。

随着一代一代的传承,这些秦姓后人就在陕西生活了下来,一直到今天。而“嬴”这个姓氏,本来就是秦始皇的本姓,他传奇的一生也让后代子孙十分感佩,于是,嬴姓族人仍然有不怕灾祸的选择延用了祖宗的姓氏。

而剩下的“银”、“寅”两个姓氏,都是因为与“嬴”的读音相似,始皇帝的后人们一方面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铭记自己的姓氏,一方面也为了保全自身性命,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

因而选择了与“嬴”读音相近的姓氏。这几个姓氏到目前为止,还是有人在用,其中有不少人都声称自己是秦始皇的后代。其实这些姓氏确实是自先秦发展而来的,他们能这么说也是有一定的根据的。

中国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古国,其中的一些姓氏由来已久,那么这样看来,至于他们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秦始皇后裔,还需要进一步的考量。

结语

秦始皇的子女以及他们的后代在经过秦二世和项羽的两次残杀后,事实上几乎已经绝迹,而那些侥幸活下来的的后代,也不敢对外声张自己是始皇帝的后代,只会隐姓埋名的生活下去。时至今日,全国的嬴姓总人数也不过万余人。

在古代帝王家,一个王朝的覆灭对于皇室子女来说通常是灭顶之灾,全族必然会遭到屠杀,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破坏。

就像项羽对于秦代遗民的屠虐,甚至火烧阿房宫,大火连烧三天三夜,多少文明古迹都被毁灭了。仇恨的火焰将文明变成了灰烬,不禁让后人扼腕叹息。

所幸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人生而平等且自由的时代,可以选择自己的姓氏,也不用像始皇帝的后裔一样,为了活下去而选择舍弃自己的姓氏。

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却因为封建腐朽的时代丧失了文明自主权,这也给今天的我们一个警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拓宽我们的视野,注重发掘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要让当年秦代后人的困境在当代重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后裔   姓氏   项羽   皇子   子孙后代   皇室   后代   后人   公子   儿子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